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某特种兵部队新兵预防军事伞降训练伤的知识和态度水平,促进其减少伞降训练伤行为的形成,提高自我效能感。[方法]将知信行理论应用于某特种兵部队新兵预防伞降训练伤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调查问卷及自我效能评价表评价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某特种兵部队新兵预防伞降训练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预防伞降训练伤的知识、态度、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P0.05)。[结论]运用知信行理论对某特种兵部队新兵进行预防伞降训练伤的培训,有助于提高特种兵部队新兵预防伞降训练伤的知识和态度水平,促进其预防行为的形成,提高自我效能感,预防伞降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531-1532
[目的]调查特战部队军事体能训练伤防护现况。[方法]设计并应用调查问卷,从体能训练强度、防护措施、训练伤发生及其康复情况,对某特战旅官兵军事体能训练伤防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讨论总结防护对策和实践做法。[结果]大多数调查对象(69.30%)认为自身训练强度为"中度",且都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伤防治教育,具有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调查对象不同程度的发生过训练伤,总发生率为60.52%。其中,最常见损伤为肌肉、肌腱、韧带损伤,占训练伤的91.46%;大多数调查对象训练损伤经处理,均治愈或好转(92.72%)。[结论]调查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符合部队官兵日常训练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332-1334
[目的]描述某部2016年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为预防军事训练伤提出建议。[方法]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进行分类,分析《军事训练伤监测系统》某部上报的312例病例。[结果]训练伤发生年龄17~49岁,21~30岁为高发人群(48.40%),以义务兵发生率最高(51.60%),损伤部位最多的是骨与关节(78.21%),人数以步兵类为最多(39.10%),发生训练伤较多的课目是超越障碍训练(26.92%)和5 km越野(16.67%)。[结论]应注意加强对障碍训练5 km越野科目的训练防护,特别是对骨关节的防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部2017年400 m障碍训练与军事训练伤的关系,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进行分类,分析《军事训练伤监测系统》上报病例。[结果]全年因400m障碍训练发生训练伤72例,占全部训练伤的34.78%(72/207)。21~30岁致伤人数最多(48.61%);发生时间以4月份最多(22.22%),全年呈现双峰现象;救治方式以住院治疗为主(54.17%);发生部位以下肢最多(65.28%);最多的伤类是关节扭伤(44.44%);导致训练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大多为综合因素,72例病例涉及影响因素117个;不同专业中步兵类发生训练伤最多(54.17%)。[结论]400 m障碍训练是军事训练中易致伤科目,为减少训练伤发生要重视组训施训,加强防护宣教、医疗监督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施全洲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126-127
目的:探究实施医学干预措施对降低高强度军事训练伤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之间某武警部队高强度训练的560名官兵进行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的280名官兵按照常规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而观察组的280名官兵采取医学干预措施进行训练,观察两组的实施后的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情况。结果:通过干预后对比分析,观察组的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数据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两组官兵训练前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而两组的训练后的胰岛素生长因子l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在军事训练中实施医学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而且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技术训练模式,提高训练质量.方法 采取建立教学训练层级责任制管理系统,统一组织,按岗施训,严格培训科室训练骨干,严格落实施训时间,严格考核验收等方法.结果 实施前后参训率、考核率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临床护理技术训练模式的创新,提高了训练考核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2):1088-1092
[目的]统计2013~2017年某军队医院军事训练伤伤病员住院情况,探讨部队官兵训练伤发病规律及特点,为优化军事训练伤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调阅5年间军事训练伤伤病员住院病案资料,针对不同年龄组、职级、住院人次、病种分类、损伤部位、疾病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军事训练伤住院伤病员共765例,21~3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以战士为主;骨关节损伤522例(68.23%),软组织损伤234例(30.58%),器官损伤9例(1.18%);损伤部位多见于下肢。[结论]近5年因军事训练伤住院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应当高度重视训练伤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抗演习阶段肩关节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及致伤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演习结束后1个月内的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演习阶段肩关节训练伤发生情况、致伤原因及损伤类型。根据肩关节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分为受伤组和未受伤组,首先对2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肩关节训练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 922份,其中受伤组255例,肩关节训练伤发生率为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伤组和未受伤组在热身及准备活动、身体情况、紧张、烦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演练时心情烦躁是造成肩关节训练伤的危险因素,热身及准备活动充足、身体状况良好是肩关节训练伤的保护因素。结论对抗演习阶段肩关节训练伤发生率较高,而充足的热身及准备活动、良好的身体状况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避免肩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血液净化专业护士实施急救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组建急救能力培训小组,制订急救流程及考核计划。全面实施急救理论知识授课、急救专业知识培训、急救操作技能训练及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方法,评价护士急救能力并进行考核。结果培训后护士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综合能力均较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重视护士急救能力培训,可显著提高血液净化专业急救综合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入伍新训新兵实施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测试及纠正性训练对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预防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某特战旅入伍新兵288人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9.12(18~21)岁。按新兵连建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4人,两组新兵入伍所在地、日常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条件均无差异。用FMS测试量表对两组新兵进行测试,分析比较两组新兵FMS分值;观察组依据新兵个体FMS测试分值分组并进行纠正性训练;对照组新兵采用部队常规方法训练。新训3个月后重测FMS值并采集新兵受伤数据。[结果]新训开始前两组FMS总分及7个分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兵通过纠正性训练后,FMS测试总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个分量上的得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兵经过常规训练后,在FMS测试总分及7个分量上的得分也有所提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新兵进行FMS测试并采用纠正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新兵FMS分值,对新兵军事训练伤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麻下关节镜术选择性治疗膝关节训练伤的应用方法及疔效.[方法]选择性治疗膝关节训练伤82例(88膝),0.5%盐酸利多卡因40~60 ml关节腔内麻醉10~15 min,1%的盐酸利多卡因在进镜口处由外到内做局部浸润麻醉,关节镜进入关节腔后常规检查,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镜下处理.为了减少出血造成视野不清,术中应尽量应用低温等离子给予操作.[结果]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16个月.关节功能良好,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术后Lysholm评分:优76膝,良8膝,可4膝,平均96.22分,优良率95.45%.[结论]本治疗方法简单、易行、费用低、并发症少,更加符合微创理念,可门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讨式学习沙龙在心血管重症监护部门中层护理骨干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研讨式学习沙龙,从心血管基础理论及临床病例处理方法等方面,对30名护理骨干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培训。首先由学员进行专题小讲课,指导教师组织小组学员就理论专题展开讨论,联系临床实际释疑解惑;然后进行1~2个临床病例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掌握相关情况下的观察、分析和处理方法 ;最后进行前次学习内容的考核。结果培训前后学员的笔试成绩、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护士长对其临床能力的评价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均P0.01);100%学员认为培训提高了理论水平及临床综合分析能力。结论研讨式学习沙龙提供了宽松的学习场所,学员和教师间、学员与学员间可以自由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对于护理骨干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葛斌  刘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1):1049-105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下5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成功进行下腔静脉置人术,术巾观察和术后随访了解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1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肺栓塞和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海军陆战部队某部军事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等比例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6个连队,运用问卷调查过去一年内连队性质、BMI、健康状况自评、入伍前饮酒、失眠、噪声影响等信息,了解训练伤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576份,其中发生训练伤249人,发生率为43.23%。主要伤病类型为关节扭伤、肌肉损伤和擦伤;主要致伤科目为障碍训练、跑步训练和器械训练。是否发生损伤的单项因素比较显示,6个连队训练伤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自评身体素质显著差于未损伤组(P0.05);损伤组饮酒史和醉酒史比率显著高于未损伤组(P0.05);损伤组防护知识不足和动作不规范的比率显著高于未损伤组(P0.05);损伤组失眠比率高,且睡眠时间短,每周有困倦感比率高,与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海上噪声影像严重程度显著大于未损伤组(P0.05);损伤组精神状态差于未损伤组(P0.05)。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表明:醉酒史(OR=1.599,P0.05),失眠(OR=1.310,P0.05)是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防护知识(OR=0.588,P0.05)是损伤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身体素质差、醉酒史、失眠、海上噪声和精神状态差是训练伤的危因素,而掌握防护知识是损伤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方法,提高训练效率。方法将传统的骨干示范指导改为分小组训练考核,即组织护士参与制订训练考核计划、情景训练、理论与操作结合、改革评价方式、随机训练考核等方法对各级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结果改革前后护士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护理技术操作的满意率由改革前的93.55%提高至99.2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方法,提高了训练考核效率,提升了护士的技术业务素质,和谐了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讨式学习沙龙在心血管重症监护部门中层护理骨干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研讨式学习沙龙,从心血管基础理论及临床病例处理方法等方面,对30名护理骨干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培训。首先由学员进行专题小讲课,指导教师组织小组学员就理论专题展开讨论,联系临床实际释疑解惑;然后进行1~2个临床病例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掌握相关情况下的观察、分析和处理方法;最后进行前次学习内容的考核。结果培训前后学员的笔试成绩、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护士长对其临床能力的评价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均P〈0.01);100%学员认为培训提高了理论水平及临床综合分析能力。结论研讨式学习沙龙提供了宽松的学习场所,学员和教师间、学员与学员间可以自由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对于护理骨干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92-1894
[目的]探讨实战化训练中通讯兵肩关节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和功能现状。[方法]采用LInsalata量表,对甲乙两军种中2个通讯团的通讯兵进行调查,了解肩关节损伤的发病率,并分别按性别和军种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人员的患侧肩关节LInsalata评分,对日常生活和训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取有效问卷1 182份,2016年7月通讯兵肩关节训练伤发病率为63.37%;受伤后男性通讯兵肩关节LInsalata评分(79.19±9.24)分明显低于女通讯兵的(84.89±8.04)分(P<0.001),甲种军通讯兵肩关节LInsalata评分(78.72±9.01)分明显低于乙种军通讯兵的(80.30±9.48)分(P=0.003);受伤后对训练和生活产生影响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实战化训练中通讯兵易发生肩关节训练伤,受伤后对肩关节功能造成的影响男性高于女性,甲种军高于乙种军,对通讯兵的日常训练和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急性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术前训练,心理护理,呼吸道准备,术后实施体位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脊髓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指导功能锻炼及防治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6~31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7.6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评分,术前0~13分,平均7.76分;术后JOA评分为6~17分,平均10.3分,改善率为68.5%,优良率为74.1%.[结论]加强急性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途径造口培训对护理骨干造口知识、技能掌握的效果。方法选择除肛肠外科、普外科以外的造口相关重点科室的50名护理骨干,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采用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理论授课以多媒体为主,技能培训采取人体模型演练、专科参观、参与专科会诊现场训练、院内典型案例共享、疑难问题分析等方式。结果培训后护理骨干对造口基础知识、相关并发症、相关行为的掌握程度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其更换造口袋的操作技能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全面、多途径、理论联系实际的造口培训可提高临床护士造口护理能力和技能水平,是提高临床造口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方法,提高训练效率。方法将传统的骨干示范指导改为分小组训练考核,即组织护士参与制订训练考核计划、情景训练、理论与操作结合、改革评价方式、随机训练考核等方法对各级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结果改革前后护士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护理技术操作的满意率由改革前的93.55%提高至99.2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方法,提高了训练考核效率,提升了护士的技术业务素质,和谐了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