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及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的疗效评价.方法 2003年6月-2006年9月对33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进行椎间盘造影,并利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全部病例.结果 术前33例患者有29例出现诱发痛(87.9%).全部病例接受了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术后29例腰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优良率87.9%.结论 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定位诊断价值,对确定是否利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5年5月135例经椎间盘造影(CT)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疼痛患者的影像资料.男70例,女65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6.7岁,L3~4 20例,L4~5 70例,L5S1 5例,L3~4与L4~5双间隙10例,L4~5与L5S1双间隙10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分,降至术后18分,随访6个月时6.5分.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由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或漏诊,可结合腰椎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诊断,腰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融合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3.
腰痛是脊柱疾患中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临床上除一部分腰痛的患者能作出明确的诊断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 ;其余部分的诊断概念较为模糊。近年来 ,由于对腰痛的不断认识 ,椎间盘源性腰痛也逐渐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用于临床诊断。本文就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探讨 ,以更好地认识椎间盘源性腰痛。1 发病机制有大量研究表明 ,椎间盘并非无神经支配器官 ,在纤维环的后 1 3和相邻的后纵韧带中有大量来自窦椎神经的分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致病机理主要有两大机制 :一是椎间盘退变纤…  相似文献   

4.
腰痛是极其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它是引起失能的常见原因.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下腰痛,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后路椎间融合是对通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常出现反复,无法治愈的一些症状严重患者的一种选择.现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0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治疗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5年5月135例经椎间盘造影(CT)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疼痛患者的影像资料。男70例,女65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6.7岁,L3~420例,L4~570例,L5SI5例,L3~4与L4~5双间隙10例,L4~5与L5S1双间隙10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分,降至术后18分,随访6个月时6.5分。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由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或漏诊,可结合腰椎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诊断,腰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融合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源性腰痛指没有神经根症状,同时没有节段的不稳,来源于椎间盘的疼痛,通常表现为腰痛伴或不伴腿痛。对于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影像学检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X片平片和CT,无明显特异性,而目前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是椎间盘造影术和MRI,其中,椎间盘造影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体位调整护理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100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50例。常规组进行温针灸治疗的同时予以常规化护理,研究组进行温针灸治疗的同时予以体位调整护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时,在温针灸的基础之上与体位调整护理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减轻疼痛感。值得临床大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1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对患者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针灸推拿治疗,在此基础上,再辅助给予观察组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5.24%vs70.00%,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辅助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治疗有效率,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治疗效果,了解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对不同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某院5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依据适应症标准入选的35例患者,分为Ⅰ组,余者分为Ⅱ组。[结果]Ⅰ组患者疼痛改善率平均为51.6%,腰椎功能障碍改善率平均为62.4%,治疗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低于Ⅱ组。Ⅰ组患者有效率为88.6%,显著高于Ⅱ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如能选择良好的适应症,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9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为研究样本,样本收集时间为2019年8月—2021年1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脉冲射频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以及功能障碍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6个月,患者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功能障碍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接受脉冲射频治疗效果理想,其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及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经椎间盘造影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行经皮激光椎间盘气化减压术63例;B组行前路腹膜外椎间盘切除结合Cage植骨融合术21例;C组行后路椎间盘切除结合后外侧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48例.术后观察各组患者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改善程度.结果 腰椎MRI上病变椎间盘T_2加权像低信号有重要意义.三组术后VAS评分降低值依次降低,A组(9.7±0.9)分,B组(7.4±1.2)分,C组(6.9±1.4)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ODI评分降低值也依次降低,A组(19.4±1.4)分,B组(18.8±2.9)分,C组(16.5±2.1)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经皮激光椎间盘气化减压术与前路或后路椎间盘切除结合内固定术及融合术比较在改善患者疼痛与功能方面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付爱军  刘刚  陈通  张志勇  李建民  朱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829-2830,2833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某院自2007年1月~2010年6月对26例经MRI检查及椎间盘造影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2个椎间隙,采用日本SLT公司生产的Nd:YAG激光治疗机治疗,采用双侧入路多点照射的方法,激光功率5~10 W,每个激光脉冲持续1 s,间隔1 s,照射总能量400~800 J。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The 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及奥斯维斯失能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0 min,术后住院时间0~7 d,平均3 d。26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5例,良2例,可1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PLDD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有效、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3.
正颈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主要指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如临床上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行性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颈、腰椎不稳症和退变性颈腰椎狭窄症等。这些疾病的康复治疗,近些年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有氧训练、核心肌群训练、肌  相似文献   

14.
邵珠琳  孟祥娟 《中国保健》2007,15(20):111-112
目的探讨慢性下腰痛病变的主要相关MRI的诊断价值.方法89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中,男47例,女42例,均行MRI检查,采用国产NEuSOFT 0.23T永磁型MRI装置,用SE序列T1WI和T2WI分别行矢状位及轴位扫描.结果89例中,椎间盘突出62例,占69.66%,椎间盘膨出33例,占37.17%,黄韧带肥厚16例,占17.98%,后纵韧带骨化13例,占14.61%,骨性椎管狭窄9例,占10.11%,其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5例.结论椎间盘病变是引起慢性下腰痛病变的主要病因,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亦可引起慢性下腰痛,具有典型的MRI影像表现,正确分析MRI影像学特征,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剑锋 《职业与健康》2012,28(23):2991-2992
目的观察臭氧髓核溶解术与保守治疗2种模式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探索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确诊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15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8人接受臭氧髓核溶解术,对照组79人接受保守治疗,2组患者治疗均获为期1 a的随访,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 a随访期内,根据MacNab腰腿痛评价标准,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1、2、3、6、9和12个月各时间点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7.2%vs 72.2%、89.7%vs 69.6%、91.0%vs 68.4%、89.7%vs 68.4%、88.5%vs 65.8%、85.9%vs 6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观察组术后12个月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8.285±13.120)vs(43.542±12.952)],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临床疗效显著,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正>腰痛是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只要是腰部出现疼痛不适,都可以称之为腰痛。很多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骨折、腰肌劳损、某些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等,均可导致腰痛。腰痛的原因极为复杂,临床上若想要明确腰痛的病因,有时比较困难。年轻人腰痛的常见原因年轻人腰痛常见的原因有椎间盘源性腰痛、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滑脱、风湿类疾病等。  相似文献   

17.
《家庭医生》2010,(19):37-37
柯大夫:我经常腰痛,吃药打针效果时好时坏,医生怀疑是腰椎间盘突出,后来作CT和MRI检查却没发现异常。医生最终仍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经抗炎、推拿等处理后,腰痛好了许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和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80例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和椎间盘内电热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的功能状态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变化。结果经两种微创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功能状态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和椎间盘内电热疗法均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显著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并发症少,两者都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椎管内减压术用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1 1年4月因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和改良椎管内减压组,每组40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评分.结果 两组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椎管内减压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和VAS评分[(8.5±3.1)、(4.5±2.3)、(3.2±2.5)、(1.9±1.1)分和(2.1±0.5)、(1.4±0.5)、(1.1±0.3)、(0.7±0.1)分]均明显小于射频消融组[(14.7±2.6)、(10.3±1.9)、(8.3±2.1)、(5.6±1.4)分和(3.2±0.9)、(2.6±0.4)、(2.0±0.7)、(1.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椎管内减压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低功率激光“热疗”的特点,初步探讨激光“内热”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采用2具新鲜猪脊椎标本,选取32个椎间盘,按2.5W、3.0W、3.5W和4W四种不同功率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椎间盘,调节激光功率,固定采用间断脉冲激光,1.0s(间隔时间),1.0s(脉冲时间),持续时间为1h,分别在10min、20min、30min、60min4个时间点测试椎间盘髓核中央、内层纤维环温度变化。结果在激光功率3-3.5W时可在20-30min内使髓核和内壁温度达到理想温度,温度容易控制。结论通过控制激光输出功率,从而使椎间盘内温度达到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所需的理想状态。按脉冲时间1s,间隔时间1s的标准,其理想最佳功率3-3.5W,理想激光能量释放持续时间为20-3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