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病中的危重型,是人进入高原或急进至更高海拔地区后,由于高原缺氧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多发生在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如不及时积极有效救治,病死率极高。我院驻地海拔约3900m,高原脑水肿是我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护理难度大,笔者对近8年来我科救治的64例高原脑水肿患者的护理进行了系统回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高原特殊低氧环境,在高原(尤其海拔>4000m)易发生急性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治疗,预后极差。我们在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拔2820m)对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高原医学学术研讨会推荐的诊断标准[1]。其中5例合并高原脑水肿。年龄27~45岁,平均年龄(35±7)岁。均为汉族。发病时海拔高度在4200~4800m,其中7例是由平原地区5d内直接进入海拔4200m以上地区,1例是当地居民。8例均于进入高海拔地区72h内发病。(2)方法:患者经常规处理后均经右侧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3.
急性高原病是个体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m以上)或高原进入更高海拔由于缺氧致使机体适应不全而发生的高原地区特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包括急性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并且以上疾病常常同时并存,其中以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较为常见,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是高原地区危重症之一,加之其救治仍在高原现场进行,缺氧、寒冷、空气干燥、紫外线强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依然存在,故临床救治难度相对较大,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常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4.
高原心脏病是慢性高原病的一种,往往在久居高原者中发生率较高。我院地处海拔3900m的后藏地区,自1990-2005年共收治高原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38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原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导致的高原病以急、慢性高原病为主。慢性高原病中以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低血压、高原高血压居多,而以颅内压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并不多见。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指侧卧位时,腰穿压力低于70mmH2O,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表现。我院地处海拔3900m的后藏地区,是后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人15相对集中,从1994~2004年共收治低颅压综合征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高原上消化道出血210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位于海拔约3900m之西藏日喀则地区,空气中氧分压约为平原地区的60%,高原缺氧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救治极为不利,自1998年以来,我院收治了2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玉红 《临床肺科杂志》2014,(10):1785-1787
目的观察移居高原不同时间的汉族人群与世居高原藏族人群肺通气功能以及血红蛋白的水平。方法在海拔4300 m高原,以移居3年以内和3年以上汉族和世居高原的藏族青年共141人为研究对象。结果 (1)进入海拔4300 m高原3年以内的汉族青年的FVC、PEF、FEV1、FEF25-75%参数明显高于世居高原藏族青年,移居4300 m高原3年以上的汉族青年的肺通气参数与世居高原藏族青年无明显差异。(2)进入海拔4300 m高原3年以上汉族青年的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当地藏族世居者,而3年以内汉族青年的血红蛋白与当地藏族世居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海拔4300 m高原,世居藏族低氧通气反应钝化,红细胞无明显升高,世居高原的藏族对低氧的反应是建立在遗传和基因水平的。而移居的汉族人群通过加强低氧通气反应这一自身的代偿机制进一步适应低氧环境,但过度的代偿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对驻守官兵心律失常的影响程度.方法 对选定的160例中青年官兵连续记录24h心电图,对不同海拔地区官兵的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 160例官兵中,有14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海拔≥4000m的官兵复合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大于海拔3000 ~ 3500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海拔≥4000m的官兵室性早搏Lown分级≥3级的人数高于海拔3000 ~ 3500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海拔越高,心律失常越严重.因此,坚持每天吸氧,科学的训练,加强官兵的耐力及有氧能力的训练,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已建立常压缺氧性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期待解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演变而成的肺源性心脏病。对于肺动脉高压引起慢性高原心脏病的动物模型均在减压缺氧仓内进行,经过模拟高原条件间断缺氧4周后即引起右心室肥厚,实验所设置的条件与实际高海拔地区养殖的大鼠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所得结果有所不同。我们在海拔3658m和4500m养殖大鼠,观察各组间肺动脉压力及右室变化,采用红景天药物喂大鼠,观察红景天药物在防治高原心脏病大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Hp在高原部队人群中感染状态及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驻青藏高原(海拔2800-5231公尺)某邵官兵517人进行普查,年龄18-40岁。采用胃镜普查和^14C-尿素呼吸试验方法,接受胃镜普查的受检均在肾窦部取活检2块,分别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检查。结果 高海拔地区部队人群Hp感染率较低海拔地区为高,入伍仅1月的新兵,Hp感染率为38.18%,而另两组人群长期生活在高原不同海拔高度至少1年以上,Hp感染率达52.42%和62.32%。新兵组与其它两组相比具有显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 不同海拔高度Hp感染率不同,高海拔地区部队人群Hp感染率较低海拔地区为高,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和缺氧可能是导致Hp在胃粘膜的定植并引起Hp感染率增加的重要素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人在进入高原环境后,心输出量下降,再加上高原缺氧,很容易导致心肌缺血。我院位于西藏日喀则市,驻地海拔3950m,心肌缺血是常见病症,尤其是秋冬季发病率更高。常规治疗均以扩张血管药物为主,如:丹参片、冠参片口服,以上药物虽然疗效尚可,但用药时间长,作用缓慢。自从我院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原心肌缺血患者后,疗效显著,疗程短,无副作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人类急进高原后或高原人群会出现较多消化道症状,并伴发多种胃肠病.激素在高原胃肠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高、中、低海拔地区健康成年男性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胃动素(MTL)、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TX)A2、内皮素(ET)、降钙素(CT)水平的变化,探讨上述激素与高原胃肠病发生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广州市(海拔2 m)、西宁市(海拔2 260 m)和青藏铁路雁石坪(海拔4 750 m)三个不同海拔地区的健康成年男性共68例,分别采血,以放射免疫测定检测上述6种激素水平.结果:雁石坪地区健康成年男性的血GAS水平显著高于广州市和西宁市(P<0.05),三地间MTL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雁石坪地区的PGI2和TXA2水平显著高于西宁市(P=0.006和P=0.000),但两地ET和C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健康成年男性的血GAS水平逐渐升高,可能与人急进高原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有关.高海拔地区男性的血PGI2、TXA2水平也明显升高,可能与人进入高原后胃肠的适应性和高原胃黏膜病变的病理生理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云南鹤庆县部分高原峡谷血吸虫流行村离村民居住地较远的特殊环境中的钉螺分布及海拔.方法 2010-2011年成立调查组对海拔相对较高的金墩乡磨光、西甸2个行政村可疑有螺环境和特殊环境开展查螺,查到钉螺建好调查卡,捕获框内钉螺,分袋包装,带回室内用压碎法检查其感染性.结果 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地区山脉较多,有泉眼、小片沼泽地和荒浸地,为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村.磨光村查到钉螺分布海拔2 406±11.9m的环境1处,钉螺面积为1 334 m2,调查49框,查出有螺框9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8.37%,查到钉螺107只,全部为活螺,活螺平均密度为2.18只/0.11 m2,活螺最高密度为14只/0.11 m2.西甸村查到钉螺分布海拔较高的环境3处,最高海拔高度为2 371 m,钉螺面积3 651.8 m2,有螺框出现率21.76%,活螺平均密度为1.81只/0.11m2,活螺最高密度为25只/0.11 m2.捕获钉螺用压碎法检查没有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鹤庆县为高原峡谷,地形复杂地区均查出有钉螺分布,开展查螺的范围,不应只是历史有螺的范围,还应包括辖区内可疑有钉螺孳生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急性高山病昏迷型(又称脑型、高原脑病或急性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山病最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我们在海拔3656m地区收治12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10例,女10例。年龄17~45岁,皆为移居汉族。初入或再入高原或由高地进入更高地者。进入高原头3天发病者达93例,4~6天21例,7天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经验。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住的50例高原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组病例男35例(占70%),女15例(占30%),抵达高原后8~96h发病者45例(占90%),有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发病者40例(占80%),合并高原脑水肿者死亡1例。结论高原肺水肿多由快速进入高原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易诱发本病,病死常见于合并高原脑水肿者。  相似文献   

16.
高原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WHO统计,全世界有1.4亿人生活在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地带,由于高原低压性缺氧环境的影响,全世界有560万人罹患高原病(high altitude illness)或称高山适应不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原驻守官兵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90例高原驻守官兵作常规心电图检查。按心律失常发作的类型、驻守时间和驻守海拔高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90例被检者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81%,其中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各种期前收缩占80.67%。海拔3000~3500m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海拔〉4000m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00%、26.82%(P〈0.01);驻训3—6个月组和〉1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0.49%、17.61%(P〉0.05)。结论高原驻守官兵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高原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与缺氧程度有关,而与缺氧的持续时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原肺水肿治疗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87例高原肺水肿的治疗经验。严格卧床、氧疗和综合药物疗法为三项治疗原则。早期诊治是关键,晚期合并高原脑水肿的病例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9.
慢性高原心脏病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和氧代谢的变化李英悦,罗登晨,宁华,主召新慢性高原心脏病(HACC)是久居高原由于慢性低氧导致的心脏损害性高原特发病,甲状腺是机体氧耗的主要调节器官,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在高原(拉萨,海拔3658m)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Hp在高原部队人群中感染状态及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对驻青藏高原(海拔2800-5231公尺)某部官兵517人进行普查,年龄18~40岁。采用冒镜普查和~(14)C-尿素呼吸试验方法,接受胃镜普查的受检者均在胃窦部取活检2块,分别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检查。结果高海拔地区部队人群Hp感染率较低海拔地区为高,入伍仅1月的新兵,Hp感染率为38.18%,而另两组人群长期生活在高原不同海拔高度至少1年以上,Hp感染率达52.42%和62.32%。新兵组与其它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不同海拔高度Hp感染率不同,高海拔地区部队人群Hp感染率较低海拔地区为高,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和缺氧可能是导致Hp在胃粘膜的定植并引起Hp感染率增加的重要素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