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语言歧义,是指同一词语或句子,由于书者没有明述其义,读者理解角度不同,产生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含义,以致引起争论。此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语言环境中。兹就《伤寒论》中的语言歧义现象作一浅述,以期引起学者重视。单从“伤寒”这个词汇来讲,就有广...  相似文献   

2.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此历代注解大致有三:①膏粱厚味太过,生疔于足。持此观点者以王冰为代表。其云:“所以生疔于足者,四肢为诸阳之本也”。②膏粱厚味太过,能生大疗,不只在足。此以姚止庵、吴昆为代表。如《素问经注节解》云:“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注言疔生于足,误也”。《素问吴注·卷一》云:“足,能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疔”。③文字有误,当以校  相似文献   

3.
哕证浅议     
哕是证名。秦汉以前的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对哕证的病机、治疗都有较详细的论述,但后世对哕证的理解,歧义颇多。有以哕为咳逆者。《活人书》称:“咳逆者,仲景所谓哕是也”。但这只是《活人书》作者自已的理解,今本仲景书并无此论。咳逆二字仅见于辨脉法、平脉法中。在六经病诸篇中,但有哕而无咳逆。《活人书》遂误以咳逆为哕。严用和在  相似文献   

4.
孟雪芬 《世界中医药》2010,5(6):417-41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早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已有记载,《黄帝内经》日:“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西医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已有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5.
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对表热里寒证的论述较为简略,历代中医药学家对这一证型也争议颇多,导致医者对此类证候在理论和临床上有一些困惑和混淆,使得提取和界定证候要素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从“表里”含义的不同角度“、寒热”概念中的不同界定等方面,结合古籍和历代医家对于表热里寒的理解,分析“表”和“里”的定义,浅析表热里寒证产生歧义的原因,以期加深在理论和临床上对本证型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渊源,但成书年代久远,文义古雅深奥,不易通晓,初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诸多文言词给读者造成了许多语言障碍。“者”与“所”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个文言虚词,在《内经》中频频出现,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法灵活、异同难分。笔者现将《内经》中的“者”与“所”加以归类、比较、概括出用法规律,也许对爱好古籍的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许振国 《河南中医》1999,19(3):69-70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此,诸家解老之言歧义纷出,莫衷一是,乃作斯文于下,试为解诂,愿以求教于哲人。上文歧义之处有三,一为对“三”的理解;二为对“负阴抱阳”的理解;三为对“冲气”...  相似文献   

8.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周围血管器质性病变,属于祖国医学“脱疽”病的范畴。如《鬼遗方》中谓:“足趾生疔,重者溃而自脱,故曰脱疽”。《外科全生集》指出:“脱骨疽发于足趾,渐上至膝,色黑,痛不可忍,逐节脱落而死”。由于血管腔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溃  相似文献   

9.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0.
《灵枢·百病始生》篇中“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一句,历来有两种句读。一种从“虚”字后断句,另一种从“邪”字后断句。有人认为,“二者断法虽不同,但无歧义,语法上也没有毛病,二说可以并存”。笔者认为,“并存”之说不妥。故不揣冒昧,陈述管见,以教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1.
陈进毅 《光明中医》1997,12(2):27-29
清热泻火法治疗疔疮的体会陈进毅上海市青浦盈中卫生院(201700)疔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疖肿。它的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医大全》云:“有唇上生疔者或口角旁或上下唇不论大小,大约...  相似文献   

12.
付国英 《西部中医药》2011,24(12):103-105
为了还原《神农本草经》的本来面貌,也为了让读者学习领悟处方用药的博大精深与万变不离其宗之独特。故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代有关本草类的典籍,以期给读者提一套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本草思路及一套《本草》系列图书。对将要出版书籍的选择,就在于这些书要向读者阐述和还原《神农本草经》的治病用药原则和思想,这也是《神农本草经》一书的最核心内容——药物的形、色、气、味。这些书从不同角度阐释以上4点,并相互引证,各有发挥。篇幅都不大但却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13.
中医古籍中由于句读不同,容易产生一些歧义。笔者偶尔读及熊继柏先生《辨释“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一文(载《吉林中医药》1986年第3期),辨释了《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一段经文,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  相似文献   

14.
“疔”是中医外科所特有的病名,它的变化很快,古人有早发夕死之说,是外科临床上严重的,也是常见的急性感染疾患。疔虽是发无定处,随处可生的疮瘍,一般则以头面及四肢患发的较为多见,就文献上参考,疔的名称很多,部分以患发部位命名的,如唇疔、颧疔、鼻疔等;部分以患部象形命名的,如蛇头疔、蛇眼疔等,虽在病名上有些不同,但是总的证治原则,却是一致的。文献复习内经生气通天论:“膏梁之变,足生大丁”,这是疔的最早记载,从饮食不节,肥甘过度的致病因素上,指出了疔是毒邪蓄结而成的疾患。中藏经:“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鲊酱,色慾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扩散,始变为丁”,这是疔的  相似文献   

15.
疔疮是外科常见病 ,发病迅速 ,病情较重 ,因其坚硬且根脚如钉丁之状 ,所以称之为疔疮。此病随处可生 ,一般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如治疗不当 ,发于颜面部的容易走黄 ,危害极大。发于手足部的可以损筋伤骨 ,影响活动功能。按其发病部位及性质可分为 :颜面疔、手足疔、烂疔、疫疔、红丝疔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膏粱之变 ,足生大丁。”它的病因由五脏蕴毒 ,食甘肥厚味、醇酒辛辣或感受四时不正之气 ,昆虫咬伤所致 ,总之均因火毒而生 ,或先由体内郁伏火热 ,继而感染疫毒 ,内外合邪而发生此病。疔疮乃火毒之证 ,故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要…  相似文献   

16.
李会敏  董尚朴 《陕西中医》2002,23(4):351-351
“津液充郭 ,其魄独居”,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由于诸家的注释不同 ,造成对经文理解的歧义 ,因而作一辨析。津液充郭 ,郭通廓 ,即水液充满胸腹。但由于隋朝杨上善《太素》作“津液虚廓”,并说“廓 ,空也 ,”导致了两种绝然相反的理解 ,即一部分注家理解为水肿 ,一部分注家理解为津液枯竭。其实 ,充郭与虚廓 ,意义相同 ,“虚”非空虚 ,虚少之义。《说文》云 :“古者九夫为井 ,四井为邑 ,四邑为丘 ,丘谓之虚”则亦为充、聚之义 ,故古人称集市为“虚市”,后此义以“墟”代之。经穴“三里虚”等命名概由乎此。若解释“津液虚廓”为津液枯竭…  相似文献   

17.
唇痈为外科常见的急性病之一,是由葡萄球菌侵害毛囊和皮脂腺而发生的感染。加之唇痈脓毒物常呈逆行性血栓,窜入颅内的海绵窦,则引起颅内脑膜炎并发症而迅速危及生命。祖国医学称此唇痈扩散为“唇疔走黄”。过玉书在治疔汇要中说:“初起形如粟粒,或如水泡,按之根深,如钉着骨,痛不可忍,盘根漫肿,或坚硬焮红,恶寒身热,恶心呕吐,肢体拘急,三四日后,或口噤如痉,神识模糊,甚至不省人事,此系火毒陷入心包,即名走黄。”又谓:“不善治者,十难救一。”从症状及其演变情况,均与现代医学相吻合。在基层中,由于有些人对本病的知识不足,往往因唇部生一小(疒节),处理不当,抓破挤压,  相似文献   

18.
“互文”、“倒置”,属古汉语修辞中较常见的文法,在古医籍中最涉及到医学理论的准确理解。在此,笔者仅结合《内经》一书,略举数例,即可见一斑,从中也使我们看到历代注释《内经》家,由于不明“互文”“倒置”句法而望文生训,曲解医理者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9.
中医按摩和伤科,常常使用“按法”。对这一术语应该如何理解?经查阅《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医研究院等编,以下简称《选释》)一书“按法”条载:乃是“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体表某些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向下或内外压按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养生》2010,(2):62-63
《养生三记》出版快两年了,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和读者近距离接触,有时到店里,顾客指着我说:“你是杨老师吧?我看过你的书。”或者问店员:“是不是《养生三记》作者?”然后就十分热情地上来交谈,求教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在和读者的交往中,我感到,许多人对看病难、看病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