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性标本时,发现右下肢腓动脉终末穿支直接延续为足背动脉。左下肢无明显异常。为积累资料,现报道如下。 右下肢腓动脉终末穿支于外踝最凸点上方5cm处,由小腿骨间膜下方穿出(穿出点外径2.7mm)后,分为升支和降支。降支(外径2.2mm)沿外踝与胫骨之间、趾长伸肌深面下行,于踝关节水平向内下斜行,发出内踝前动脉(外径1.7mm)后,延为足背动脉,沿拇长伸肌肌腱外侧缘下行至第一跖骨间隙。余无异常。升支(外径0.8mm)与胫前动脉(起始点外径1.2mm)终末支吻合,分支布于小腿前群肌。尚有一腓动脉穿支(外径0.7mm)在外踝最凸点上方11cm处穿出小腿骨间膜,沿胫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手部复杂外伤并两处皮肤缺损及深部组织损伤外露的修复提供理想的皮瓣供区.方法: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血管、腓血管穿支降支在踝前的分支、分布、外径及其远端吻合情况.结果:胫前动脉在踝间或踝上向外侧恒定地发出外踝前动脉.根据胫前动脉外踝前支的分出位置、粗细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情况,可将其分成以下四型.两主干血管吻合后下行经外踝前至足背外侧与跗外侧动脉吻合,沿途发出皮支营养胫前踝上和足背外侧.结论:可以在形成以胫前血管为蒂的足背皮瓣同时,以胫前血管的外踝前动脉为血供设计足外侧或外踝上联合皮瓣应用.  相似文献   

3.
异常足背动脉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2例成年下肢固定标本进行解剖,发现足背动脉4例异常发自胖动脉穿支,为积累资料和供临床工作者参考,报道如下:1 尸检 发现胫前动脉4例发育不良(管径小于1mm),向前穿小腿骨间膜上方达小腿前区,经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伴行腓深神经下降.其中2例胫前动脉沿途发肌支和皮支后,主于细小(管径约0.5mm),行经胫骨和(?)长伸肌之间下降与异常足背动脉起始处所发的升支连接;其外侧皮支穿前肌间隔下降,在外踝上方5~6cm处与异常足背动脉升支吻合.另2例胫前动脉较粗,主干(管径0.6~0.7mm)下降达小腿下1/3近侧部,与发自异常足背动脉的跗内侧动脉升支吻合.腓动脉穿支粗大(管径2.5~3.0mm),在外踝上方4~6cm处穿小腿骨间膜下方达小腿前下区,延续为异常足背动脉.此动脉起始段呈直线或轻度弯曲斜向足背前内侧,经(?)长伸肌腱外侧和(?)短伸肌腱深方达第一跖骨间隙分为两终支.途中发支如常,分布于足部.其中2例在起始处发升支与胫前动脉及其外侧皮支吻合.另2例斜越距骨前方达足背,在邻近踝关节平面处发跗内侧动脉,此动脉升支沿胫骨向上与胫前动脉吻合.  相似文献   

4.
结合腓动脉和足背动脉解剖分型谈带腓动脉的组织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46具成尸和12侧筑型标本共104侧下肢中,观测了腓动脉和足背动脉.根据腓动脉的起源和是否代替胫后动脉、及其代替程度而分为六型:Ⅰ型为腓动脉起于胫后动脉(93侧、89.42%);Ⅱ型为腓动脉起于腘动脉(1侧、0.96%),Ⅲ型为腓动脉起于胫前动脉(1侧、0.96%),Ⅳ型为腓动脉完全代替胫后动脉(4侧、3.85%);Ⅴ型为腓动脉部分代替胫后动脉,即胫后动脉较细,至足底只移行为足底内侧动脉,而足底外侧动脉则来自腓动脉(2侧、1.92%);Ⅳ型为腓动脉与胫后动脉吻合成环状(3侧、2.88%).根据足背动脉来源不同而分为三型:Ⅰ型为足背动脉起于胫前动脉(98侧、94.23%);Ⅱ型为足背动脉同时起于胫前动脉和腓动脉穿支(4侧、3.85%);Ⅲ型为足背动脉起于腓动脉穿支,此时的胫前动脉非常细小(2侧、1,92%),各型足背动脉与腓动脉各型间的对应关系是:Ⅰ型足背动脉(98侧)可出现在各型腓动脉中,而Ⅱ型(4侧)、Ⅲ(2侧)足背动脉仅出现在Ⅰ型腓动脉中.一般情况下,因小腿主要血管间吻合极为丰富,截取腓动脉的各种组织移植不会影  相似文献   

5.
国人足背动脉主干及其起源的变异并非罕见,4.04%的国人足背动脉被胫后动脉的分支-腓动脉穿支所代替。最近,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变异类型,现报道如下:腘动脉在腘窝分出一些小支至膝关节和邻近肌肉后,于腘肌下缘分出一支细小的胫前动脉和较为粗大的腓动脉,胫后动脉缺如。胫前动脉穿骨间膜于小腿前面下行,全长约20cm,外径约0.1cm,未形成足背动脉。腓动脉在?长屈肌和胫骨后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一些小支穿骨间膜或绕过腓骨营养胫前肌群和小腿外侧肌群,其主干在距外踝5cm处穿骨间膜行于足背,直接延续为足背动脉,在穿骨间膜之前,腓动脉发一小支经内踝与跟  相似文献   

6.
成年男尸1具.解剖其左下肢时发现左侧腓动脉自小腿骨间膜下方的裂孔穿出后,发出一交通支,自胫神经形成的裂隙中间穿过,并与胫后动脉相交通,其降支直接移行为足背动脉(图1).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行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时,发现腓动脉终末穿支的升支缺如,报道如下:患者男,43岁,因外伤致右足背溃疡1月,查右足背远端有一9×6cm 的溃疡面,第1、2、3蹠骨裸露。在硬膜外麻下拟行右侧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  相似文献   

8.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约50岁,身长170cm,双下肢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解剖下肢时发现其双侧腓浅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起点距腓骨小下7.2cm,外径0.2mm。该血管沿趾长伸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3支外径约0.1mm的吻合支(附图),与胫后动脉穿支吻合之后,进入皮下,彼此间吻合形成皮下动脉网。  相似文献   

9.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 结果 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 结论 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解剖一具老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该尸体左足背动脉来源于腓动脉穿支,胫前动脉及腓动脉亦有变异[1].仔细观察其走行和毗邻,测量其管径,并用数码相机拍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骨膜,中、下段为来自胫前动脉的肌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5~7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骨膜.骨膜支蒂长(1.2±0.3)cm,外径(0.7±0.2)mm,伴行静脉两条.(2)胫前动脉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胫骨前缘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相邻升、降支彼此吻合成血管链,反复分支形成骨膜动脉网营养骨膜.皮支穿深筋膜入皮,供养小腿前外侧皮肤.结论 可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带监测皮岛的穿支骨膜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术式.  相似文献   

12.
女尸,约60岁,右下肢腘动脉于腘肌上缘处(腘肌下缘上方52.7mm)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于腘肌表面下行至肌下缘处发出腓动脉后,穿过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区;胫前动脉胫后段起始处外径38mm,穿入骨间膜处2.7mm;长度为56.9mm。腓动脉起始处外径2.8mm,在腓静脉的外侧下行于足母长屈肌与腓骨之间,沿途发支至腓骨和邻近肌肉。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3.4mm,与同名静脉、胫神经伴行,下行于小腿浅深两层肌肉之间,沿途未见腓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13.
在25侧灌注红色乳胶及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穿支的降支为蒂的胫,腓骨远段骨膜瓣。顺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上方5.6cm,骨膜瓣可达外踝尖上11cm;逆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前下方1.5cm,其血供来源于跟外动脉及跗外侧动脉的分支。  相似文献   

14.
带血管蒂趾短伸肌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动脉灌注,对142侧成人下肢标本(新鲜50侧,已固定92侧)趾短伸肌的血液供应进行了研究。趾短伸肌的血供主要来自跗外侧动、静脉,其次来自腓动脉穿支的降支和外踝前动脉的吻合干──外侧动脉弓,此外来自足背动脉网的吻合支。带血管蒂趾短伸肌瓣血管丰富,活动度大,可移位修复外踝、踝部和小腿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腓浅血管蒂胫腓骨膜瓣的解剖和临床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动脉穿支的骨支及其与腓浅动脉间的吻合,穿支发2-6支外径在0.5mm以下的骨膜支,分布至胫腓骨远端前面。穿支的升支与腓浅动脉吻事恒定,设计以腓浅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端骨膜瓣移位,为胫骨骨折、骨不连的修复增加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案。经临床1例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腓骨头和外踝为标志,将小腿分为上、中、下3区段解剖观测:①腓动脉起源、走行与分支;②腓动脉各区段肌(隔)穿支、骨膜支数目与分布。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腓动脉源于胫后动脉,移行为跟外侧动脉,中下段贴腓骨后面走行,沿途分支至邻近骨、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其中:①腓骨骨膜支:(2~8)支、外径0.5~1.1 mm,分布腓骨中下1/3段骨膜:②胫骨骨膜支:(1~3)支、外径0.6~0.8 mm,营养胫骨中、下1/3段后面骨膜; ③肌(隔)穿支:(4~8)支、外径1.0~1.6 mm,支配小腿外侧中下段皮肤,并与胫前、胫后动脉皮支吻合。  结论 以腓动脉为蒂可设计腓骨嵌合组织瓣,依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7.
女尸,约60岁,右下肢动脉于肌上缘处(肌下缘上方5 2 .7mm)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于肌表面下行至肌下缘处发出腓动脉后,穿过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区;胫前动脉胫后段起始处外径3 .8mm ,穿入骨间膜处2 .7mm ;长度为5 6.9mm。腓动脉起始处外径2 .8mm ,在腓静脉的外侧下行于足母长屈肌与腓骨之间,沿途发支至腓骨和邻近肌肉。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3 .4mm ,与同名静脉、胫神经伴行,下行于小腿浅深两层肌肉之间,沿途未见腓动脉分支。腓静脉注入腓侧胫后静脉。左下肢动脉、腓动脉未见异常。国人资料表明,动脉末端平面最高在肌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足背外侧动脉链的组成,为施行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48侧成尸足,解剖观测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外踝前动脉降支、跗外侧动脉与第四跖背动脉的外径、走行、吻合和分布范围。 结果 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腓动脉的终末支,外径(1.0±0.3)mm。外踝前动脉降支外径(1.3±0.3)mm,沿外踝前缘向下走行,在外踝尖的水平分为前、后支,后支与跟外侧支吻合,占97.9%,吻合处的外径(0.8±0.3)mm;前支与跗外侧动脉吻合,占91.6%,吻合处外径(0.6±0.2)mm;跗外侧动脉发出分支与弓形动脉或第4跖背动脉吻合,占95.8%,吻合处的外径(0.6±0.2)mm。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足背中间皮神经司足背外侧皮肤的感觉。 结论 上述4条动脉吻合形成足背外侧动脉链,扩大了足背外侧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在60侧成人尸足标本中见到变异足背动脉16侧,可分为三类:起始变异4例,占6.7%:其中起始于腓动脉穿支的2侧,占3.3%(图1),起始于胫前动脉两条分支的1侧,占1.7%(图2),起始于胫前动脉和腓动脉穿支的1侧,占1.7%(图3)。走行变异9侧,占15%:其中主干向内凸至(足母)长伸肌腱深面的偏内侧型2侧,占3.3%(图4),主干向外凸至趾长伸肌腱中份的偏外侧型4侧,占6.7%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成人标本中发现一例胫前动脉分文部位较高,腓浅神经伴行动脉来源异常及腓动脉代替足背动脉的变异标本。此种变异与一些显微外科手术有密切关系,故报道如下。一、胫前动脉起始位置较高,较细,在腘肌上缘11.2mm处起于腘动脉,外径1.8mm。经腘肌深面穿过骨间膜上孔分支供应小腿前面诸肌及皮肤。但没有发出与腓浅神经伴行的动脉,也未能延续为足背动脉。二、胫后动脉干粗大,起始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