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胶原酶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胶原酶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采用局麻,电视X光机监视下穿刺,盘内注药,并对术前,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进行了阐述。结果:随访6个月,优21例。良57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达87.6%。结论:只要严格选择适应证,正确掌握操作技术。该疗法是一种创伤少,痛苦小,恢复快,易于被患接受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胶原酶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自 1999年以来使用胶原酶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出症 32例 ,近期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2 7~ 6 5岁。病程 1月~ 2年。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腰腿疼痛症状 ,均经 CT扫描或 MRI检查或腰椎管造影确诊。其中 L3,4椎间盘突出 2例 ,L4,5椎间盘突出 18例 ,L5S1 椎间盘突出 8例 ,L4,5、L5S1 椎间盘突出 4例。1.2 治疗方法 术前 30 min推注地塞米松 2 0 mg防止过敏反应。术中取俯卧位 ,腹部垫一软枕以撑开椎间隙。棘突旁开 10 cm与躯干矢状面呈 30°~ 40°夹角进针 ;如为 L5… 相似文献
3.
胶原酶盘内注射髓核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胶原酶盘内注射髓核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自2001年10月~2004年4月采用胶原酶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9例。结果 自行制定疗效评定标准,优:48例,良:21例,可:8例,差:2例。总有效率98%。结论 胶原酶盘内注射髓核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要选择好适应证,胶原酶注射量不宜过多,掌握好穿刺要领,配合综合治疗,防止感染,胶原酶盘内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微创介入方法,并发症少,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4.
大重量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重量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100061)周海强,贾国庆1977年至1986年,本所采用“自体悬吊重力牵引”[1]等综合性非手术方法,共收治2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现将其中研究资料完整的86例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6例,... 相似文献
5.
张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1):64
目的研究盘内注射胶原酶结合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05—2011-05采用盘内注射胶原酶结合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观察组),并与同期单纯采用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术后3、4、5周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40例术后均获得平均6.5(5~10)个月随访。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为10个月,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为5个月,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4、5周疼痛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盘内注射胶原酶结合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对36例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作者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前后路手术的选择、植骨融合对颈椎手术后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作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手术的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病程长短、手术方法及植骨是否成功有关。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有增多趋势。由于该病呈进行性加重过程,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近年来治疗技术也有了发展。本文对国外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法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严重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患者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并进行分析,方法:对7例哈 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或颈椎 切除减压术,然后前路行颈椎间盘,骨赘切除减压颈椎螺旋融合器植入术,术后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标准17分法进行测评,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7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感觉改善和四肢肌力提高,其中2例大小便障碍者括约肌功能恢复,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为76.2%,结论:本手术方法减压彻底,具有安全性,颈椎螺旋融合器的应用解决了颈椎间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胶原酶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32
采用胶原酶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3例。全部病例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CT或MRI确诊并且保守治疗无效。对其中240例进行了3月,6月及12月的随访1,治愈率为62%,总有效率为92%,无效率为8%。阐述了胶原酶盘外注射的理论依据,胶原酶能够溶解间盘突出物,而对椎管内其他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4、C6两处“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治疗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2~8年,平均4.3年。JOA评分由术前的8.4±1.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2.4±3.0分(P<0.01)。其中优15例(24.6%),良16例(26.2%),可24例(39.4%),差6例(9.8%)。C3~C7曲度术后平均减少了8.7°(P<0.01)。CT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术后平均增加67mm2(P<0.01)。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4.1mm(P<0.01)。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骨性椎管面积的改善率两者的相关系数r=0.027。结论: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术后椎管矢状径扩大以4~5mm为宜。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Photo-elastic models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were made and the stress patterns induced by compression at different sites upon the model were studied.The areas of stress were related to the known distribution of the blood supply within the cervical cord to try and explain the selective areas of degeneration that are found clinicall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réalisé des modèles photoélastiques de la moelle cervicale et ont étudié les divers types de tension induits par des compressions en différents points du modèle.Les régions de tension sont comparées à la topographie connue de la vascularisation de la moelle cervicale afin d'expliquer les zones de dégénérescence électives mises cliniquement en évidence chez les malades atteints de spondylomyélopathie cervicale.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行走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行走功能及术后近期改善情况。方法:对103例CSM患者进行行走试验,并对病程、起病症状、脊髓功能评分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前、后的行走功能改变。结果:病程大于6个月、脊髓功能评分低的患者下肢行走功能差,手术后改善程度较小。起病时无下肢乏力的患者也存在下肢行走功能障碍。结论:下肢行走功能障碍是CSM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手术后近期可获改善。下肢行走功能可作为CSM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探讨EPO在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病例43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22例(A组)围手术期使用EPO,21例(B组)不使用EPO.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率,统计并发症.使用ODOM标准评估远期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无死亡,无失访,未出现高血压、血栓疾病、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影像学提示颈椎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稳定.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1年JOA评分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A组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1年后ODOM评分,A组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EPO的在围手术期的使用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率.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阐述早期、中期脊髓型颈椎病(CSM)可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研究1990年2001年共收治的CSM病人426例,执行严格的诊断、纳入标准,采用颈牵、推拿、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426例CSM患者的近期疗效的优良率为67.11%,好转率为97.67%,并对其中的169例进行1年至7年11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年8个月,优良率78.70%,好转率98.22%,在随访患者中有30例治疗前后颈椎MRI对比,显示15例患者颈椎间盘达到部分还纳,其余15例无明显变化,426例CSM患者中未出现1例并发症。结论非手术治疗早、中期CSM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全椎板切除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全椎板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超声骨刀组16例(A组,男9例,女7例,年龄58.4±11.7岁)、高速磨钻组20例(B组,男11例,女9例,年龄61.6±12.4岁)。比较两组间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间手术节段、术前JOA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41.7±76.5ml和196.5±93.2ml,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120.6±32.7min明显少于B组159.2±35.5min(P0.05);术后引流量为164.5±84.2ml明显低于B组的236.2±93.4ml(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A组14.6±1.1分,B组14.5±1.6分)均优于术前(A组10.1±1.4分,B组10.8±2.1分,P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A组(75.1±12.3)% VS B组(70.4±16.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各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均无持续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病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全椎板切除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可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后引流量,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高速磨钻相似。 相似文献
19.
Katsuhiro Onari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2000,5(5):439-448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reports on surgical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adul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ssociated
with athetoid cerebral palsy; however,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these interventions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 We have
performed surgical treatments — posterior fusion with wave-shaped rods and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with internal fixators
— in 20 patients. The present study included 17 of these patients, 16 men and 1 woman, and their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8.6 years (range, 5–15.5 years). One year after surgery, walking ability was improved in 14 patients. Pain in the upper extremities
and muscle weakness of the deltoid were alleviated in all patients. One patient showed recurrence of myelopathy after 8.5
years' follow-up. Our surgical technique is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secondary to athetoid
cerebral palsy, even in those with severe involuntary movements. Postoperative rigid external fixations are not required.
Received: July 27, 1999 / Accepted: March 7, 200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