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应氧族(ROS)的大量产生是缺血性中风损伤的关键因素。尽管大量研究表明抗氧化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其长期临床疗效始终差强人意。事实上,ROS在特定浓度下具有促进细胞增殖、促进保护性自噬、激活自身抗氧化能力等积极的生理作用,在抗氧化干预时尽量保留ROS的优势作用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探索了不同剂量下H2O2对PC12和SH-SY5Y神经细胞增殖、自噬、凋亡等生理病理功能的影响,检测了相应细胞内及线粒体内ROS的变化规律,绘制了ROS发挥优势活性的剂量区间。进一步使用自噬抑制剂及信号通路抑制剂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0μM的H2O2可通过AKT/m-TOR介导的HIF-1α和TFEB信号激活保护性自噬,从而实现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揭示了ROS发挥优势作用的浓度范围,并阐明了其神经保护机制,为全面优化脑缺血后抗氧化剂的使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活性氧(ROS)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相关,如癌症及各种类型的炎症,目前已有一些抗氧化剂在大众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作为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的很少。由于ROS生成很普遍,而且人体自身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在抗氧化剂的临床试验中很难获得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抗氧化剂若要应用于临床,应满足以下要求:药物递送至指定区域、临床试验中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以及建立新方法以阐明抗氧化剂作用机制。尽管如此,抗氧化剂的临床价值已广泛认可,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一些重要的抗氧化剂并探讨了为何目前临床应用如此之少。  相似文献   

3.
范业宏 《黑龙江医药》2013,26(1):110-112
目的:描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研究现状.方法: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按药物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并阐述各类药物的最新研究现状.结果:阐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各类药物的研究现状.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病理生理改变极为复杂,且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机制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力卿 《药学进展》2003,27(5):303-306
分类综述近年来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药研究及对原有药物的进一步开发,这些药物包括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及脑神经保护剂,尤其是不同作用机制的脑神经保护剂,可大大降低缺血性中风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血脑屏障作为血液和脑组织交换的动态屏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效果显著,本文从中医复方、中药单体、中药作用靶点和针灸4个不同方面探讨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效果。方法拟定此研究于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以常规药物治疗结合康复训练为对照,分析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对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患者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8例中风便秘患者按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进行随机分组,其中缺血性中风组156例,出血性中风组102例,都采用穴位按摩后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便秘情况.结果 缺血性中风组总有效率93.59%,出血性中风组8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P< 0.05).结论 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对缺血性中风便秘患者疗效优于出血性中风便秘患者.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抗氧化应激策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由基是细胞呼吸及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活性分子 ,氧化应激 (OS)是细胞内自由基生成和清除能力失衡 ,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要病理反应过程。缺血性脑损伤后 ,活性氧自由基 (ROS)增加 ,以不同的细胞分子机制引起组织损伤。自由基可以损伤细胞内脂质、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物质 ,继而通过坏死或凋亡的方式引起细胞死亡。抗氧化剂可防止脑组织损伤 ,改善神经细胞存活率及功能。本文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抗氧化剂作一综述 ,并分析动物与临床试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抗氧化应激策略。  相似文献   

9.
主要综述近3年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理研究进展。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调节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和NO合酶活性、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抑制细胞凋亡、抗炎等6个方面拮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指出目前仍存在观测指标单一、涉及脑细胞功能恢复及脑神经功能重建等的研究有待深入,亟需建立病症结合、行业认可的标准的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丰富研究指标,为总结与提高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绝大多数脑卒中病例是由短暂性或永久性脑血管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中风),具有分辨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已经研究出许多策略用于改善缺血性中风的脑部抢救和恢复,包括抗氧化策略、神经元保护策略、抗炎策略等。进一步探究缺血性中风的病理机制及寻找有效的药物,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该文简要总结近年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