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殖器尖锐湿疣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相关性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生殖器尖锐湿疣(CA)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临床发病相关性,选取女性生殖器CA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治疗前进行了疣体组织活检和疣体组织液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的(HPV)11、6型及外阴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和涂片。并随访3个月。结果发现141例CA患者中111例合并VVC,发病率78.72%;合并感染者CA复发明显高于单纯CA(P<0.05)。提示女性生殖器CA与VVC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阴道分泌物中IL-4与IL-12的表达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组阴道中IL-4,IL-12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 RVVC组的IL-4水平高于VVC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的IL-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表达差异可能与RVVC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生殖器念珠菌病的致病菌种分析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包皮龟头念珠菌病是种累及男、女外生殖器的念珠菌感染性疾病,具发病率高,治疗棘手,容易复发的特点,已成为临床一大难题。1病因及分析1.1流行病学生殖器念珠菌病在30~40岁性活跃人群中发病率最高,通过性接触相互感染是重要方式,夫妻同患也非常多见。据统计:与患阴道念珠菌病的妇女有过1次性接触的男性,其患生殖器念珠菌病的可能性为69.4%;与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男性有过1次性接触的女性,其念珠菌的发病率达80%[1]。约75%的妇女一生曾经患过至少1次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其中5%的患者发展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即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人β防御素-2(HBD-2)、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健康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的表达水平,探讨阴道局部免疫状态与RVVC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对照组20例,VVC组患者22例及RVVC组患者26例,分别测定三组人群阴道pH值,并用ELISA法测定阴道灌洗液中HBD-2、IL-4、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①VVC组及RVVC组阴道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阴道pH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VVC组和RVVC组HBD-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VVC组较VVC组的HBD-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③VVC组和RVVC组IL-4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VVC组较VVC组的IL-4表达水平升高(P〈0.05);④IFN-γ表达水平在三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道局部免疫状态紊乱可能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抗生素使用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殊菌病(RVVC)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我院妇科门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就抗生素使用频率、每次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抗生素的间隔时间和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为67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58例,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频率与RVVC存在相关性(OR=2.2237,P〈0.05)。结论频繁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RVVC的发生风险,应尽量避免短时间内频繁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 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妇产科常见病,是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一种复杂形式,系指12个月中确实发作4次或4次以上有症状的VVC。国外报道有近40%-75%的成年妇女在一生中发生过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约5%成年妇女有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2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糖尿病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经过合理控制血糖,同时根据病情选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均获治愈,但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复发率较高。结论治疗本病应早期治疗、合理控制血糖、选用有效足量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及局部分泌物中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酶法技术,对28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35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检测,ELISA法检测以上各组女性阴道分泌物中IL-12,IL-4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RVVC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VVC组和对照组(P均<0.05),而CD8+T淋巴细胞均高于VVC组和对照组(P均<0.05)。VVC组IL-12水平明显高于RVVC组和对照组(P<0.05);IFN-γ水平在RVVC组、V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L-4水平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以及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9.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治疗困难易复发,尚无确定的治疗和防止复发的用药方案。作者应用天津力生制药公司生产的伊曲康唑(美扶)对该病的不同类型给予不同的方案治疗,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本院STD门诊和皮肤科门诊女性患者,符合如下条件:①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红斑,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假膜,豆渣样白带。②阴道分泌物涂片真菌镜检和/或培养念珠菌阳性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RVVC)为1年内复发4次或4次以上(临床症状和/或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的患者。排除条件: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肝肾功能异常者,正在系统应用利福平、异烟肼、苯妥英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男性生殖器尖锐湿疣 (CA)复发与念珠菌性龟头炎临床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 12 8例伴有念珠菌性龟头炎的男性生殖器CA患者的治疗结果与 40例不伴念珠菌感染的CA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合并念珠菌感染者CA复发率为 46.87% ,未合并念珠菌感染者CA复发率为 2 7.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男性生殖器CA的复发与念珠菌性龟头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治疗CA时 ,应同时治疗念珠菌感染并去除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及IL-1β在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2例BV(BV组)、16例复发性BV(RBV组)、15例VVC(VVCl组)、6例Tv(Tvl组)患者及23例体检健康妇女(对照组)阴道分泌物镜检WBC〈2个/HP;21例VVC(VVC2组)、18例Tv(TV2组)患者阴道分泌物镜检白细胞计数(wBc)8~10个/HP。收集上述各组患者阴道灌洗液并离心。BV及RBV组患者每次治疗随访时均进行Nugent评分,收集其中治疗至Nugent评分d~6分(Nugent4~6分组)患者阴道灌洗液2l份及治疗至Nugent评分〈3分(Nugent〈3分组)患者阴道灌洗液17份并离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阴道灌洗液上清液中各因子浓度;沉淀提取总核糖核酸(R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泖l各因子mRN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VC2、TV2组4种因子浓度及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VVCl组中TNF—α及IL-1β、TVl组的IL-8浓度及mRNA表达也明显上调;其他组各因子及mRNA表达变化均不显著。结论4种炎症因子在Bv发病中的作用并不显著。IL-8、IL-1β、TNF—α参与Tv、VVC发病。Bv表现非炎症反应与阴道局部IL-8、IL-1β、TNF-α等低表达有关。TV常伴严重炎症反应与阴道局部IL-8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WC)是一种常见的阴道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瘙痒和外因灼痛,治疗时间长,容易复发.近几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反复发作呈顽固性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1为了解本地区VVC患者病原真菌的构成特点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现将来我院就诊的VVC患者,阴道分泌物经真菌培养阳性的246株标本中的念珠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使用专门设计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在3个研究中心调查15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和112名健康女性对照者,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提示:性伴患生殖器念珠菌病、经期性生活、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合并妊娠、口服避孕药、洗盆浴、心情抑郁、穿紧身裤、人工流产史为其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显示:性伴患生殖器念珠菌病、人工流产史、经期性生活、口服避孕药、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性伴不固定、使用宫内节育器、已婚、使用抗生素为本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性伴患生殖器念珠菌病、人工流产史、经期性生活、口服避孕药、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性伴不固定是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OR=2.01~9.77).  相似文献   

14.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影响着大多数妇女的健康,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白念珠菌,多种因素与念珠菌病的发病及复发有关,反复发作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比较困难,本文就其微生物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阴道念珠菌病复发频繁,在过去10年中,这些感染的发病率上升一倍〔1〕。我们于1996年5月~1998年5月,用伊曲康唑治疗和预防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33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33例女性患者全部来自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年龄最小20岁,最大51岁,平均355岁。所有患者在治疗前6个月至少复发过二次阴道念珠菌病,来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及白带增多症状,检查发现部分患者阴道内有白色豆渣样分泌物。33例作真菌镜检阳性。诊断为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所有病例既往无肝、肾疾患。12 治疗方法:口服伊曲康唑200m…  相似文献   

16.
阴道分离的念珠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念珠菌在女性阴道黏膜所致的不同表现与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NCCLSM27-A方案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对来自外阴阴道念珠菌健康携带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8种抗真菌药对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的MIC值几乎均比白念珠菌高。来自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菌株MIC值较高,而健康带菌者菌株的MIC值较低。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复发组,健康带菌者来源的白念珠菌菌株对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和制霉菌素未见有耐药菌株出现。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中应重视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长期或间断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能诱导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影响着大多数妇女的健康,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白念珠菌,多种因素与念珠菌病的发病及复发有关。反复发作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比较困难,本文就其微生物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和系统用药,对防止复发作用均有限,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和免疫治疗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愈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2和IL-23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严重程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轻中度、重度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IL-12p70和IL-23p19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IL-12p70和IL-23p1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3.486,P=0.000:F=11.869,P=0.000);组间两两比较,重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组和RVVC组IL-12p70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3,P=0.035;t=3.397,P=0.000);RVVC组IL-23p19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289,P=0.000)。结论IL-12和IL-23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聚维酮碘软膏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用聚维酮碘软膏冶疗24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结果 本组246例总有效率达92%,18例有轻微灼热不适反应。结论 聚维酮碘软膏冶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滴虫性阴道炎高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