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并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21年1月到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高血压门诊符合条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96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0岁)。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56例(18.9%)、非杓型组134例(45.3%)、反杓型组106例(35.8%)。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完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动脉硬化监测、24h尿电解质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研究结果通过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占81.1%,明显高于血压节律正常组;三组间BMI、性别、饮酒史、24hSBP、24hDBP、全天血压负荷值、右ABI、左ABI、24h尿钾、24h尿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史、dSBP、dDBP、nSBP、nDBP、夜间血压下降率、右baPWV、左baPWV、24h尿钠、24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02,95%CI:1.162-1.459,P<0.001)、吸烟史(OR=12.440,95%CI:4.083-37.901,P<0.001)、24h尿钠(OR=0.987,95%CI:0.978-0.997,P=0.008)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和反杓型节律)发生率明显增高;年龄、吸烟史、24h尿钠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5.
增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增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动态血压(ABP)的影响。方法:比较478例高血压患(分为3个年龄组)和229例血压正常的ABP资料。结果:60-岁组高血压患的收缩压(SBP)和日/夜(N/D)血压比值低于70-岁和>80岁组的;而舒张压(DBP)则前高于后两组(P<0.05),各组脉压(PP)值均呈现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之趋势(P<0.05);60-岁组的血压波动曲线类似于灼型,而后两组均为非杓型。结论:PP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可能与大动脉硬化加重有关,而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可能为增龄所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白天、夜间活动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偶测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4例Ⅰ~Ⅱ级高血压病人,入院后停药2周,服氯沙坦50mg,qd,疗程12周.1个月后血压若未降至140/90mmHg以下,可加大剂量到100mg,qd.治疗前后复查24h动态血压.以两次给药间距终末时血压下降数除以给药间距中最大血压下降数值作为药物降压的谷/峰比(TP),以夜间血压均值与白昼血压均值比较下降10%或大于10mmHg者为夜间血压下降或"杓型者",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者或"非杓型者".结果发现(1)氯沙坦显著降低高血压病人的偶测平均血压(P<0.01);(2)氯沙坦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人的24h平均血压(P<0.01).有效率为83.3%;(3)氯沙坦降压的SBP和DBP TP比率分别为78.8%和76.5%.SBP、DBP和MBP的平滑曲线指数分别是1.24±0.33,1.37±0.42和1.32±0.37;(4)对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值(120/8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氯沙坦明显降低夜间血压(P<0.01),对夜间血压已属正常者,氯沙坦无进一步降压作用(P>0.05).(5)24hSBP、DB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SBP、DBP明显相关(r分别为0.812和0.794,P<0.01).结论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其主要优点是24h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夜间无过度降压的危险,晨间血压上升受到明显抑制,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正常血压者不同血压水平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对1 533例血压正常者按血压水平分为3组:血压120/80 mmHg组,(120~129)/(80~84)mmHg组和(130~139)/(85~89)mmHg组。观察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脉压差、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以及患冠心病、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情况与血压水平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BMI、腰围、脉压差、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和冠心病患病率在各血压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多因素Linear regression分析发现年龄、BMI、腰围和三酰甘油是收缩压的相关因子(P0.05,P0.01),而只有腰围是舒张压的相关因子(P0.01)。结论:正常血压者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在逐渐增加,在预防血压升高的同时也要预防其危险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率与血压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性别与年龄对这种相关性的影响.方法 测定4 501 例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人群的心率、血压、血糖、血脂,按年龄及性别分组后行心率与血压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65 岁组和<65岁组的血压均随心率的增快而增高.偏相关分析显示<65 岁组的心率与性别、血压及血糖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65岁组的心率仅与收缩压、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65岁组中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及血糖与心率的关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65岁组分析仅发现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心率的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的血压随心率的增快而升高,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样存在交感活性的增加,对此类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RAS 抑制剂与β受体阻剂同样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3例伴或不伴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血糖,血脂等,分析其相互关系,以是否有微量白蛋白尿为因变量,拟合Logistic回归。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水平增高是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体重指数的增加也有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偶测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4例Ⅰ~Ⅱ级高血压病人,入院后停药2周,服氯沙坦50mg,qd,疗程12周。1个月后血压若未降至140/9OmmHg以下,可加大剂量到100mg,qd。治疗前后复查24h动态血压。以两次给药间距终末时血压下降数除以给药间距中最大血压下降数值作为药物降压的谷/峰比(T:P),以夜间血压均值与白昼血压均值比较下降10%或大于10mmHg者为夜间血压下降或“杓型者”,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者或“非杓型者”。结果:发现(1)氯沙坦显著降低高血压病人的偶测平均血压(P<0.01);(2)氯沙坦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人的24h平均血压(P<0.01)。有效率为83.3%;(3)氯沙坦降压的SBP和DBP T:P比率分别为78.8%和76.5%。SBP、DBP和MBP的平滑曲线指数分别是1.24±0.33,1.37±0.42和1.32±0.37;(4)对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值(120/8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氯沙坦明显降低夜间血压(P<0.01),对夜间血压已属正常者,氯沙坦无进一步降压作用(P>0.05)。(5)24hSBP、DB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SBP、DBP明显相关(r分别为0.812和0.794,P<0.01)。结论: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其主要优点是24h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夜间无过度降压的危险,晨间血压上升受到明显抑制,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白花丹参水提物对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血压波动性(BPV)的影响.方法 16只雄性21周龄SHR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白花丹参组,以WKY大鼠为阴性对照.分别给予10 ml/kg(15 g/kg)的生理盐水,白花丹参水提物.记录给药前1 h,给药后4 h的血压,并用改良的Smyth法测定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RS).结果 与WKY组相比,生理盐水组SHR大鼠血压、收缩压波动性、舒张压波动性和平均动脉压波动性显著升高(P<0.01),BRS显著降低(P<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白花丹参组给药后4 h内,SHR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与WKY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给药后4 h,收缩压波动性、舒张压波动性和平均动脉压波动性均显著降低(P<0.05),而BRS显著升高(P<0.05).结论 单次应用白花丹参水提物对SHR无明显降压作用,但可降低其BPV,机制可能与改善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对血压变化及脑卒中发病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对血压变化及脑卒中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 1987年在长沙市社区人群中选择两个社区作为干预和对照人群,检测血压并随访脑卒中发病情况。结果 14年后,干预和对照两组队列人群的脑血管病的累计发病人数分别为89例和128例;两组人群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对照组增加明显;对脑卒中发病情况绘制K—M线显示干预队列未发生脑卒中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COX回归模型显示对照组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是干预组的1.4倍;基线收缩压处于130~139mmHg水平和基线舒张压处于80~84mmHg、85~89mmHg水平时只在对照组对脑卒中的发病存在危险性。结论 长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可以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的现象、降低基线血压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及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无创性血压监测仪(ABPM)的广泛应用,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对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特征及不同昼夜节律间关系报道甚少。本文对186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86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年龄(47.26±10.56)岁。诊断均符合1984后WHO修订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1];全部受试者均于治疗前测试ABPM。规定夜间血压比日间血压下降10%以上为勺型,夜间血压比日间血压下降少于10%为非勺型。186例中非勺型66例(3.5%),其中男35例,女31例;勺型120例(64.5%),其中男77例,女43例。1…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治疗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控制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10年来曾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638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病例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3.57%(151/638),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6.43%(487/638);其中非杓型占48.43%,反杓型占26.49%,超杓型占1.41%。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80岁是异常血压节律的危险因素,而服用利尿剂则降低血压异常节律的危险(P<0.05)。性别、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及其他降压药物对血压节律均无影响(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重视血压节律的监测。对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患者,选用利尿剂可能是较好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与动态血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 分别以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 (peakSBP)和舒张压 (peakDBP)过度升高和反应正常分组 ,以运动后收缩压(recSBP)和舒张压 (recDBP)恢复慢和恢复正常分组 ,对比分析 30 3例 1、2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结果 peakSBP、peakDBP过度升高组动态血压各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反应正常组 (P <0 0 5或0 0 1) ;recSBP恢复慢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恢复正常组 (P <0 0 1) ;recDBP恢复慢组白昼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恢复正常组 (P <0 0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对peakSBP、peakDBP、recSBP最具影响的共同参数为夜间平均舒张压。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试验中 74 2 6 %~ 81 85 %存在运动中血压过度升高和运动后收缩压恢复慢并与动态血压检测值有显著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压的固有波动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早在 6 0年代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开创了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ABPM)的新时期[1 ] 。本文对AB PM作一综述。1 动态性高血压的确定目前是根据WHO推荐的坐位、使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得的偶测血压(CBP)值确定的 ,属诊室高血压。CBP值波动大 ,易受体位、环境和测压者耐心和主观判断影响 ,ABP值较CBP值的变异小 ,重复性好 ,更能反映高血压病的血压升高和变化程度。很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者ABP低于CBP ,两者之间相关程度低。显然WHO的标准对ABPM是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尤其当并存其它危险因素时。但高血压病常常直到发生靶器官损伤 (TOD)时才有特殊临床表现而引起注意。因此早期检测和发现高血压 ,并在 TOD前即开始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生办公室测量的血压或患者自测的血压不能代表患者整个一天 2 4小时的血压 ,更不能反映血压的波动和变异 ,以及夜间睡眠时的血压和昼夜节律。动态血压监测 (ABPM)是一种在长时间内(通常 2 4小时 )无创性的血压监测 ,可克服上述缺点 ,弥补办公室血压测量 (OBPM)和自我血压监测(SBPM)的不足。ABPM是近代高血压诊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变化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进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并分6个时段进行研究。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发生数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r=0.71,0.76.P<0.01),且以上午(6~10a.m)为甚(P<0.01)。结论:血压升高,左室负荷增大和氧耗增加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眭许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5):454-455
目的 调查高血压病病人掌握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状况及降压效果。方法 采用24h动态血压方法对100例确诊的高血压病痛人进行监测,了解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率和服用降压药物的效果。结果 高血压病病人对使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知晓率较高,但对高血压病危害及严重性没有足够的重视。服药治疗期间70%的受试者不能定时监测血压,68%受试者不知晓监测血压的注意事项。治疗的依从性较低,46%的受试者未能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服药误区在血压上升则服药,血压正常就随心所欲地停药,对血压略升高或略降低就加减药物。其次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不恰当,由高血压危险因素导致的高血压合并症控制达不到理想的高血压疗效标准。结论 对高血压病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须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才能把高血压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