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作者解剖了70具儿童尸体的舌下神经襻得到下述结果。一、舌下神经襻的数目舌下神经降支与第二及第三颈神经的降支合成舌下神经襻。若第二及第三颈神经的降支与舌下神经降支分别结合则形成双襻。我们所发现的双襻及三襻共有17例(12.1%)。在16例双襻中,两襻并列的4例;上下分列的12例。三襻者仅见1例,共下方的二襻并列,上襻单独。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喉上神经襻的分型,为预防颈部手术中喉上神经外支的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随机集用成年尸体50具(计100侧),解剖出喉上神经及其分支喉外支和喉内支,显露迷走神经干和颈交感神经链,观察喉上神经襻的组合形式.结果:除2侧外,98侧颈交感神经链与喉上神经及其分支相吻合,形成襻.根据襻的不同形态,将其分为en、tn、in、tnen、inen 5种类型,其出现率分别为82%、9%、3%、2%和2%.本实验显示了18种喉上神经襻的新亚型.结论:颈交感神经链与喉上神经及其分支之间普遍存在交通,86%颈交感神经链与喉上神经外支之间存在交通者;喉上神经外支呈襻状,而非干式;甲状腺手术尽可能接近甲状腺囊单根结扎甲状腺血管,以避免喉上神经襻和/或外支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正> 见到一例成年男性右侧臂丛组成,走行变异,现报道如下。一、臂丛的组成: 由第5颈神经前支与第6颈神经前支合成上干,第7颈神经前支为中干,第8颈神经前支单独形成下干,第1胸神经前支又形成一干,而且不分股,在距前斜角肌外侧缘18mm处与下干的前股汇合组成内侧束。  相似文献   

4.
正中神经外侧根起于臂丛外侧束,含第5、6、7颈神经腹侧支纤维;正中神经内侧根起于臂丛内侧束,含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腹侧支纤维,两神经根夹腋动脉第3段,并在腋动脉前外侧汇合形成正中神经[1]。笔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即尸体标本解剖中发现1例左臂部正中神经变异1例,即臂丛外侧束发出交通支参与正中神经内侧根形成,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外侧根共干距离较长,正中神经外侧根与内侧根汇合形成正中神经处校正常低,三种变异同时存在较为少见,为丰富国人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 1肋颈间异常韧带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 ,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2具成人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 1肋颈间异常韧带及其与第 1肋颈上面及中小斜角肌内缘所围成的三角形结构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结果 :C7横突前结节与第 1肋颈间异常韧带的出现率为 15 .63 % ,其长度为 ( 0 .98± 0 .18)cm ,宽度为 ( 0 .3 9± 0 .11)cm ,厚度为 ( 0 .0 6±0 .0 2 )cm。C8颈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经此异常韧带的深面进入三角形结构内 ,然后跨过中小斜角肌的内缘进入斜角肌间隙。结论 :C8颈神经前支经过此三角形结构时周围结构的压迫是导致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膈神经是颈丛中重要的分支,其主要来源于第4对颈丛神经前支,部分纤维来自于第3、5对颈丛神经前支。膈神经起点变异比较罕见,田毅浩等[1]报道了1例左侧膈神经由臂丛上干发出的尸体标本。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膈神经起点也出现类似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家兔膈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元胞体的位置——HRP 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 HRP 法研究了8只家兔,并用解剖法观察了50只家免。对膈核在脊髓的位置、膈运动神经元形态、膈神经感觉神经元胞体位置及膈神经的组成进行了观察。1.家兔膈核定位在 C_(3~5)节段。它是位于脊髓前角的腹内侧和腹外侧柱之间的纵行细胞柱。2.每个膈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大小不同。家兔膈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大小为5~45微米,平均为25微米。3.家兔膈神经是由 C_(3~5)颈神经腹支组成,膈核的长度在第三到第五节段。即膈核所在的颈髓节段与发出膈神经的节段是一致的。4.家兔膈神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第三和第四颈神经的后根节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寰枢椎与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的解剖关系,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为寰枢关节错位致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具共6侧成年人颈部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寰椎横突与副神经、寰枢外侧关节与第2颈神经前支、寰枢椎椎间孔外韧带的解剖结构,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测量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最短距离。 结果 (1)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受副神经和颈丛(第2~4)神经支配,并且副神经与颈丛神经存在交通支联系。(2)副神经走行在寰椎横突前方,二者关系密切,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距离为4.84~7.60 mm(左侧)和3.22~6.80 mm(右侧)。(3)寰枢椎存在椎间孔外韧带,该韧带与第2神经相连,并附着在寰椎横突。(4)第2颈神经前支贴着寰枢外侧小关节向前走行。 结论 寰枢关节错位可能会刺激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或其前支,从而引起胸锁乳突和斜方肌紧张、疼痛。  相似文献   

9.
颈袢是由第1~3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其上、下根通常在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上,适平环状软骨弓处,颈动脉鞘浅面合成颈袢,自袢发支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侧颈袢不形成袢的结构,而直接汇合成1个干(图1).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证明Wistar鼠模型人工阔筋膜襻有神经分布。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标记人工阔筋膜襻的S 1 0 0蛋白受体。结果 :术后一个月时 ,大鼠的阔筋膜襻有S 1 0 0蛋白表达 ,表明该人工阔筋膜襻有神经支配。结论 :人工阔筋膜襻是有神经支配的人工装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风池穴的神经径路。方法:针灸组大鼠对风池穴行透刺法后,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对照组不行针灸,直接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于不同时间点,对脑、脊髓及神经节行连续冰冻切片。结果:针灸后第1天,HRP阳性神经元出现于双侧第1~4颈神经节及其对应的颈髓前角、面神经核内侧部和副面神经核。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阳性神经元密度减少,颜色变淡。对照组上述部位的HRP阳性神经元的面密度等较针灸组小。结论:风池穴可能通过面神经的耳后支、第2~3颈神经前支分别与面神经核群及副面神经核、颈髓和延髓前角神经元相联系而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交感干臂丛间交通支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33具成年防腐尸体,解剖并观测交感干与臂从交通支的走行分布特点.结果:1.颈中神经节或节间支与臂丛交通支多对称分布,至第5、6颈神经的42条交通支在第5、6颈椎横突水平内行自头长肌、颈长肌间沟后行入神经.2.星状神经节(或颈下神经节及胸l神经节)发出向内上方加入第7、8颈神经的交通支除1例外均对称分布.至C8神经的交通支与C8神经结合前51侧发出分支与C7,神经相交通,其中45侧穿过第7颈椎横突孔.至C7神经的交通支与C7神经结合前41侧发出分支与C6神经相交通,分支伴椎动脉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29侧分支沿途发出许多细小纤维支至椎动脉及周围椎间、横突间关节.结论:1、交感干与臂丛间的交通支具有典型的分布特点,可为研究交感神经对臂从神经功能支配及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时减少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2、至C7神经的交通支分布特点可为临床上通过椎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颈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证明Wistar鼠模型人工阔筋膜襻有神经分布。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人工阔筋膜襻的S-100蛋白受体。结果:术后一个月时,大鼠的阔筋膜襻有S-100蛋白表达,表明该人工阔筋膜襻有神经支配,结论:人工阔筋膜襻是有神经支配的人工装置。  相似文献   

14.
扫描电镜下足底皮肤及浅、深筋膜血管构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足底部皮肤及浅、深筋膜内血管网,它们是由从深筋膜走向皮肤表面的皮动脉的5级分支形成。这些血管网在形态上可分5层。1.乳头层网:从乳头下层网发出,有5种类型。(1) 单襻型:呈“发卡”样或螺旋样;(2) 多襻型:为一血管簇,襻间有交通支;(3)塔型:血管襻底大尖小,形似塔状;(4) 指状突起型:系一个血管干上连续发出的几个襻,这些襻或者互相分离,或者互相并拢;(5) 不规则型。2.乳头下层网: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其走行方向与皮肤表面平行,口径较乳头层网粗。3.真皮深层网:在纵横交叉的血管干间,散在着许多血管球。4.浅筋膜层网:以脂肪小叶为界限形成网。5.深筋膜层网:其血管干较粗大,干间互相吻合形成较大网眼;而由血管干上发出的侧支血管,彼此也互相吻合,形成细而密的小网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SCG)与第2颈神经及椎动脉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治上颈性眩晕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解剖15具(30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颈上神经节与C2的交通支及至椎动脉的分支。 结果 5侧未见SCG与C2之间存在神经连接;25侧存在神经连接,其中18侧存在迷走神经参与,7侧可见SCG分支支配椎动脉。SCG分支与C2前支汇合后,交感神经纤维分别至C2前、后支及椎动脉。 结论 SCG与C2的交通支及其对椎动脉的支配关系,可为阐明上颈性眩晕发病机理及建立有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尿激酶经颈总动脉推注治疗21例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测定结果;管襻形态、血液流态、襻周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部皮神经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确诊为手部皮神经痛40例患者资料,诊断依据是疼痛的部位及查体所见的痛觉改变区域与各神经在手部的分布区一致;治疗采用强的松龙混悬液1mL(25mg)加2%利多卡因5mL注射至各神经分支穿过深筋膜处,1周后不愈者再行第2次注射,少数于3周后再注射第3次。结果所有病例皆在注射后10min内止痛,检查神经分布区痛觉丧失,数小时后多数病例再现轻痛。1周后26例痊愈,10例经第2次注射后痊愈,4例经第3次注射后痊愈。结论疑为手部神经皮支神经痛的病例经排除颈、肩、上臂及前臂可能引致神经痛的病变后,采用强的松龙注射神经穿过筋膜方法治疗,简便易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解剖1成年女尸过程中,发现其右侧臂丛变异及左、右两侧肌皮神经缺如变异,原肌皮神经支配和分布范围由正中神经各分支所代替,左侧臂丛正常。为积累资料及提供临床医生参考,现报道如下。该例右侧臂丛由4个根组成,分别来自第5~第8颈神经的前支。4个根分别从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中斜角肌前面,第5、  相似文献   

19.
下颈椎侧方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 :为下颈椎侧方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 ,沿胸锁乳突肌后缘 ,对应C5~ 7椎体作纵切口 ,由浅入深分别经臂丛前、后方逐层解剖观测至椎骨的解剖结构。结果 :①臂丛前方有前斜角肌、膈神经和甲状颈干 ;椎体前方有颈长肌 ,颈交感干位于颈长肌的外侧缘 ,椎动脉贴颈长肌外缘上行入横突孔 ;②臂丛后方有中、后斜角肌及肩胛提肌 ,椎弓两侧有项部肌 ;颈深动、静脉走在半棘肌和多裂肌之间 ;③臂丛颈 5~ 8四个根的长度分别是 3 3± 8.6、2 7.2± 7.4、3 8.8± 8.6和 2 0 .4±6 .0mm ;根角度 (神经根于椎间孔处与椎体垂线的夹角 )分别是 43°± 9°、5 2°± 10°、6 2°± 10°和 74°± 7° ,相邻神经根间隙距离为 :C5~ 6 :5 .3± 1.7mm ;C6~ 7:5 .6± 1.6mm ;C7~ 8:6 .0± 1.6mm ;④胸膜顶在第 7颈椎末端下方平第 1肋颈高度。结论 :下颈椎侧方入路可一次切除半侧颈椎骨的病灶。在臂丛前方径路中要保护好膈神经、椎动脉、交感干 ;臂丛后方径路中保护好胸长神经和肩胛背神经 ;处理横突时要注意对臂丛根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张萍  温昱  刘宁宇  梁非  任昊  翟效月 《解剖学报》2012,43(2):250-252
目的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与髓襻走行及转运功能关系密切,本研究拟建立长髓袢肾单位在髓质的走行规律。方法C57BL6/J小鼠3只,灌流固定后取肾组织块,树脂812包埋,垂直肾长轴连续半薄切片,从肾被膜到内髓,共得到2 000张2.5μm厚的连续切片,显微镜下获取数字图像,计算机配准,C语言编程,进而追踪26条长髓襻肾单位。结果 长髓襻肾单位来自中层和近髓质区的皮质,其髓襻襻曲分布在内髓不同水平,最深的可达肾乳头。通过数字追踪发现,在外髓内带外侧区,髓襻降支细段起始部高度盘曲走行,其盘曲部分的长度是其直线距离的2倍。在盘曲走行中,与同源的髓襻升支粗段间隔排列。最长的长髓襻升支粗段走行在外髓内带的血管丛。在外髓内带的内侧区,髓襻降支细段与髓襻升支粗段紧密相邻,直行进入内髓。结论 降支细段在外髓内带高度盘曲走行,在增加了这一节段长度的同时,也增加了这一节段的转运功能,提示此结构特征对该区域的渗透梯度形成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