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梳理中医药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对中医药常用动物模型的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为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从中药药效研究常用动物模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中药药效学研究用模型的困境、理想的研究模型应具备的特点、现有动物模型特点及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思考。[结果]当前中药药效学研究常用模型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中医病因学造模法、现代病因病理造模法和病证结合造模法,常用模型有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组织动物模型、细胞株动物模型、模式动物模型、类器官模型和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不同分类模型应用在中医药领域各有其特点、优势和不足。其中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效研究中具有诸多优势,成为中药药效研究的发展趋势。[结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西医疾病与中医证候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中医整体化思维,更符合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是较为理想的中药药效研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是两套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小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能只满足于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应用中药和西药,而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中西医结合应该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研究开发新型抗风湿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实现中药现代化,是当今中药研究与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其中中药药效筛选是中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中药药效筛选已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筛选方式,引用分离技术、分子水平筛选、生物芯片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优势,笔者对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大鼠脑缺血效果进行了观察,并与单纯针刺和单纯中药的方法进行了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浅论SARS的病因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认为SARS病应属风温范围,风温时毒与人体卫外机能减弱、病邪的暴戾特性,同时应社会环境因素失衡等共同促成其发病与流行。从中西医结合防治思路出发,提出应尽早联用中医药截断疗法,同时应重视中药预防及食疗中药在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医药体系中的传统药效的现代药理学解释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本实验设计了3种方法,在总体上对中药的传统药效与中药的现代药理活性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对被研究的中药药效给出言之有据的解释.方法 收集大量中药传统药效、中药现代药理活性和中药所含活性化合物现代药理活性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寻找特定中药药效类别(泻下和解表)的现代药理学的特征,从而得到其现代药理学解释.结果 使用的3种方法都能够给出与2种药效相关的现代药理活性.汇总3种结果得到,泻下与导泄、兴奋胃肠平滑肌、止血和利尿4种药理活性相关;解表与抗凝血/抗血栓、止痛、解热3种药理作用相关.3种方法比较,共有化合物方法结果比较好.结论 对大量中药的传统药效和它们的现代药理活性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得到中药药效的现代药理解释.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对其他中药传统药效的研究中,对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简要概述银屑病的中医药疗法现状进而分析其优势.方法 阐述中医理论对银屑病的认识和运用中药防治银屑病的经验,结合个人近30年的经验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有着确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探讨其优势与不足的目的 在为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和临床提供参考.结论 分析其优势,既要秉承传统的优秀经验,还要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推动中医药对银屑病临床研究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TCMI)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提取出有效成分或物质,经纯化后研制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具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质量相对可控、给药使用方便、可定位或定向给药的特点,在临床上、尤其是在抢救危急重症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中药剂型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对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及研究重点。方法:对中药的传统外用剂型、现代外用剂型、外用给药新剂型进行归纳,分析已有剂型在应用时的优劣。结果:传统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主体和基础,现代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发展和优势,新外用剂型与中医药的结合是中药外用发展的方向。结论:中药外用制剂作用机理研究、新剂型在中药外用制剂中的应用是中药外用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近几年来中药透皮疗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防治冠心病心绞痛(CHD-AG)方面的作用和优势,阐述了中药透皮疗法与中医内病外治的关系以及中医药与透皮给药治疗系统(TTS)相结合的意义,认识中药透皮疗法具有传统的中药外敷(贴)疗法与西药透皮疗法两者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史与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项新的研究命题,具有寻根、整合性质。它主要从四方面展开:史实为美学史输送了足可征信的原始资源,具有史料的直接性甚或惟一性,评述的权威性甚或经典性;史撰展现了美学史的生态现场和发展历程,提出具有时代特质的审美理想,撰著者宏深的史学眼光凝定为闪光的史识,给美学史家以深刻启迪;史论在论史中暗合或勾连了审美论,为美学史铸就了相关的审美范式和范畴体系,其中,意象论、个体论最为称名;史传则转换为传记文学审美形态,对小说审美形式和特质产生了诸多影响。形成以史为本体的叙述模态。这样,便在审美发生学、史学一美学精神、审美原则、叙事学、价值评判标准、主体审美要素等契合点上出现话语置换和深度整合历代文史大家在“大通”思维光照下,运用相应的方法论,经过学理化的连手和“光合”作用,最终建构起独具华夏风采、智慧和涵质的史学一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医学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两者源远流长代代相承,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找到中医学渗透的痕迹.中医学丰富了中国文学创作内容,中国文学又使中医学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修养极高的文人雅士,其医学功底亦相当深厚,四大名著作家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等都精通医学,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可领略大量的中医药知识.  相似文献   

13.
从语素、词、句子三个层次分析中医术语词法的结构特征,为中医术语的英译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学科的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力量,现代西方医学也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环境—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与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靠近。文章从多方位、多视角对中医学的科学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内涵及其继承创新思考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16.
17.
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内部 ,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是教学模式形成的基本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所处的环境、交往的方式及各自的认知、行为与情感成为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组成元素 (基元 )。由这五个基本元素可以构建出语文教学的五种基本模式 :认知模式、行为模式、情感模式、交往模式、环境模式。教学模式的基元组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基元组合的变化使教学模式显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一特性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条件。教学模式的基元组合促进着 ,同时本身也就是语文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中医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俊 《医学与社会》2008,21(12):58-6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衡量中医学术定位和科学价值的文化坐标。坚持传统文化特色才能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理论之精髓。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致使中医学与其母体文化出现断裂,严重影响了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教育必须立足中医特色,培植中医传统文化土壤,注重中医特色思维模式的养成,以培养真正具备传统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史与中国思想史的关系研究,其目的是寻求研究的开放性体系,打破学科的本位性。一方面中国美学史内在地进入中国思想史,诸如“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道器相合的审美追求、和谐允中的审美原则、物我双融的审美行为以及思想思潮扩覆为美学思潮。另一方面,包纳、兼容美学思想又是思想史的建构需要和应有之义。然而,两者之间又处在“离形得似”状态之中。美学史有着不可混淆和无法替代的品格,某些美学范畴、形态纯粹根据审美自身需求所提出;某些美学思想、思潮的出现,则是美学自身运动的结果;并且愈到美学史后期。美学思想愈具有个人化特征。思想史上的思想因素、范畴变成美学史的思想成果、范畴,需加以转化,而转化的途径则是整合。思想享和美学家合一性的角色扮演是完成思想史与美学史整合的基础性因素。整合的趋向是中国思想史使中国艺术不是走向宗教,而是走向美学;整合的类型是审美形态和思维方式:整合的功能是使中国美学史语系以审美的形式出现,成为独特的话语形态。于是,以灿烂的艺术、丰富的感性表达隽睿的理性思想,便成为中国思想史与中国美学史相融合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阐明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在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建构、治疗方法、养身之道以及在医德医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