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胎儿期及产后婴儿期单纯室间隔缺损(IVSD)自然愈合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61例诊断有胎儿单纯性室缺但不愿终止妊娠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对胎儿进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胎儿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形态、大小、自然闭合的时间和闭合率,出生后存活的婴儿监测室间隔缺损(VSD)上述指标至1岁,计算宫内及产后1年的闭合率及总的闭合率、不同位置室缺的闭合率,并对不同大小室缺的闭合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在61例中,22例(36.1%)宫内自然闭合,9例(14.8%)在产后1年内闭合,30例(49.2%)仍未闭合.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以及缺损的位置与愈合率有关,室间隔缺小于3.0mm的闭合率明显高于室缺为3.1~5.0mm的闭合率(P=0.005)和5mm以上室缺的闭合率(P=0.002),但室缺为3.1~5.0mm的闭合率与大于5mm的室缺的闭合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39).膜部和肌部缺损的闭合率明显高于干下型室缺的闭合率(P≤0.01),肌部缺损的闭合率高于膜部缺损的闭合率,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65).结论 单纯室间隔缺损有较高的宫内自然闭合率并且在产后婴儿期仍能自然闭合,这种自然愈合的过程与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和大小显著相关.肌部和膜部缺损最容易愈合,干下型不易闭合;小缺损具较高的闭合率,较大的缺损不易闭合.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观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儿科孙传华,李树林,姜丽晶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儿科韩瑛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类型。关于其自然闭合的报道资料不多,且自然闭合率不一。本文对147例室缺进行了5年6个月的追踪研究,仅就...  相似文献   

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1):1008-1011
目的分析影响新疆北疆地区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自然闭合的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92例ASD和65例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然闭合情况将ASD患儿分为ASD自然闭合组和ASD未自然闭合组,将VSD患儿也分为VSD自然闭合组和VSD未自然闭合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SD、VSD自然闭合的危险因素。结果 ASD 92例,自然闭合12例(13.04%);VSD 65例,自然闭合9例(13.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D、VSD患儿中自然闭合组和未自然闭合组的缺损直径、缺损类型、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缺损个数、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损直径、缺损类型、年龄是影响ASD、VSD自然闭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2岁、中央型ASD、膜周部VSD、缺损直径<5 mm是促进ASD和VSD自然闭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安全  徐岩 《安徽医学》2009,30(8):985-987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ock首先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也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日,但是由于该闭合器只能封闭8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且有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报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类型。关于其自然闭合的报道资料不多.且自然闭合率不一。本文对147例室缺进行了5年6个月的追踪研究,仅就其“自然闭合”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室间隔缺损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25%~30%,部分病例在婴幼儿时期缺损直径可逐渐减小甚至自发闭合。本文作者采用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室间隔缺损自发闭合11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2006年9月—2011年9月本院门诊复查室间隔缺损患儿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2.9±2.3)岁。采用  相似文献   

7.
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孔祥清 《海南医学》2002,13(12):117-121
1 历史1971年Mills报道采用单个蝶形球囊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的动物实验 ,旨在探索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渡过危险期的临时措施 ,但未在临床实验。1988年Lock首先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 ,选择的病例是肌部室间隔缺损和外科手术后补片周边残余缺损的病例。根据Lock最大一组 136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报告 ,5 4 %为肌部室间隔缺损 ,34%为手术后残余缺损 ,11%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缺损。采用的器械为CardioSEAL和Clamshell封堵伞 ,成功率高达 10 0 %。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效果。方法:全部病例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经右房切口探查,并分别通过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切口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全组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无残余漏及主动脉关闭不全。结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解剖位置特殊,自然闭合机会小,并易造成主动脉瓣病变,应尽早行补片修补手术治疗,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以膜周型缺损占绝大多数。受室间隔结构复杂,缺损形态多样以及缺损与周围重要结构紧邻因素的影响,lock等1988年首先报道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治疗,国内外曾使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Lock蛤壳闭合器和Siderid钮扣式补片等多种伞状装置介入治疗闭合VSD,均因手术操作复杂,少数病例术后尚有残余分流或出现并发症,因而未能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42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经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无残余分流.流出道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 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因其解剖特点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无自然闭合倾向,且易导致主动脉瓣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一经诊断即应早期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 例,死亡2 例。术中防止灌注肺,严密修补室间隔缺损和闭合动脉导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处理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I-VSD)的产前诊断、病理分型、围生期结果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7年5月该院按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胎儿3 788胎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胎儿30胎。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情况对病例进行病理解剖分型。对明确诊断的胎儿单纯性室间隔孕期每4周复查1次,及出生后至1岁每3个月复查1次,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比较不同病理分型及不同缺损内径间的闭合率。结果 30例胎儿中,膜部缺损18例(60.0%),漏斗部缺损1例(3.3%),肌部缺损10例(33.3%),膜部与肌部同时缺损1例(3.3%)。18例膜部缺损宫内闭合2例(11.1%),出生后1年内闭合7例(38.9%),闭合率为50.0%;10例肌部缺损宫内闭合1例(10.0%),出生后1年内闭合9例(90.0%),闭合率为100.0%;漏斗部缺损与多发性缺损至出生后1年均未闭合。不同病理分型间闭合率比较结果为:肌部缺损膜部缺损漏斗部缺损/多发性缺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缺损内径≤3.0 mm者20例,其中宫内闭合2例(10.0%),出生后1年内闭合18例(90.0%),闭合率为100.0%;缺损内径为3.1~5.0 mm者8例,宫内闭合0例,出生后1年内闭合2例(25.0%),闭合率为25.0%;5.0 mm者2例,均至出生后1年均未闭合。不同缺损内径组间闭合率比较结果为:≤3.0 mm者3.1~5.0 mm者5.0 mm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做为早期诊断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的一种可靠、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及时监测闭合情况,并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上也可遇到一些因为后天性疾病而产生室间隔缺损,如胸部创伤引起的心室间隔穿孔,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室间隔穿孔,肥厚性心肌病外科术后引起的室间隔穿孔,以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上述的获得性室间隔缺损(aVSD)也同样出现心室水平的分流,其治疗措施与先天性的室间隔缺损不尽相同.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也应用于这些特殊类型的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14.
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犬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上观察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右颈内静脉途径穿刺室间隔制备犬室间隔缺损模型,模拟临床经导管封堵过程,经鞘管送入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人工制备的室间隔缺损.应用心室造影和心脏超声观察封堵器位置及三尖瓣、主动脉瓣功能.术后1、2、3、4个月分别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封堵器周围及表面纤维组织和内皮覆盖情况.结果:6条犬成功制作室缺模型并成功封堵,术后心室造影及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不影响三尖瓣、主动脉瓣启闭功能;全部实验犬封堵器位于相当于隔瓣下型膜周部室缺的位置,所有封堵器均被薄层的新生内膜覆盖,金属丝无变色、无腐蚀,肉眼观察封堵器表面光滑,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3个月封堵器表面内皮细胞完全覆盖;术后4个月扫描电镜观察金属丝无腐蚀.肺、肝、脾、肾、胰等组织无血栓栓塞、炎症表现.结论: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具有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安全地用于膜周部室缺的封堵.  相似文献   

15.
李一冰 《中国医疗前沿》2011,(18):50+58-50,58
目的讨论超声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的方法,提高产前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讨论46例经产前诊断为室间隔缺损的胎儿的超声资料。对受检胎儿进行各切面的心脏探查,观察并测量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及大小,血流分流情况。结果 46例胎儿中,其中18例合并其他畸形者均经引产尸检证实,21例产后超声证实为单纯室间隔缺损,5例电话随诊证实,2例随诊失败。结论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较小的室间隔缺损。较大的室间隔缺损可在四腔心切面观察到"断端回声增强"的"火柴梗"征,这是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的一个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 kg.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7F输送鞘管经股静脉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结果:17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7(3.9±1.2) 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4~10(6.1±1.6) mm,封堵均获成功,10 min后左心室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患儿因封堵器到位后心脏超声及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中度反流而放弃封堵.17例患儿随访1~10个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伍于斌 《华夏医学》2013,26(3):636-638
室间隔缺损(venlricular septal defect)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活产新生儿的0.3%,室间隔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为复杂先天性畸形的一部分。既往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外科手术修补,自1988年Lock通过内科介入治疗取得成功以来,已成为室间隔缺损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和靠近主动脉瓣的特点介入治疗受到一定的制约,2001年我国首先应用Amplatzer国产封堵器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成功封堵以来,随着科技不断改进和发展,既往一些不能介入治疗的病例也通过封堵器的发展得到了介入治疗的益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近年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杨雁 《安徽医学》2013,34(5):630-631
目的超声观察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VSD)自然愈合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超声诊断并随访36例VSD自然愈合患儿,观察患儿年龄、VSD的缺损大小、VSD部位及自然愈合的情况。结果 36例VSD自然愈合患儿6岁以下30例。VSD直径≤0.5 cm 29例,0.6~0.9 cm 6例,〉1.0 cm 1例。膜部26例,隔瓣后9例,肌部1例。绝大多数自然愈合的VSD为膜周部,且缺损口断端无明显强回声。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作出明确诊断,小儿VSD自然愈合率较高,可超声随访至学龄期。  相似文献   

19.
心室间隔缺损(ventrieular septal defect)可单独存在,亦可作为法洛四联症或艾森曼格综合征的一部分而存在.一般所称心室闻隔缺损是指单纯的心室间隔缺损,而不是伴有其他畸形的心室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又以膜部间隔周围的缺损最为常见.本病在男性略多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005-12/2008-12月,采用国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37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37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全部成功行封堵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1例采用封堵瘤体法,26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3例,3个月随访时消失。结论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术中要根据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