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实车进行碰撞实验,探讨轿车与防护栏相碰撞交通伤发生情况和伤情特点。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进行。选择重庆本地中国家养普通白猪10只,分为驾驶员组和前排乘员组,每组5只。以坐姿分别固定于驾驶员座椅上和前排乘员座椅上,以49km/h的行驶速度和45&;#176;角与右侧防护栏相撞。观察事故现场0h至伤后24h两组猪存活情况,损伤组织形态学改变[(包括损伤部位、损伤定级评分(AIS)、肺含水率、肺体指数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参照器官损伤定级(OIS)和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98,0分为正常,分值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损伤程度评分(ISS)为身体3个最严重损伤区AIS评分的平方和。结果:纳入家猪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猪存活及损伤情况:驾驶员组家猪全部存活24h,前排乘员组家猪伤后4h全部死亡、其中死于事故现场3只。家猪伤后体表损伤较轻,内脏器官损伤严重,平均损伤定级标准(AIS)评分为3.41&;#177;0.97,最高分驾驶员组低于前排乘员组(2.80&;#177;0.84,4.00&;#177;0.70);肺含水率和肺体指数驾驶员组均低于前排乘员组[(75.95&;#177;5.26)%比(84.70&;#177;6.34)%;(0.81&;#177;0.10)比(1.19&;#177;0.11)];损伤严重度评分(ISS)驾驶员组亦低于前排乘员组(22.40&;#177;3.65,33.80&;#177;5.89);器官损伤定级在较重至危重范围。损伤伤类主要为撞击和挤压所致钝挫撕裂伤。②两组猪损伤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主要表现为肢体骨折。心、肺、肝、脾、胃肠等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破裂和出血,伤后肺水含量明显增加。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可见细胞变性、坏死,肺泡毛细血管损伤、肺间质及肺泡内有血液渗出及间质性肺水肿。结论:车辆侧向碰撞防护栏非常危险,交通伤发生率高,伤型伤类复杂,前排乘员侧动物伤情重于驾驶员侧动物,多并发重要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肌钙蛋白Ι(cTnI)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创伤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根据有无合并胸部创伤分为两组:合并胸部创伤组8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组36例,进行ISS评分和胸部损伤定级(AIS)。用微粒子免疫发光法采集血样检测cTnI水平。结果116例多发伤患者中,cTnI升高37例,其中合并胸部创伤3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7例;cTnI峰值随ISS值升高明显前移且绝对值增高;严重多发伤合并胸部创伤患者cTnI值升高例数比例,随AIS值升高而升高,血清cTnI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有MODS患者的血清,cTnI水平为8.48±5.22ng/ml,且持续时间较长,并与MOD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出现心肌损伤以合并胸部创伤者为主,但严重多发伤患者无论胸部创伤与否均可出现心肌损伤,心肌损伤程度与MODS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椎体火器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广泛而且严重,通过建立家猪L2椎体火器伤模型,观察伤后动物早期血清酶的变化与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18只家猪,随机分为2组(冲锋枪致伤组,n=10;狙击枪致伤组,n=8),在全麻状态下建立L2椎体侧方贯通伤模型,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前、伤后0.5,1,2,3h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实验时间:2004-07-28/08-20,实验地点: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实验室。结果:18只家猪中13只动物成功建立了L2椎体火器伤模型,其中冲锋枪致伤组6只,狙击枪致伤组7只。不同时间点两组动物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同伤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动物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及谷草转氨酶较伤前明显增高(P<0.01);同冲锋枪致伤组比较,狙击枪致伤组变化的幅度大(P<0.01);动物3.5h死亡率,冲锋枪致伤组为86%,狙击枪致伤组为17%,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3.5±0.5)h和(7.1±1.1)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和0.01)。结论:枪弹的速度是椎体损伤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动物存活时间及损伤程度同血清酶改变密切相关,为椎体损伤的组织修复提供了实验学参数。  相似文献   

4.
多发伤早期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后早期外周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伤后 4 8h内的 90例多发伤者 ,连续观察入院后即刻、2 4、72、12 0和 16 8h的生命体征各指标及血小板、白细胞等变化 ,记录伤后器官功能变化、并发症及创伤严重等级评分 (ISS)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 (APACHE )等评分。结果 :伤后患者血小板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72 h为低谷 ,12 0 h基本恢复正常。血小板降低组较血小板正常组伤情重〔 ISS评分为 (2 9.6 0± 9.80 )分比 (2 2 .30± 12 .0 0 )分 ,P<0 .0 5 ;APACHE 评分为 (4 4 .5 0± 15 .30 )分比(30 .6 0± 10 .6 0 )分 ,P<0 .0 5〕、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高 (83.9%比 6 2 .7% ,P<0 .0 5 ) ;血小板降低并死亡组血小板下降时间早〔(30 .1± 10 .3) h比 (5 1.3± 14 .8) h,P <0 .0 5〕,持续低值时间长〔(6 3.7± 11.0 ) h比 (5 4 .2±13.4 ) h,P<0 .0 5〕。结论 :多发伤后血小板呈消耗性降低 ,血小板快速下降和持续低值者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分析影响急诊介入治疗骨盆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2014-02—2019-02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介入的骨盆骨折患者16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骨折情况、临床诊治与预后情况。结果:在160例患者中,经过急诊介入后死亡16例(死亡组),存活144例(存活组),病死率为10.0%。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舒张压、骨折分型、骨折原因、骨折部位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状况、手术时间、输血情况等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简明损伤评分(AI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与存活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急诊期间的呼吸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高于存活组的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盆骨折的预后相对比较差,多伴随有各种并发症,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亚低温已作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措施之一,但对亚低温治疗的指征、时程和疗效仍存在争论.继发性颅脑损伤尤其是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当普遍,亚低温如何保护血脑屏障及降低其通透性等诸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早期亚低温治疗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的影响,阐明亚低温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能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象实验于2002-05/2002-12在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90只Wistar大鼠(常温对照组10只、常温损伤组40只、亚低温治疗组40只,常温损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分为伤后3,24,48,72 h 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方法镧示踪电镜法和干-湿重法.主要观察指标颅脑损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及其程度,颅脑损伤后不同时相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常温损伤组伤后3 h紧密连接初步开放,24~48 h紧密连接开放达高峰,72 h紧密连接仍大量开放.亚低温治疗组紧密连接仅轻度开放;亚低温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伤后3 h(78.94 ±0.38)%,伤后24 h(79.13±0.56)%,伤后48 h(79.41±0.71)%,伤后72 h(79.20±0.44)%]较常温损伤组[伤后3 h(79.56±0.51)%,伤后24 h(79.80±0.49)%,伤后48 h(80.46 ±0.47)%,伤后72 h(79.83±0.44)%]明显减少,伤后3,24,72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27 5,2.206 9,2.465 4,P<0.05),伤后48 h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272 7,P<0.01).结论亚低温有减轻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程度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亚低温减轻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是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自行设计的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通过模拟实验分析颈部挥鞭伤的伤情特点以及损伤程度和牵引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5在第三军医大学新建的实车碰撞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成年杂种犬21只,随机分为4组:重度伤组、中度伤组、轻度伤组各6只,分别施加(40±1.5)g,(25±1.5)g,(15±1.5)g的牵引加速度;对照组3只,用于检查正常颈段脊髓的病理切片。采用自行设计的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建立犬颈部挥鞭伤的实验模型,通过联合行为评分(分为五级:0级:弛缓性瘫痪;1级:肌紧张和膀胱控制失调;2级:受伤后肢的负重作用;3级:表现为1或2个后肢跛行;4级:能短时间行走、跑,不能走直行路线;5级:正常,完全恢复)对实验犬的运动、感觉、反射以及肢体动作协调等脊髓功能进行综合评定。检测伤前和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以及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纳入21只犬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的建立:此装置可以根据落锤重量和下落高度差的调节产生比较稳定、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和牵引加速度,能较好的模拟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的头颈部运动特点,可用于仿真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中颈部挥鞭伤的发生过程。②行为学观测(联合行为评分):不同的加速度组其损伤的程度不同。重度伤组、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在致伤后各时相点的评分均小于正常值(5分),且3组评分依次递增。③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伤后即刻重度伤组出现了波形基本消失,没有明显的NPN波形。与各自伤前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伤后即刻的N1,P1波均明显升高[(37.2±2.7),(12.4±1.3)μV;(58.9±3.1),(48.6±2.0)μV;(18.2±2.1),(12.4±2.0)μV;(55.5±2.0),(48.7±2.3)μV,P均<0.01]。与重度伤组伤后24h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的N1,P1波均明显降低[(21.4±1.4),(17.9±1.9),(17.0±2.5)μV,P均<0.01;(53.9±4.8),(51.7±4.4),(51.5±8.4)μV,P均>0.05]。④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伤后即刻重度伤组出现了波形基本消失,没有明显的NPN波形。与各自伤前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伤后即刻的N1,P1波均明显升高[(20.5±2.5),(7.7±0.8)μV;(25.85±1.4),(17.8±2.6)μV;(12.1±1.9),(7.85±1.3)μV;(22.6±1.7),(17.6±2.0)μV,P均<0.01]。与重度伤组伤后24h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的N1,P1波均明显降低[(18.5±2.5),(13.1±3.9),(8.75±0.7)μV,P均<0.01;(21.7±2.4),(19.7±1.8),(19.8±2.3)μV,P均<0.05]。⑤脊髓C4~7段病变情况:大体观察除了重度伤组出现颈部皮下出血,肺部出血水肿外,其余组皆无异常。光镜检测下重度伤组可见神经元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发生变性、坏死,中度伤组可见大部分的神经元变性,轻度伤组形态基本正常。结论:自制的颈部挥鞭伤致伤装置能较好地模拟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的头颈部运动特点,可用于仿真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中颈部挥鞭伤的发生过程。对犬施加的致伤牵引加速度越大,则引起犬的颈段脊髓损伤程度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椎体火器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广泛而且严重,通过建立家猪L2椎体火器伤模型,观察伤后动物早期血清酶的变化与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18只家猪,随机分为2组(冲锋枪致伤组,n=10;狙击枪致伤组,n=8),在全麻状态下建立L2椎体侧方贯通伤模型,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前、伤后0.5,1,2,3 h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实验时间:2004-07-28/08-20,实验地点: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实验室.结果:18只家猪中13只动物成功建立了L2椎体火器伤模型,其中冲锋枪致伤组6只,狙击枪致伤组7只.不同时间点两组动物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同伤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动物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及谷草转氨酶较伤前明显增高(P<0.01);同冲锋枪致伤组比较,狙击枪致伤组变化的幅度大(P<0.01);动物3.5 h死亡率,冲锋枪致伤组为86%,狙击枪致伤组为17%,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3.5&;#177;0.5)h和(7.1&;#177;1.1)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和0.01).结论:枪弹的速度是椎体损伤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动物存活时间及损伤程度同血清酶改变密切相关,为椎体损伤的组织修复提供了实验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创伤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根据有无合并胸部创伤分为两组:合并胸部创伤组8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组36例,进行ISS评分和胸部损伤定级(AIS).用微粒子免疫发光法采集血样检测cTnI水平.结果116例多发伤患者中,cTnI升高37例,其中合并胸部创伤3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7例;cTnl峰值随ISS值升高明显前移且绝对值增高;严重多发伤合并胸部创伤患者cTnI值升高例数比例,随AIS值升高而升高,血清cTnI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有MODS患者的血清,cTnI水平为8.48±5.22ng/ml,且持续时间较长,并与MOD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出现心肌损伤以合并胸部创伤者为主,但严重多发伤患者无论胸部创伤与否均可出现心肌损伤,心肌损伤程度与MODS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对急诊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外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首次就诊并且住院治疗的多发伤患者86例作为多发伤组,随访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多发伤组就诊24 h内以及第3、5、7天和健康对照组血清sCD14质量浓度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并在急诊24 h内进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并且根据预后计算与sCD14的相关性,并利用ROC曲线判断sCD14与两种不同评分方法对多发伤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入院后sCD14质量浓度进行性上升,各时间点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死亡组sCD14质量浓度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发伤组患者sCD14质量浓度与损伤严重度评分呈正相关(r =0.469,P<0.01);ROC曲线分析,sCD14与ISS评分在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程度上均具有预测价值,但二者曲线下面积(sCD14:0.820,ISS评分0.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伤患者sCD14质量浓度与ISS评分具有正相关性,对多发伤患者病情预后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