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肝移植围术期的酸碱电解质调控及护理.方法:79例老年人在全麻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别于术前、无肝前5 min、无肝30 min、新肝30 min、术毕、术后8 h抽取桡动脉血用I-STAT血气电解质分析仪作酸碱、血气及电解质分析.根据结果适当补充钾、钙及碳酸氢钠.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轻度酸中毒、低钾.与术前相比,pH和BE从无肝期到术毕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8 h有升高,呈代谢性碱中毒,PCO2新肝期30 min明显升高(P<0.01).K+新肝期30 min及术后8 h明显降低(P<0.05),无肝前Ca2+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人肝移植术前常合并心、肺、肾功能不全,围术期酸碱电解质变化复杂,应加强监测和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大肝癌切除术患者失血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大肝癌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硬膜外麻醉后全麻诱导前,A组快速输注6%羟乙基淀粉液15mL/kg,B组输注等量乳酸林格氏液.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于稀释前、稀释后即刻、术毕及术后1d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和血乳酸(Lac).结果:两组出血量、输液量及各时段Lac无统计学差异,A组输血量明显低于B组;A组MAP较B组平稳;两组CVP稀释后均明显升高;A组Hct和Hb术毕术后1d明显低于基础值及C组.结论:大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前行AHH,能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提高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万汶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用于胃肠道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65岁以下,无高血压、心脏病等明显合并症的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于手术开始切皮前30min快速输注万汶1,000mL,达到高容量血液稀释.Ⅱ组于手术开始切皮前30min快速输注平衡液1,000mL.持续监测MAP、HR,SPO2和PETCO2;分别于稀释前、稀释后、术毕、术后第1d和第7d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凝血功能(PT、AP APTT、FIB)的变化:记录术中输血量和输液量;计算出血量.结果 术中两组病人出血量和输液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量及输血病人数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MAP的变化明显低于Ⅱ组(P<0.05).稀释后,HR明显降低(P<0.05),中心静脉压(CVP)明显升高(P<0.01),但尚在正常生理范围.Ⅰ组的HCT在稀释后及术中明显低于基础值及Ⅱ组(P<0.05),但在术毕和术后第1d及第7d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PT、AITT及FIB组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下胃肠道肿瘤病人施行AHH可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及提高患者对围术期失血的耐受性,节约用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用于皮瓣移植术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节约用血、提高皮瓣存活率选择合理的血液代用品提供依据。方法50例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以50ml/min的速率分别输注6%羟乙基淀粉液(H组)和乳酸复方氯化钠注射液(R组),扩容量为20ml/kg。监测稀释前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红细胞比容(Hct),并记录失血量、尿量、输血量及总输液量。结果高容量血液稀释后两组的CVP、MAP均比稀释前增高,心率减慢,Hct明显降低(P〈0.05),但都在正常范围内。R组尿量和总输液量明显高于H组(P〈0.05)。稀释后2hR组的CVP、MAP明显低于H组(P〈0.05):术后两组移植皮瓣均存活。结论术前行AHH,不但可以减少输血、节约用血,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皮瓣移植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围手术期血红蛋白(Hb)变化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8名股骨颈骨折行空心钉内固定术的老年(60岁)患者入院时、术前及术后d1所做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输液情况,了解它们对围术期患者Hb变化的影响。结果 98名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8.3±10.5)min,术中失血量(17.2±8.9)ml。平均Hb,术前输液后(113.0±15.0)g/L、术后d1(108.4±12.4)g/L均较入院时(122.3±15.4)g/L有所变化(P0.05)。患者平均红细胞比容(Hct),入院时(38.2±5.2)%、术前(34.1±4.1)%和术后d1(34.0±3.9%)(P0.05)。术后Hb100 g/L的患者由入院时的9人增加至术前的18人,术后d1增加至30人(P0.05)。5人术后d1的Hb80 g/L,给予输血治疗。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围手术期Hb下降的真实原因可能是术前输液对血液的稀释作用,并不需要即刻输血。对于入院时Hb100 g/L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需监测围手术期Hb变化情况,积极行输血治疗,避免发生术后贫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脏移植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和处理方法.方法 尿毒症患者365例在联合腰麻-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肾脏移植术,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麻醉后30 min、手术结束前,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参教,连续监测术中尿量及输血、输液情况.结果 365例肾脏移植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伴随着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改善,患者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指教均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随着尿毒症状态的纠正,患者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用来评估移植肾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温输液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及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液体加温,使之进入患者体内时与体温接近(维持在36~37℃之间);对照组液体与室温相同.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中体温、失血量及输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手术终止时和麻醉后40min及60min体温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低温发生率降低;术中失血量减少、输血率降低(p<0.05).结论加温输液有效地保持了患者术中体温恒定,减少了失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原贮积病(GSD)患儿活体肝移植手术术中液体及内环境方面的管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5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糖原贮积病而行亲体肝移植手术患儿的基本资料、住院天数、发病的年龄、症状、术前合并症及检查、手术及麻醉记录、液体种类、血气监测以及重症监护室(ⅠCU)的血气监测等。结果 5例GSD患儿手术时均存在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其中3例GSD-Ⅰ型、1例GSD-Ⅳ型和1例GSD-Ⅵ型,3个月~2岁出现首发症状,手术年龄为1~9岁。所有患儿的晶体液以5%葡萄糖为主,后输注了琥珀酰明胶、红细胞、血浆等液体。入室后只有1例患儿血气值基本处于正常范围,3例GSD-Ⅰ型患儿均是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其中患儿1入室后即为低钠、低钾血症,患儿3入室后为低钠血症;所有患儿在无肝前期间的最后1个血气值显示均处于代谢性酸中毒状态,GSD-Ⅰ型患儿的乳酸浓度仍继续升高,另外患儿1 K+浓度为2. 2 mmol/L,患儿3、5为高钾血症,患儿1、3、4为低钠血症。患儿4在术中最后1个血气时提示处于代谢性酸中毒状态,所有患儿此时血气中K+浓度均不正常(患儿1、2、4、5为低钾血症,患儿3为高钾血症),患儿1、2、5为高钠血症。入ⅠCU的第1个血气中,所有患儿均有3种以上的酸碱平衡以及血糖、电解质等方面异常,包括低钾、高钠、高血糖、高乳酸、酸血症或碱血症。结论 GSD患儿行肝移植手术术中内环境酸碱平衡以及电解质等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围手术期风险非常大,这些给麻醉医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应加强监测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管理方案,尽可能维持其内环境稳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室变温毯联合输液加温在高龄冠心病患者术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选取 2017 年 2 月 ~2019 年 2 月收治 的高龄冠心病患者 84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 42 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盖被保温,研究组于参照组基础上采用变温毯联合 输液加温,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中失血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并发症(低体温、寒战、心动过速、低氧血症)发生率及不 同时间点(术前、术中 30%min 、术中 60%min 、术中 90%min 、术毕)体温变化情况。 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 低于参照组( P <0.05 );术中 30%min 、术中 60%min 、术中 90%min 、术毕研究组体温均高于参照组( P <0.05 );研究组低体温发生率为 2.38% 、寒战发生率为 9.52% ,低于参照组的 19.05% 、 35.71% ( P <0.05 )。 结论:手术室变温毯联合输液加温可维持高龄冠心病患者 正常体温,降低术中低体温、寒战发生率,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术期应用抑肽酶对血管活性药物和输血输液需求的影响。方法重症肝炎40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微泵持续输入抑肽酶(4×106)U/h;对照组:输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血液丢失量、输血和输液总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术后引流量、红细胞压积等临床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和红细胞压积无显著性差异;抑肽酶组手术各期出血量和总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液体输入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抑肽酶组无肝期和新肝期多巴胺、新肝期肾上腺素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重症肝炎肝移植围术期应用抑肽酶,可显著减少围术期失血、减少血液和液体的输注量,一定程度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对脑膜瘤手术的患者血液氧合状况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脑膜瘤手术的患者,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每组30例.自体输血组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机进行血液收集回输;异体输血组术中采用常规异体输血.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和术毕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摄取率(ERO2)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自体输血组术毕PaO2 、PvO2、SvO2均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术毕氧摄取率(ERO2)低与异体输血组(P<0.05);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比较凝血功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膜瘤手术的患者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失血,维持有效循环,改善患者的血液氧合,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异体输血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量输血后血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血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方法应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及血气分析仪检测大量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中、后血清中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结果大量输血后的患者血清钾离子及pH明显减低。结论大量输血后的患者易出低钾血症与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13.
陶力中  谭正国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681-1684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6%贺斯200/0.5,HES)行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AHHD)时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H组)和对照组(C组),均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全髋置换手术。H组:诱导后30min内输入羟乙基淀粉(HES)15ml/kg。C组:输注乳酸林格液,方法同H组。当血红蛋白(Hb)低于90g/L时输入同型异体浓缩红细胞。术中连续监测心率(HR)、血压(BP)、SpO2。分别于稀释前、稀释后即刻、稀释后1h、术毕、术后d1及d7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凝血功能(PT、APTT、Fib)的变化;记录术中输血量和输液量;计算出血量。【结果】术中两组患者出血量和输液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血量及输血患者数H组明显低于C组(P〈0.05)。稀释后,H组MAP的变化明显低于C组(P〈0.05),HR明显降低(P〈0.05)。H组HCT在稀释后及术中明显低于基础值及C组(P〈0.05),但在术后d1和d7两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T、APTI、FIB于组间、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行AHHD用于血液保护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所调查医院的围术期各阶段中的输血阈值水平和输血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佛山市5所用血量最大的医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输血治疗的外科手术病历325份,回顾性分析围术期不同阶段(术前、术中和术后)和不同年龄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和输血效果.结果 所有围术期的输血病例,术前输血阈值(g/L)为67.6士18.9,术后输血阈值为86.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血效果都能达到要求.心血管外科患者的输血阈值高于其他外科的患者(P<0.05).从年龄上来看,成年与老年患者的术前输血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输血阈值老年患者显著高于成年患者(P<0.05).对围术期输血阈值分布的总体分析表明,术前输血阚值只有7.9%是大于100 g/L的,而术中和术后输血阈值超过100 g/L的分别达到58.7%和23.8%.结论 外科手术病人因围术期病情复杂,个体差异大,输血阈值的选择以术中阶段把握最为宽松.可以通过提高手术水平,减少术中出血,开展血液回收技术等血液保护措施,逐步提高血液利用率,减少输血风险和保护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5.
大出血手术中血液回收机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血液回收机在手术中抢救大出血患者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 21例术中大出血患者,采用负压吸引将手术创面的血液吸入储血罐内,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将浓缩红细胞输给患者.结果 21例患者术中反复出血3000~7800 ml,平均每例回输失血约4500 ml,术后回访,21例患者康复较好,未发生输血合并症,血液动力学稳定,肝肾功能和出凝血功能基本正常,伤口愈合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 血液回收机在外科新型、高难度、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为患者接受外科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减少了异体输血,缓解了我国血源紧张、血液长期供不应求的基本现状,发挥了社会公益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血液保护法用于手术,节约用血效应和安全性. 方法 ASAⅠ~Ⅱ级,估计手术出血量>800ml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A组单纯行术前等容血液稀释;B组行术前超容血液稀释复合术中控制性降压;C组行术前等容血液稀释复合术中控制性降压.观察各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变化,准确估计手术出血量、计算扣除血液稀释因素后实际失血量. 结果 3组放血、扩容后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无肺水肿、心力衰竭、异常出血等临床征象,术毕C组血常规测定Hb、Hct高于A、B组,手术失血量估计B、C组少于A组,术后翌日排除血液稀释因素后,Hct计算实际失血量值,B、C组少于A组,扩容后凝血功能测定PT、APTT、TT略延长,但未影响创面凝血. 结论超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减少的实际失血量近乎与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组相当,优于单纯等容血液稀释组,其操作简便、不需在术前放血储血、无血液污染等危险,更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术前急性超容血液稀释 (AHH)在肝肿瘤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选择 30名ASAⅠ Ⅱ级肝肿瘤患者行肝叶切除术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15 )和AHH组 (n =15 )。AHH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静脉快速(5 0ml/min)滴注液体 (2 0ml/kg)。术中监测包括血压、心率、ECG、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输液量和失血量。在血液稀释前后和手术结束时采血测定Hb、Hat、Plt,血液生化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 (PT)、激活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 AHH组Hct由血液稀释前 39.8%± 3.4 %下降到 30 .9%± 3.3% ,PT和APTT分别由14 .3± 1.8和 38.6± 8.6s延长到 16 .4± 1.9和 4 6 .0± 6 .1s。但是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 ,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AHH组有 4 / 15患者需要输入异体血总量 180 0ml,对照组有 7/ 15患者需要输入异体血总量 32 0 0ml,对照组患者所需要输入异体血的例数和总量明显多于AHH组 (P <0 .0 5 )。结论 在ASAⅠ Ⅱ级的肝肿瘤手术患者实施术前AHH是安全实用和经济的 ,能够有效地减少手术期间异体输血的机会和数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技术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0例外科脓毒症患者行连续性静脉-静脉HVHF,置换量3000~4000 ml/h,均以前稀释方式输入,血流量250~300 ml/min,每天连续进行10~12 h.于HVHF治疗后24、48、72 h各时间点分别行APACHEⅡ评分,并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及气道阻力(Raw);抽血检测血液电解质(BUN、SCr、Glu、Na+、K+、Cl-);行血气分析,计算出氧合指数(PaO2/FiO2);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6、IL-10.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APACHE Ⅱ评分在治疗后48 h明显降低(P<0.05),HR、Raw、BUN、SCr、K+、TNF-α、IL-6和IL-10在HVHF治疗后24、48、72 h时均下降(P均<0.05),PaO2、PaO2/FiO2和Cdyn在HVHF治疗后24、48、72 h时均升高(P均<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HVHF能稳定血流动力学,并通过对内环境调节、改善氧合等,对多个器官起到支持作用,有益于减轻脓毒症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组(HES组)和乳酸钠林格液组(LR组),每组各10例.2组患者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于麻醉后以20 ml/kg的剂量和30 ml/(ks·h)的速率分别输入6%羟乙基淀粉和乳酸钠林格液.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在麻醉前(TO)、手术开始前(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手术结束(T3)采外周静脉血测定IP-10含量.结果 HES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显著少于LR组[(560±90)ml与(810±110)ml、(200±100)ml与(600±200)ml,P均<0.05].与TO时比较,HES组与LR组T2、T3时IP-10浓度明显升高(P均<0.05);HES组T2、T3时IP-10浓度明显低于LR组[(62.8±13.6)ng/L与(77.3±13.8)ng/L、(65.4±10.2)ng/L与(89.9±15.1)ng/L,P均<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用羟乙基淀粉200/0.5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不仅可以减少术中输血,而且可以有效抑制IP-10浓度的升高,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术中输血是患者在手术中失血较多,而需快速输血以维持机体正常生命体征的一种方法。尤其是一些可预知的、短时失血迅猛的大手术,需要短时间快速地输入血液,以维持患者循环的稳定。为提高术中输血效率,2007年1月我科对手术室肝移植、骶骨肿瘤切除手术患者150例采用改进的输血方法,显著提高了术中输血效率,而且操作过程更加简便,并且通过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生输液感染,护士及手术人员对此表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