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荣梅 《首都医药》2000,7(10):24-25
氟喹诺酮(FQNs)类药物为广谱、强效抗菌剂,对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革兰氏阳性菌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革兰氏阴性菌显示良好的活性,因而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然而近年来随着FQNs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成蔓延趋势,耐药的细菌种类不断增多,耐药的程度也趋加重,耐药菌株的感染治疗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1].故有必要对FQNs类药物耐药机制有所了解,以便采取相应对策防止耐药性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荼啶酸作为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进入临床。特别是6-氟取代产物具有显著体内活性和抗菌谱。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为什么对于喹诺酮来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仍未发现细菌以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喹诺酮明显缺乏质粒介导耐药性一般说来,当新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后,对药物的质粒介导耐药性迟早会出现并不断发展。这种类型的细菌耐药性似乎出现在新  相似文献   

3.
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物耐药性问题的发生对各种抗菌药都是威胁,喹诺酮类抗菌药当然也不例外.庆幸的是,和其它许多抗生素相比,氟喹诺酮的耐药性倾向要小些,许多细菌通过非质粒传递的单一机制获得对喹诺酮的耐受性.相反,磺胺类抗菌药则有引起耐受性的多种机制,包括质粒介导现象.对喹诺酮来说,其作用位点细菌DNA促旋酶是一种不易发生突变的蛋白质,这大概是酶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喹诺酮类药物在细菌细胞中的作用靶位-Ⅱ型拓扑构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的组成及其在细菌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介绍了测定DNA促旋酶基因(gvA,gyrB)和拓扑异构酶IV基因(parC,parE)点突变的常用方法及分析gyrA,gyrB,parC和parE突变与细菌喹诺酮药性的相关性的常用方法,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淋病奈瑟氏球菌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是近十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细菌耐药机制,可在肠杆菌科细菌中水平传播,引起的感染不易控制,导致院内感染大范围流行.本文对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的发现及种类、遗传背景、对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究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抗感染治疗中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黄亚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510630)邓才彬(重庆药剂学校)喹诺酮类是一类新型的抗菌药。经过十多年来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喹诺酮类亦有耐药性出现,而且越来越普遍[1]。如不及早加以防治,后果难以想象。本文就细...  相似文献   

7.
符浩  夏兴  陈代杰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11):680-685
继首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l之后,qnrB,qnrS,qnrC和qnrD等其他一些类似基因也相继被发现.另 外,两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即外排泵QepA和OqxAB以及氨基糖苷甲基转移酶Aac(6’)-Ib-cr陆续被报道.本文综述肠杆菌科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喹诺酮类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在临床应用已近30年,耐药菌株逐年增加。因此,人们对其耐药性问题也日渐关注起来。 一、实验室耐药性研究 Smith研究了10种4-喹诺酮类抗菌剂的实验室耐药突变株,发现氧氟沙星(Ofloxacin),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和环丙沙星(Ciprofloxaein)的突变率最低。实验证明某些突变种属于温度敏感株,在37℃情况下无法检出,在30℃或25℃下培养即可检出。同时还指出药物的抗菌效力和突变率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作用机制独特,药物动力学性能好以及口服和非肠道给药均有效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但是随着此类药物的使用,其耐药性亦不断增长,并已迅速发展至十分严重的程度。耐药性的大量出现与广泛传播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甚至造成治疗失败,目前已引起了普遍重视。因此,深入研究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进而探索解决其耐药性的方法,开发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和具有抑制喹诺酮细菌耐药性的新药,以遏制或减缓此类药物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迫在眉睫。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以及克服耐药性的对策等项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虽然人们已十分详尽地阐明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但仍未能全面理解它,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这需要将来作进一步研究,以便设计出更好、更合理的类似物.先概述一下拓扑异构酶和DNA促旋酶的抑制作用将有助于继续进行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机制的讨论.现有大量知识是从对细菌和哺乳动物的拓扑异构酶Ⅰ、Ⅱ的研究中得到的,这些将在下文中陈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尿源性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中qnrA、qnrB以及qnrS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特征,为控制产ESBL细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对46株尿源产ESBL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法检测qnrA、qnrB以及qnrS的存在情况.结果 46株产CTX-M型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6.1%、19.6%、13.0%、60.9%和43.5%.46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2株含qnrB(4.3%),未检出qnrA和qnrS.结论 尿源性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中有qnrB的存在,且对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严重,需参考药敏结果,不宜经验性选择喹诺酮类药物及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产ESBL且qn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及尿源性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qnr,aac(6')-Ib-cr及gepA基因的流行情况,分析阳性菌株感染的微生物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从天津某三甲医院收集环丙沙星耐药(CPLX,MIC 4gg/mL)的大肠埃希菌共75株,采用PCR法检测gnrA,gnrB,gnrS,aac(6')-Ib及gepA基因,对aac(6'),-Ib基因阳性菌株用Fok I酶切确认aac(6')-Ib-cr基因,接合试验验证qnr的转移性.所有阳性菌株用PCR法检测p-内酰胺酶基因,并收集阳性菌株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5株环丙沙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中共有18株(24%)携带qnr基因和(或)aac(6)-Ib-cr基因,其中gnrB,gnrS和aac(6')-Ib-cr检出率分别为5.3%,4%和21.3%,未检出gnrA和gepA o 5株qnr阳性菌株均接合传递成功.18株gnr1aac(6')-1b-cr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均检测出R-内酸胺酶基因.阳性菌株对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高度耐药且主要来源于泌尿系感染,感染患者均为中老年人.结论 天津地区临床存在qnr和aac(6')-Ib-cr阳性菌株的流行,这是首次在天津发现qnr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  相似文献   

13.
质粒介导的细菌对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主要由染色体突变所致,但1998年Martinez-Martinez等发现质粒也可以介导喹诺酮耐药.这一耐药首先是在一株分离自美国阿拉巴马州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的,耐药基因命名为qnr.qnr编码的蛋白Qnr属于五肽重复家族,能够保护DNA促旋酶及拓扑异构酶Ⅳ而导致细菌对喹诺酮耐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阴沟肠杆菌中qnrA基因的流行情况、基因定位及其介导喹诺酮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45株,采用PCR法结合测序的技术筛查qnrA基因,大质粒提取技术、Southern杂交和接合传递试验进行质粒定位,琼脂对倍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45株阴沟肠杆菌中,7株PCR法及测序证实为qnrA基因。7株菌中6株菌所携质粒被成功提取并进行Southern杂交,qnrA基因定位于80~200kb大小的低拷贝数天然质粒上。4株菌成功进行接合传递试验,使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值提高了32~64倍。结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在深圳地区阴沟肠杆菌中具有较高的流行率,可能是导致阴沟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性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菌谱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喹诺酮类药物可通过阻断拓扑酶的生理功能继而干扰细菌的复制,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其广泛应用,近年来此类药物的耐药现象严重,且机制多样。综述了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测定1991年9月至1993年9月收集到的892株临床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及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将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用部分菌株作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在892株菌中,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敏感675株,耐药217株,耐药率为24.3%,耐1种药者16.9%耐2种药者4.7%,耐3种药者2.2%,耐4种药者0.4%,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诺氟沙星29.9%,依诺沙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致病菌对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情况,帮助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于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人民医院的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致病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186株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为75株,占40.3%;革兰阴性菌为111株,占59.7%。各种致病菌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产生,其中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比较大。结论本地区患者致病菌的喹诺酮耐药性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通过对南通地区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分析,并对其携带的质粒进行PCR检测、分类其上的耐药基因,从而阐明定位于质粒上的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09-2011年间南通地区的食源性伤寒沙门菌67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耐药谱;筛选出多重耐药性菌株,提取质粒;选择携带质粒的耐药性菌株,以大肠埃希菌为受体进行接合试验.结果 南通地区沙门菌74.6%的沙门菌株(50/67)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其中31.3%(50/67)对超过一种抗生素有耐药性,发展成为多重耐药性沙门菌.南通地区分离的株沙门菌仅少量携带质粒,且携带的质粒数量较少15%(10/67),质粒大小分布于DNA Marker的0.6~4Kb间,且1.4Kb大小的质粒出现频率较高(7/10).结论 本地区不同来源的沙门菌检出比率较高,且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等药物呈现较高的耐药性.本地区分离的株沙门菌携带质粒较少,且大小(<2Kb或>2Kb)出现频率有差异.但两者于耐药性传播都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