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与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的变化及在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中的意义。方法检测活动期与缓解期UC患者及对照者GMP-140、MPV并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期患者GMP-140、MPV分别显著高于与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二者与病情活动性及分型呈显著相关。结论GMP-140、MPV可为评价UC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血清可溶性CIM0配体(sCIMOL)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UC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3例活动期UC患者、33例缓解期UC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sCD40L含量,并评价活动期UC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规范治疗后复查血清sCIMOL含量。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sCIMOL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和对照组(P〈0.01),缓解期UC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sCIMOL含量无明显升高(P〉0.05);血清sCIMOL含量与活动期UC病情活动性、病情轻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468,0.617,P〈0.01)。结论活动期UC患者血清sCD40L含量显著升高,其可作为病情活动性、严重性及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当归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及其治疗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 ,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血小板粘附检测仪检测 3 9例活动期及 2 5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 3 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血栓烷B2 (TXB2 )、6-酮 -前列腺素F1a( 6-Keto -PGF1a)、血小板粘附率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 (vWF :Ag)水平。结果 患者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活动期UC患者又明显高于缓解期UC患者 (P <0 0 5 )。当归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及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一般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当归注射液能明显抑制UC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 ,减轻炎症反应 ,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参数MPV、D-二聚体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活动性的评价。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扩散比浊法和自动血细胞分析系统分析及免疫比浊法检测65例活动期和36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53位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参数MPV、D-二聚体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其间的关系,比较临床严重程度对MPV及D-二聚体及CRP的影响。结果:(1)、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CRP及D-二聚体与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缓解期患者MPV较正常对照组也降低(P0.05),缓解期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型UC患者MPV、CRP及D-二聚体水平与轻中型患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V、CRP及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UC)的活动性的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C反应蛋白(CRP)活性与尿白蛋白(AU)含量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试剂盒与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25例缓解期UC患者,32例活动期UC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CRP活性、AU含量,并对活动期患者行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价病情轻重程度。结果活动期患者组血CRP活性、AU含量显著高于缓解组与对照组(P<0.01),且二者与UC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内镜表现分级呈中度正相关,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结论血CRP活性、AU含量可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和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对3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伸展率 (PSR)、血小板黏附功能(PAdT)、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血栓素B2(TxB2)进行检测。结果 3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伸展率、血小板黏附功能、聚集功能及血栓素B2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激活,提示血小板活化直接参与了结肠粘膜的急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P -选择素的水平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2 8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和 13例缓解期患者血浆P -选择素的含量。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血浆P -选择素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活动期组患者血浆P -选择素的含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P -选择素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 ,检测P -选择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及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凝血标志物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标志物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与血小板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活动期UC患者、20例缓解期UC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FPA、F1+2、AT-Ⅲ水平。结果血浆FPA、F1+2水平活动期UC患者高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患者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活动期UC低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患者低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UC患者随着疾病严重度加重血浆FPA、F1+2水平逐渐升高(P<0.05),血浆AT-Ⅲ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变范围扩大,血浆FPA、F1+2水平升高(P<0.05),血浆AT-Ⅲ水平下降(P<0.01)。结论 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FPA、F1+2、AT-Ⅲ水平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范围及血小板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林静 《现代保健》2011,(27):65-6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COPD的患者128例,分别测定急性加重期及治疗后缓解期的85例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136例健康老年人血小板参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PLT、P—LC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PV明显低于缓解期组(P〈0.01);缓解期组各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对COPD患者病情判断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含量检测对新生儿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与血小板参数、心肌损伤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支原体肺炎患儿83例,按其病情程度将其分为急性期组(42例)和恢复期组(41例),同期选择健康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降钙素原、血小板参数及心肌损伤指标水平,并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含量对新生儿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同时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含量与血小板参数及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组血清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组与对照组(均P0. 05),且恢复期组血清降钙素原、PDW、CK、CK-MB、LDH及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 05),急性期组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及降钙素原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05),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 05),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MPV及P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含量对新生儿支原体肺炎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血清降钙素原含量与血小板参数及心肌损伤指标呈正相关,有助于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其特异性标志物Foxp3的表达及其在UC不同病期的变化,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研究纳入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UC患者40例,其中活动期23例,缓解期17例;同时选择33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及32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C患者、IBS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阳性率,用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结果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IBS患者、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总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CD4+CD25+T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中均明显低于IB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活动期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更低(P〈0.001),并且与疾病活动指数(r=-0.660,P〈0.001)及红细胞沉降率(r=-0.572,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而IBS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43)。PBMC中Foxp3mRNA的表达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均明显低于IB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血清IL-10和TGF—β的浓度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IBS患者和正常对照者4组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降低,缓解期UC患者的表达有所升高,并且与临床疾病活动相关,提示这类细胞可能参与了UC疾病的发生发展,Foxp3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CD4+CD25+T细胞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白介素-8(IL-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EUSA法测定27例活动期UC患者,15例缓解期UC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IL-8及MCP-1水平,结肠组织MPO含量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同时观察IL-8及MCP-1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病变范围及结肠组织MPO含量的关系. [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IL-8、MCP-1水平分别为[(47.2±8.6)、(246.2±21.6)pg/ml],肠组织MPO含量为(25_37±5.29)U/g,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35.6±5.8)、 (172.6±19.7)g/ml, (18.22±3.45)U/g]及对照组[(17.3±3.1)、 (113.8±16.3)pg/ml, (8.35±0.76)U/g](P<0.01),缓解期UC患者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及MP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病变部位的UC患者IL-8、MCP-1水平及MPO含量有明显差异(P<0.01).血清IL-8、MCP-1水平与患者内镜分级、CAI评分及MPO含量呈显著相关(r=0.753 6、0.826 7、0.763 9;0.745 8、0.876 3、0.684 9,P均<0.01). [结论]UC患者中趋化因子IL-8及MCP-1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损伤过程,血清IL-8及MCP-1水平变化可作为一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炎症严重程度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鉴别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及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的作用和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5例ITP和49例AA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抗凝静脉血,选择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小板参数对ITP和AA治疗前和治疗后血小板参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ITP组和AA组PLT、PCT低于对照组(P <0. 05);MPV、PDW-SD在ITP组中高于AA组(P <0. 05),AA组高于对照组(P <0. 05);P-LCR在ITP组中高于AA组和对照组(P <0. 05)。治疗后,ITP患者PLT、PCT增高(P <0. 05),P-LCR、MPV降低(P <0. 05);AA患者P-LCR、MPV均增高(P <0. 05),而PLT、PCT持续下降,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LCR、MPV、PDW-SD在ITP患者中高于AA患者,可做为两者鉴别诊断的依据。ITP患者治疗有效后P-LCR、MPV、PDW-SD显著降低,这对判断ITP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我院确治的99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关系及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结果]①骨髓巨核细胞数和Plt没有相关性,但颗粒型、产板型巨核细胞和Plt有一定相关性(P﹤0.01)。②Plt与MPV呈负相关(P﹤0.01);MPV与PDW、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③ITP患者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Plt上升MPV、PDW、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对骨髓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功能及病情判断、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靖  张秀文 《职业与健康》2004,20(12):180-181
目的 了解D -二聚体 (D -dimer ,D -D)及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的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 (ACV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了 72例ACVD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的D -D、MPV的变化 ,D -D采用ELISA法 ,MPV使用CoulterJT -2R型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 急性期AVCD患者D -D、MPV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t=5 .3 0 ,t =4.65 ,均P <0 0 1) ,恢复期较急性期D -D下降 (t =4.2 5 ,P <0 0 1) ,MPV下降不明显 (t =1.77,P >0 0 5 )。结论 D -D、MPV的检测在ACVD病理生理机制、病情判定、疗效观察及评价预后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在急性脑梗死(CI)患者诊疗中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小板参数[主要指血小板计数(PLT)、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检测,82例患者按不同发病时间段分为1~7d及8~14d两个检测组各41例,分别与对照组进行血小板参数的比较.结果 CI发病1~7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PF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LT、MPV、PDW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I发病8~14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W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IPF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参数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观察脑梗死患者病情的疗效及预防、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FPA、F1+2、AT-Ⅲ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活动期UC患者、20缓解期UC患者及20例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血浆FPA、F1+2水平活动期UC高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活动期UC低于缓解期UC及对照组、缓解期UC低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UC患者随着疾病严重度加重及病变范围扩大,血浆FPA、F1+2水平升高(P<0.05)、血浆AT-Ⅲ水平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FPA与AT-Ⅲ、F1+2与AT-Ⅲ的变化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FPA、F1+2、AT-Ⅲ水平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变累及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血浆白介素 - 13(IL - 13)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UC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血浆IL - 13浓度。结果  31例UC患者 (16 .6 5± 3.38)pg/ml和 30例健康人 (2 5 .83± 3.5 9)pg/ml血浆IL - 13浓度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活动期 (2 1例 )和静止期 (10例 )UC患者血浆IL - 13浓度分别为(12 .0 3± 3.72 )pg/ml和 (18.6 7± 4 .2 2 )pg/m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轻、中、重度活动期UC血浆IL -13浓度相互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UC患者血浆IL - 13和血清C -反应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r=- 0 .5 98,P <0 .0 1)。结论 IL - 13参与UC的炎症过程 ,检测血浆IL - 13可作为判断UC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和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玮  谭超超  刘丹萍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103-210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发病第1周、第2~3周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及78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取静脉全血用ADVIA212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对疾病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发病第1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W低于对照组(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发病第2~3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V、PDW均低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发病第2~3周PLT、PCT高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发病第2~3周MPV、PDW低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患儿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91;r=-0.362);PLT与PCT呈正相关(r=0.969);PCT与PDW呈负相关(r=-0.356);MPV与PCT、PDW无相关性(r=-0.207;r=0.226)。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川崎病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断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白细胞分类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85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为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研究对象,其中活动期40例、缓解期45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病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未成熟血小板分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未成熟血小板分数、白细胞分类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活动期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IPF比例明显高于缓解期、对照组患者(P 0. 05),N/L、IPF与ALT、AST、TB、ANA滴度、病情活动度均呈正相关(P 0. 05) ANA滴度、N/L、IPF均是患者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未成熟血小板分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