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及鼻窦的霉菌性疾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铭  刘华超 《耳鼻咽喉》2000,7(4):252-256
鼻窦的霉菌性感染由于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其诊断、预后尤其是治疗也各不相同。霉菌性鼻窦炎完整的诊断除术前常规的病史、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外,还应包括术中对患病局部组织形态学了解,组织病理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不同类型的霉菌性鼻窦炎治疗原则也有很大的区别,霉菌球性者完全靠手术治疗,而变态反应性和慢性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除手术治疗外,则应分别配合全身及局部的皮质激素治疗及抗  相似文献   

2.
318例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进一步讨论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效果,总结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3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手术使用直径4mm,0o、30o和70o硬管鼻内窥镜,采用Meserklinger术式。结果:一期治愈207例(65.1%),延期治愈47例(14.8%),迁延期治愈46例(14.5%),无变化18例(5.7%)。并发症共15例(4.7%)。结论: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固然重要,术前应用类固醇激素对提高血小板、减少术中出血十分必要,确定适当的手术范围有利提高疗效,加强术后处理和药物雾化吸入有助于巩固和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鼻腔鼻窦真菌感染46例报道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46例鼻真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鼻真菌病CT扫描其主要特点为腔内软组织块影中有密度不均匀的斑片状或点状钙化灶;鼻内窥镜检查在部分患者可发现鼻道和窦口处有干褐色或灰绿色干酷样分泌物。44例经1次手术治愈,1例经2次手术治愈,1例行4次手术,最后仍广泛侵犯眼眶、颅底、颅内。结论 CT和鼻内窦镜检查对鼻真菌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手术彻底引流是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25(183侧)例临床资料,回顾性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9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有效率96.8%.手术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手术的功用是为黏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符合生理需求的局部环境,以期重建结构,消除病变,正确保留黏膜和改善引流为基本原则,达到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与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巧有很大的关系,术者应熟悉鼻窦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术前仔细了解病变的部位、深度和范围,并给予必要的术前治疗,施行合理麻醉,细致准确的操作以及恰当的术后处理,配合定期合理的随访,为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9岁。因右侧鼻背部渐进性增大肿物6个月,以“鼻背部新生物”收入院。既往体健。发病6个月以来肿物渐增大,表面无破溃,局部无疼痛、肿胀等不适。体检:一般情况好;右侧鼻背部有一约12mm×10mm×6mm大小的新生物,质中,无压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表面皮肤完整、光滑;双侧鼻腔未见异常。局部麻醉下行右侧鼻背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瘤组织血供丰富,无明显界限。术后病理报告:毛母细胞瘤,切缘未见肿瘤残留。术后第7天拆除鼻背部缝线,面部遗留瘢痕不明显。诊断:毛母细胞瘤。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讨论毛母细胞瘤(trichoblastoma)是一种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1例面鼻眶脑毛霉病(ROCM)的诊疗经验,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ROCM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总结。结果 本例患者以口腔牙齿酸痛为首发表现,既往糖尿病血糖控制差,完善相关检查,实验室确诊为根霉菌属感染的ROCM病,经控制基础疾病、抗真菌、手术治疗等,患者最终临床结局死亡。结论 ROCM病多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典型表现为局部皮肤或黏膜焦痂样坏死,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病理及真菌培养为其诊断金标准。早期诊断,及早有效的抗真菌、基础疾病治疗、手术治疗是诊治关键。  相似文献   

7.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3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6-2000年360例(663侧)完成随访的鼻内镜手术进行临床分析。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治愈率为73.15%,其中I型治愈率为92.53%,Ⅱ型治愈率为67.92%,Ⅲ型治愈率为44.44%,3型治愈率呈递减趋势。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有效方法,手术疗效与其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术中恰当处理中鼻甲、鼻中隔偏曲及术后的综合治疗,对鼻内镜鼻窦手术远期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鼻窦手术1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科1999~2002年已完成鼻内镜鼻窦手术18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对其手术疗效和相关因素、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9~2002年我科对186例鼻窦炎和鼻息肉病人实施了鼻内镜鼻窦手术,其中男126例,女60例;年龄13~69岁,平均37岁;病程2~43年,平均5.2年。按1997年海口临床分型分期标准,Ⅰ型1期4例,2期9例,3期5例;Ⅱ型1期10例,2期50例,3期42例;Ⅲ型66例。1.2治疗和手术方法全部病例术前常规进行鼻窦冠状位和(或)轴位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手术采用全麻2例,均为儿童,其余病例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开展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经验、体会。方法 对30例儿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 治愈12例(40%),好转14例(46.7%),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86.7%。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鼻腔粘连、窦口狭窄和闭锁。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术者应十分熟悉儿童鼻窦的解剖特点,手术以纠正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恢复其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为目的,术后加强随访复查和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鼻及鼻窦的霉菌性疾病   总被引:57,自引:7,他引:57  
鼻窦的霉菌性感染由于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其诊断、预后尤其是治疗也各不相同。霉菌性鼻窦炎完整的诊断除术前常规的病史、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外 ,还应包括术中对患病局部组织形态学了解 ,组织病理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等。不同类型的霉菌性鼻窦炎治疗原则也有很大的区别 ,霉菌球性者完全靠手术治疗 ,而变态反应性和慢性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除手术治疗外 ,则应分别配合全身及局部的皮质激素治疗及抗霉菌药物治疗 ,急性爆发性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则首先在治疗全身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应用抗霉菌药物 ,局部组织的清创或扩大范围的手术亦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鼻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相关的原因.方法68例(132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均进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综合分析围手术期用药、病程、疾病分期、术后定期或不定期复查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68例(132侧)患者术后随访1年,治愈58例,显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1%.影响疗效最大原因是术后是否定期复查及疾病分期.结论术后定期复查与处理是保证鼻内镜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疾病分期与围手术期用药对手术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远期疗效以及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5例(2107侧)慢性鼻-鼻窦炎和(或)鼻息肉患者鼻内镜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1.2年。治愈8 6 2例(7 5.9%),好转2 1 4例(18.9%),无效59例(5.2%),总有效率94.8%。术后并发鼻腔粘连126例(11.1%)。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减少出血,提供清晰术野,正确处理病变的中鼻甲,术后规范性随访,能有效的提高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治愈率,减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鼻眶脑毛霉菌病(ROCM)是一种多发于免疫力低下病人的侵袭性的潜在致命疾病。一个世纪前被发现以来,大多数病例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的回顾性分析。该作者报告19例ROCM,试图确立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病人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症状和体征诊断和治疗过程、副作用及结果,所有病人均行组织活检,包括直接涂片、组织学切片和培养进行微生物学  相似文献   

14.
鼻-鼻窦侵袭型真菌病的临床和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真菌侵袭黏膜组织所引起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及组织损伤的致病机理。方法对1984年4月至2002年8月16例经病理学证实为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病理形态进行观察。用HE染色观察真菌侵袭组织的方式及组织损伤的特点,Warthin-Starry(W-S)、过碘酸-Schiff(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显示侵入组织内真菌的形态特征,对其中1例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有基础疾病患者13例(糖尿病4例、鼻腔T细胞淋巴瘤1例、急性巨细胞性白血病伴甲型肝炎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鼻窦及眶内恶性肿瘤2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变1例、眶内肿瘤切除术后1例、慢性上颌窦炎行上颌窦根治术后2例),无基础疾病者仅3例。真菌培养检出曲霉菌10例,毛霉菌4例,镰刀霉菌1例,1例未作培养。随访6个月~5年,死亡8例(50.0%)。病理学观察:形成化脓性肉芽肿14例,真菌对小血管浸润16例,小动脉闭塞5例,小动脉菌栓1例,组织凝固性坏死16例。同侧眶内真菌侵袭8例,侵袭视神经3例。结论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是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重要的发病基础。真菌性血管炎是造成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侵袭组织内的真菌主要为曲霉菌和毛霉菌等。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1997年以来,开展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大部分病例均进行了半年至一年以上的随访,现将资料完整的39例患者临床效果做一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19~72岁。其中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33例,慢性单纯性鼻窦炎6例,所有病例均进行鼻窦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试图通过对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后患者鼻腔鼻窦黏膜的内镜、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连续动态观察,揭示病变黏膜转归的过程。方法 选取2001年1-12月行ESS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31例(53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Ⅱ型2期11例(20侧)、3期12例(20侧),Ⅲ型8例(13侧)。分别于ESS术前、术后2-3周、8-11周、13-16周钳取上颌窦口后囟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术前均可见上皮剥蚀、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53侧);微管结构异常、线粒体减少(53侧)。术后2-3周,形态学观察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的改变。术后8-11周,纤毛柱状细胞增多,并可见许多带有微绒毛的柱状细胞和大量短纤毛,所有病例均可见病理性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3-16周,Ⅱ型2、3期和Ⅲ型患者术腔光滑干净,上皮化较好(50侧),窦口通畅(53侧)。纤毛覆盖面积增加,方向一致(50侧)。微管结构清晰,线粒体狭长致密(49侧)。3侧无纤毛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形成病理性修复。结论 ESS术后,黏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有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病变程度与黏膜修复情况有关;术中尽可能多地保留黏膜组织、术后局部及时清理换药,有利于黏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在诊治鼻腔鼻窦真菌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鼻窦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非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应鼻内镜技术诊断与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均获治愈,随访1-5年未见复发。结论:在本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应用鼻内镜技术可减轻患者的侵损性操作,并缩短诊治时间,避免或减少复发。鼻内镜技是诊断治疗鼻腔鼻窦真菌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病变6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随着鼻内镜技术及CT的广泛应用,对真菌球型鼻窦病变的诊断有了很大的提高,病例报告逐渐增多,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匮乏,加之受诊治条件制约,所以还存在漏诊、误诊、误治以及诊断不准确,分类模糊甚至错误的问题。现将我院1998年3月~2006年7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63例经病理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病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中同时处理鼻腔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70例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中,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矫正处理(处理组);另选60例鼻窦炎患者(对照组),有解剖变异本应处理而未处理。在术后对这两组患者就其解剖形态的恢复、鼻窦炎的疗效、粘连的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处理组中解剖形态恢复正常150例(88.2%),鼻窦炎治愈146例(85.9%),粘连的发生率18例(10.6%)。对照组中鼻窦炎治愈22例(36.7%)粘连发生28例(46.7%)。结论 在鼻内窥镜手术中同时处理影响鼻腔功能的解剖变异,对于提高鼻窦炎治愈率,改善鼻腔通气引流,降低粘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临床效果及术后处理。方法鼻内镜下进行各种鼻腔鼻窦手术并术后随访的方法将鼻内镜手术治疗过的各类鼻腔、鼻窦疾病患者,给予定期鼻内镜检查、局部处理、鼻腔冲洗以及合理用药等。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均达到临床治愈,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6例,1例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例术后出现鼻腔粘连,2例上颌窦炎术后复发,按时随访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复发机会减少。结论鼻内镜术后大部分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均达到临床治愈,术后随访及术腔处理将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提高,减少复发,减轻患者不适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