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对钦州港口岸白纹伊蚊的分析情况进行了调查。该口岸白纹伊蚊全年除8月和次年1~3月未能捕获成蚊外,其余各月均能捕获。成蚊活动高峰季节为5~9月;幼虫出现高峰季节为6月中旬~9月中旬;白纹伊蚊的密度及季节消长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蚊虫孳生地治理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方法在试验区共青森林公园游乐区采取各种方法对白纹伊蚊孳生地进行治理;对照区内燃机研究所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实验采用诱蚊诱卵器和CO2诱蚊灯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评价其控制效果。结果在孳生地治理后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逐步下降,在2~3周后幼虫和成蚊相关密度指数皆控制在35以下,密度下降率皆〉50%。结论孳生地治理可有效控制白纹伊蚊的密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花都口岸白纹伊蚊幼虫的季节消长。[方法]用塑料诱蚊筒盛水诱蚊,对幼虫进行鉴定并计算幼虫容器指数。[结果]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消长呈双峰型,5月、6月、9月和10月份的幼虫容器指数相对处于高峰期。[结论]应在白纹伊蚊幼虫高峰期前加强对环境积水的综合治理,消灭白蚊伊蚊的孳生场所,防止蚊媒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现场应用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科学评价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现场应用效果,探索适合于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蚊虫———白纹伊蚊的监测方法。方法在2005年7~9月白纹伊蚊数量高峰季节,选择3个地区的居民小区、医院、学校、公园、单位等绿化地带,用诱蚊诱卵器与陶瓷容器或黑色塑料杯子,同步比较诱捕白纹伊蚊成蚊、卵的效果。结果在现场诱蚊诱卵器平均诱蚊指数达到29.58%,平均每个诱蚊诱卵器捕获1.48只白纹伊蚊成蚊,蚊虫进入诱蚊诱卵器后有2.91%的白纹伊蚊逃逸;诱蚊诱卵器投放后2、3、5、7 d内,诱蚊指数有很大的差异,χ2=126.134,P<0.001,诱蚊指数从投放后第2天的5.05%,增加到第5天的19.16%,第7天的31.29%;7~9月观察期间,9月诱蚊指数最高,达到了50.21%,χ2=56.21,P<0.001,而且平均诱蚊数也高于其他月份;诱蚊诱卵器的诱卵指数为31.42%,与配对同步比较的陶瓷容器或黑色塑料相比(35.64%),诱卵指数有一定差异,χ2=9.907,P<0.001,这种差异具有地区性;诱蚊诱卵器投放后第1天,产卵的雌性白纹伊蚊开始飞入,第5~6天为高峰,而产卵出现在第2天,第5~6天诱卵指数达到高峰。而同步的陶瓷容器或黑色塑料杯则在投放后第5~6天出现幼虫。结论现场试验初步证明,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具有较好的诱蚊指数和诱卵指数,能够取代常规的白纹伊蚊监测手段。但是在具体应用时,需要进一步研究监测技术,配套措施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开展传染病监测,防治白纹伊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清远口岸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结果]4~8月为白纹伊蚊幼虫的繁殖高峰,全年平均容器指数为35.62%,经统计学处理,其季节消长与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结论]清远口岸白纹伊蚊容器指数较高,存在着传播登革热的危险性。应加强白纹伊蚊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上海市嘉定区白纹伊蚊的季节消长趋势和种群分布,为登革热等伊蚊传播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诱卵指数(MOI)法对2020年嘉定区白纹伊蚊密度持续监测,分析不同月份、不同监测点及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分布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嘉定区2020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年均MOI为4.10,...  相似文献   

7.
两种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方法现场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现场比较实验,进一步研究诱卵杯、诱蚊诱卵器在现场的使用技术,为推广现场应用和评价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06年在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6-10月),选择3个市区、1个郊区的居民小区、公园、学校和医院的绿化地带,分别放置含有脱氯水或稻草浸出液的WHO诱卵杯、诱蚊诱卵器,观察其在不同放置高度、不同放置时间内的幼虫阳性情况,并于8-10月在实验环境周围同步检查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研究2种监测方法与传统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的关联度。结果(1)诱卵杯幼虫阳性指数为43.16%,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指数为27.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P≤0.01),诱蚊诱卵器6-10月诱蚊密度指数(MDI值)在1.79~1.38之间,平均1.56。(2)以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进行监测的数据表明,前者的成蚊容器阳性率、MDI值和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后者,诱蚊诱卵器中稻草浸出液成蚊阳性率是脱氯水的2倍左右。(3)用含有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的2种容器进行监测,发现在市区和郊县环境放置14 d后幼虫阳性率和幼虫密度均明显高于7 d。(4)放置在地面的诱卵杯和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0.00%和28.12%;而放置在离地1 m处的幼虫阳性率分别为16.67%和9.38%,表明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诱卵杯高度间:χ2=23.74,P≤0.01;诱蚊诱卵器高度间:χ2=3.70,P≤0.05)。(5)8-10月现场实验发现诱蚊诱卵器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627;与HI,r=0.9832;与CI,r=0.9817;与BI,r=0.7498),诱卵杯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也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0.4574;与HI,r=0.9751;与CI,r=0.6313;与BI,r=0.5301);诱蚊诱卵器获得的阳性指数与诱卵杯阳性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9801)。结论2种监测方法均能够用于现场白纹伊蚊幼虫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诱蚊诱卵器在监测白纹伊蚊密度时水质对该蚊诱蚊诱卵的影响,同时评价该监测方法的实用效果.方法 在2012年7-8月白纹伊蚊数量高峰季节,选择深圳市某医院花园作为试验现场,用诱蚊诱卵器对白纹伊蚊进行诱蚊诱卵试验,比较评价其诱捕白纹伊蚊成蚊、卵的效果.结果 共布放240个诱蚊诱卵器,有效回收230个,诱卵阳性率为37.39%,诱蚊阳性率为18.26%,成蚊逃逸率为51.16%;试验发现生态水(自然环境积水)对白纹伊蚊诱卵率显著高于瓶装矿泉水(x2=13.79,P<0.01);以是否有幼虫孵化作为衡量诱卵阳性结局的金指标,发现诱蚊诱卵器监测方法观察的白纹伊蚊产卵阳性率与实际产卵阳性率一致性较高(Kappa=0.828,P<0.01),该法监测白纹伊蚊产卵灵敏度为82.56%,特异度为97.92%,试验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0.853~0.952).结论 诱蚊诱卵器监测白纹伊蚊诱卵效果较佳,但捕蚊效果不甚理想;不同水质对诱蚊诱卵器监测白纹伊蚊效果不同;诱蚊诱卵器监测伊蚊产卵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作者在1987年7月~1988年6月于防城口岸竹树混生林内调查白纹伊蚊野外自然情况下的季节消长及生活周期.采用诱卵竹筒全年均可观察到各龄期幼虫,高峰在5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成蚊全年除3月份外,其它各月份均可捕获,高峰在6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与幼虫密度高峰相距约20天.生活周期观察结果,全发育时间平均为16.9天.文中就季节消长与气温、自然降雨量的关系以及白纹伊蚊在本口岸的越冬情况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展登革热主要媒介分布与密度调查,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媒介幼虫密度;以人诱法调查媒介成蚊密度;以捞取积水容器内蚊幼调查孳生情况。结果农村、城区老居民区和新居民区的房屋指数分别为60.4、26.8和1.3;容器指数分别为30.5、46.8和20.0;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19.4、67.3和1.9;密度高峰为5-6月和9月;雨水缸、小型积水容器白纹伊蚊幼虫分别占所孳生蚊幼的49.7%和63.8%;孳生环境类型16种,缸、罐类,雨水缸和桶、盆类等分别占阳性积水容器数的39.5%、38.7%和9.6%。捕捉到白纹伊蚊雌蚊508只,成蚊密度平均为18.14只/人工小时。结论宁波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泛,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易发生登革热的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云浮口岸蚊类的种群构成、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和季节消长变化,以及云浮地区白纹伊蚊刺叮节律情况,为口岸蚊类及蚊媒传染病的有效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在蚊类易孳生和栖息地点,采用电动吸蚊器、诱蚊灯和灭蚊磁场捕捉成蚊,采用勺捞法采集幼虫和蛹,待羽化为成蚊后进行分类鉴定;成蚊密度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采用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 2011年5-11月共捕获成蚊42367只,采集各龄期幼虫和蛹3680只,经鉴定隶属3亚科8属12种;优势蚊种依次为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成蚊季节消长呈双峰型,5、6月为第一个高峰期,8月为第二个高峰期;白纹伊蚊昼夜都有刺叮活动,一天中有3个刺叮高峰,白天刺叮活动显著高于晚上。结论本次调查是云浮口岸地区的首次蚊类调查,较准确地反映了云浮口岸地区在自然条件下蚊类种群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的蚊类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陕西省伊蚊分布地区铜川及安康市白纹伊蚊抗药性情况.方法 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对3种杀虫剂的24 h死亡率;采用半数致死剂量(LC50)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对9种杀虫剂的LC50.结果 区分剂量法测定结果显示,铜川和安康地区白纹伊蚊对敌敌畏、氯菊酯、溴氰菊酯均为抗性群体;半数致死量法测定结果显示,安康、铜川市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03 71和0.001 45 mg/L;对氯菊酯的LC50分别为0.006 25和0.017 67 mg/L;对溴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02 69和0.000 76 mg/L;对氯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17 46和0.009 37 mg/L;对DDT的LC50分别为0.809 54和0.217 06 mg/L;对敌敌畏的LC50分别为0.040 15和0.026 77 mg/L;对双硫磷的LC50分别为0.002 22和0.003 10 mg/L;对残杀威的LC50分别为0.348 14和0.651 91 mg/L;对仲丁威的LC50分别为0.157 19和0.543 77 mg/L;抗性倍数以敌敌畏、双硫磷、残杀威等较高.结论 在应用杀虫剂防治媒介伊蚊时,应结合地理区域及生态环境特点对蚊虫进行综合治理,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对浙江省白纹伊蚊分布区进行调查,掌握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主要采用人工小时法,对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室内成蚊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白纹伊蚊是湖州地区主要优势种,占总量的52.9%,5~6月为活动高峰。嘉兴地区的白纹伊蚊为当地亚优势种,所占比例为24.2%,6~9月为密度高峰。宁波、舟山、温州以及衢州白纹伊蚊活动高峰集中在8月。结论白纹伊蚊在我省广泛分布,应进一步加强白纹伊蚊监测工作,并采取有效综合控制措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阈值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湛江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抗性水平和多功能氧化酶(MFO)、非特异性酯酶(NS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活力水平及动态特征,为该地区白纹伊蚊控制及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实验室品系为参考,采用WHO推荐的成蚊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同时用酶标仪测定酶活力;SPSS 20.0软件分析比较种群间酶活力水平、酶活力的频率分布、变异性、酶活力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等.结果 广东省湛江市白纹伊蚊已经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性;其成蚊的MFO、NSE和GST酶活力分别为实验室参考品系的1.67、1.91和1.96倍,且两种群间3种代谢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野外种群3种代谢酶的活力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GST抗性为主要机制,抗性个体高达72.73%,其次为NSE,抗性个体占59.76%,另外还存在2种或3种酶活力同时增高的抗性个体.结论 白纹伊蚊湛江种群成蚊对溴氰菊酯的高抗性,可能与3种代谢酶尤其是GST活力增强有关;应加强该地区白纹伊蚊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与机制研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监测广州市城市、农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携带登革热病毒及抗敌敌畏情况,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伊蚊诱捕器法监测广州市城市(白云区)、农村(从化市某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用RT-PCR法检测自然种群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情况.结果 城市、农村4个季节之间的阳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纹伊蚊的密度高峰均为夏季[城市、农村,诱蚊诱卵指数(MOI) =40.54、38.14;诱蚊指数(MI)=35.14、37.63;诱卵指数(OI) =36.49、29.90],冬季最低,但城市、农村冬季MOI、MI均>0;从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城市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指数,春秋季呈低抗性(指数>2),夏季呈敏感性(<2);农村春秋季高于夏季,但均呈敏感性(<2).结论 广州市城乡白纹伊蚊全年均可监测到,高峰为夏季,未检测到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敌敌畏对蚊幼虫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应合理选择杀灭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清白纹伊蚊在辽宁省北部城市的孳生、分布情况。方法蚊幼虫调查采用容器法结合诱卵器法;成蚊调查采用人诱法。结果仅朝阳市有白纹伊蚊分布,幼虫密度容器指数13.54%,房屋指数3.24%,布雷图指数0.53;成蚊密度最高为11.0只/人工小时。结论截止到本次调查,白纹伊蚊在辽宁省仅朝阳市和大连市有分布,其分布的西北边界是朝阳市;辽宁省白纹伊蚊的主要来源是外部输入;白纹伊蚊在辽宁省能否越冬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东省家栖鼠形动物种类构成及在不同季节的繁殖情况,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1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广东省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9.98%,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4.98%;鼠形动物种群构成比分别为褐家鼠48.73%、黄胸鼠15.50%、臭鼩鼱35.17%、小家鼠0.59%;其中褐家鼠年平均妊娠率为4.0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5.35只;黄胸鼠年平均妊娠率为5.63%,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2.76只;臭鼩鼱年平均妊娠率为15.00%,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2只。结论在城镇居民区褐家鼠和臭嗣鼯已成为绝对优势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的繁殖期一年有春秋季2个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但褐家鼠在8月还有一个小的繁殖高峰。臭鼩鼱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也有2个高峰,其中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1月。鼠密度也呈现春秋两季的高峰期。广东省需实施春秋两季的灭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白纹伊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敏感性状况,为卫生杀虫剂使用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成蚊接触筒法分别对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进行抗药性测试。结果 白纹伊蚊幼虫对吡丙醚、双硫磷、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i)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20、0.625、0.170,属于敏感;对残杀威抗性倍数为5.68,属于低抗。白纹伊蚊成蚊对毒死蜱死亡率为99.17%,属于敏感;对马拉硫磷、残杀威、恶虫威、杀螟硫磷、高效氯氰菊酯(0.4%)、高效氯氟氰菊酯(0.07%)、溴氰菊酯死亡率在83.97%~96.67%,属于可能抗性;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0.08%)死亡率分别为77.61%、75.00%,属于抗性。结论 使用卫生杀虫剂时尽量选择对白纹伊蚊幼虫敏感的吡丙醚、双硫磷、苏云金芽胞杆菌,对成蚊敏感的毒死蜱等药物,同时与农业、园林部门协调,采取综合治理,防止白纹伊蚊对卫生杀虫剂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掌握自然种群白纹伊蚊幼虫在广州地区的孳生分布特点,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变动的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4、2005年不同场所孳生白纹伊蚊的积水容器进行全年监测及调查,对获取的与分布特征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广州地区,孳生白纹伊蚊幼虫的各种积水容器在不同场所的分布比例有很大差异,其中居民区的水生植物容器所占比例最大,为44.68%;各种环境场所均具有其不同的孳生白纹伊蚊积水容器种类分布特征。结论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的分布特征因不同环境而异。摸清白纹伊蚊幼虫在不同场所的分布特征及各类孳生白纹伊蚊积水容器在不同场所的重要性,对有效监测与控制白纹伊蚊种群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