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解剖及其在鞍区大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毅 邹元杰 张岩松 常义 张锐 吕著海 刘翔 LIU Hong-yi ZOU Yuan-jie ZHANG Yan-song CHANG Yi ZHANG Rui LU Zhu-hai LIU Xiang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6):410-412,F0002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结构及其在鞍区大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8侧尸体头上采用翼点入路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结构;并对磁共振诊断为大型垂体瘤7例及颅咽管瘤4例者,采取翼点入路、联合应用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及颅底第1~4间隙,行瘤内减压、逐步切除肿瘤.结果: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由大脑前动脉的A1段、大脑中动脉的M1段及前穿质围成,是一个狭小的组织间隙,内有Heubner等穿支动脉通过;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被瘤体扩大并可见肿瘤壁,经此间隙可分离、切除肿瘤上部,最终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3例、大部切除3例.视力改善10例、失明1例.一过性尿崩5例、需要长期药物控制2例.结论: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应用可增加肿瘤上部的显露,有助于手术切除和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合理入路。方法:取15个标本作鞍区的显微解剖观察,回顾性分析113例垂体腺瘤手术的观察和经验教训,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国人的鞍结节较平坦,间隙1容易采用。许多间隙2狭小,妨碍了外侧入路的展开,并且增加了视路并发症。经蝶入路提供了更好的肿瘤显露和治疗结果。结论:入路选择要强调个体化原则。虽然经单侧鼻腔入路最值得推崇,但额下入路不象以前评价的那么悲观,其中眶上锁孔入路前景良好,由于肿瘤形态的差异。向鞍旁显著扩展的肿瘤依然需要经翼点入路完成。 相似文献
4.
5.
6.
鞍侧腔颅神经鞘的发育及其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鞍侧腔外侧壁和穿行颅神经鞘结构,为此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胚胎14周后鞍侧腔外侧壁发育形成二层结构,外层由脑膜层组成,内层由基质纤维包绕第Ⅲ、Ⅳ、Ⅵ和Ⅴ1颅神经复合体组成;脑膜鞘伴随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进入鞍侧腔直至前床突区,但其远侧端仅有周围神经鞘包裹。Meckel腔止于三叉冲经节后份,三叉神经分支仅有周围神经鞘包裹。脑膜鞘内的蛛网膜颗粒可能是鞍区脑膜瘤的来源之一。结论了解鞍侧腔外侧壁膜结构及其与颅神经鞘的关系,以利于术中保护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鞍侧腔外侧壁和穿行颅神经鞘结构,为此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胚胎14周后鞍侧腔外侧壁发育形成二层结构,外层由脑膜层组成,内层由基质纤维包绕第Ⅲ、Ⅳ、Ⅵ和Ⅴ1颅神经复合体组成;脑膜鞘伴随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进入鞍侧腔直至前床突区,但其远侧端仅有周围神经鞘包裹.Meckel腔止于三叉神经节后份,三叉神经分支仅有周围神经鞘包裹.脑膜鞘内的蛛网膜颗粒可能是鞍区脑膜瘤的来源之一.结论了解鞍侧腔外侧壁膜结构及其与颅神经鞘的关系,以利于术中保护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中的结构及其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3例成人尸头,取眉弓微骨孔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鞍区和鞍旁区,观察和测量其内容及比邻关系。结果鞍区和鞍旁区有5个间隙和8个脑池:视交叉前间隙、视交叉与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视交叉后上经终板入路间隙、颈动脉分叉上间隙,分别为第1至第5间隙;脑池有颈动脉池、终板池、侧裂池蝶部、嗅池、交叉池、环池、后交通动脉池、脚间池,其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和下丘脑结构。Zinn腱环内有来自视神经管的眼动脉、视神经和来自眶上裂的展神经、鼻睫神经及动眼神经穿行。结论该入路可作为鞍区和鞍旁区肿瘤切除、动脉瘤夹闭、经终板第三脑室造瘘、视神经管减压等手术的常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提高鞍区病变围手术期的护理功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的42例鞍区病变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全切29例,次全切10例,部分切除3例。脑脊液鼻漏2例。术后视力视野改善35例,无变化4例,视力损害加重3例。结论围手术期良好的护理和并发症的积极治疗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13.
14.
桥小脑角区下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桥小脑角(CPA)区下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关系.方法应用15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在4~巧倍手术显微镜下对桥小脑角区下血管神经复合体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桥小脑角区下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和相关的小脑后下动脉及延髓、小脑下脚、延髓小脑沟及小脑枕下部等.小脑后下动脉行程弯曲,通常形成3个袢,这些袢接触舌咽神经根并有浅的压痕.结论桥小脑角区下血管神经复合体位置深在,结构复杂且周围毗邻脑干、小脑动脉及颅神经等重要的结构,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此区的手术成功率并且尽可能保存神经功能的完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鞍区病变经蝶手术中脑脊液漏两种不同处理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 A组36例,其中垂体腺瘤31例,垂体Rathke囊肿5例,采用人工脑膜-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方法重建鞍底.B组23例,其中垂体腺瘤18例,垂体Rathke囊肿5例,在A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手术入路中获得的自体骨质解剖重建鞍底,骨质重建来源分别为:蝶窦腹侧壁骨质18例,骨性鼻中隔4例,蝶窦纵隔骨质1例.结果 A组和B组术后及随诊期均无脑脊液漏病例.B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拔除鼻腔填塞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较A组明显缩短,分别缩短了5.31、1.94和3.05天,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值均为0.000,均<0.01).结论 以上两种鞍底重建方法都具有较好的预防鞍区病变经蝶手术中脑脊液漏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效果,但自体骨质鞍底解剖重建方法较传统的人工脑膜-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鞍底重建方法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为眶上锁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成人尸头标本的鞍区和颅前窝骨性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对15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进行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下Willis环及其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额骨颧突内板到同侧前床突尖的距离最短,为(58.1±2.8)mm;到对侧后床突尖距离最长,为(75.8±2.6)mm.额骨颧突内板与同侧后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最小,为32.8°±2.1°;与对侧前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最大,为49.8°±4.4°.结论:眶上锁孔手术暴露同额下入路,可达鞍区,且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7.
18.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 例鞍区肿瘤,进行了常规磁共振成像(MRI) 及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α DTPA) 后的对比增强MRI诊断。结果表明:MRI三维成像清晰显示鞍区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并可辨别肿瘤的组成成分,因此MRI为鞍区肿瘤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及手术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