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昭红 《临床荟萃》2005,20(3):F002-F002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又称Goodpasture综合征(GPS),是一临床少见病,其特征为反复肺弥漫性出血、肾小球肾炎和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GBM)阳性。病变进展迅速,预后险恶,常因大咯血、呼吸衰竭或肾功能衰竭死亡,故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非常重要,但由于其初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现将我院1例GPS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泰州地区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及2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泰州地区近4年因肾脏疾病行经皮肾穿刺组织活检患者的年龄、病因、临床特点和病理类型,并探讨其临床特点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占53.3%,女性占46.7%;平均年龄:男(39.1±18.1)岁、女(40.8±13.3)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D)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占62.7%。PGD常见病理类型依次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36.4%I、gA肾病29.8%、FSGS11.0%。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狼疮性肾炎37.7%。结论本地区肾活检患者青壮年多见,以原发性肾脏疾病最常见,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MsPGN、IgA肾病、FSGS。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和高血压肾病居前3位。  相似文献   

3.
正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GPS)是一种罕见但死亡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病因不明,国外研究表明与流感病毒A感染、工业溶剂(烃类物质广泛接触)有关,国内资料报道与流感病毒、A组链球菌感染有关~([2])。GPS临床特征为反复咯血、肺部浸润、血尿和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病情凶险,常因窒息、呼吸衰竭或肾功能衰竭死亡。研究表明GPS患者的肺泡壁毛细血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在Ⅱ型胶原蛋白上存在共同的抗原  相似文献   

4.
黎伟  赵铖  薛超  廖蕴华  杨桢华 《新医学》2007,38(12):789-790
目的:总结老年肾脏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类型分布特点.方法:总结121例的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资料,分析不同临床表现[包括尿常规检查异常(有蛋白尿、血尿或管型细胞,但达不到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亦无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病理类型.结果:121例的肾脏疾病病理分布以原发性肾小球病为主,其中前3位分别是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狼疮肾炎,其次是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肾淀粉样变.尿常规异常21例,肾病综合征61例,肾功能不全53例.尿常规检查异常患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占76%,病理类型前3位分别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老年肾病综合征以原发性为主,占84%,病理类型前3位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为主(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前3位依次为硬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结论:老年患者的肾小球疾病以原发性多见,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在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则以狼疮肾炎为主,显微镜下血管炎次之.  相似文献   

5.
肾活检患者805例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805例已接受肾病理活检的患者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方法:对805例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小球疾病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1.2±17.6)岁。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构成比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80.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8.8%,小管间质性疾病占1.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1.16∶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0.37∶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脏病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15~34岁。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占首位,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占第二位。肾小球疾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次为尿检异常型。肾病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结论:805例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最常见的肾脏疾病,青年男性多发;狼疮性肾炎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青年女性多发。肾病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科自1998年12月~2005年12月共68例因肾脏疾病行活检的病理资料,总结常熟地区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类型特点。方法:参照WHO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修订方案(1982年及1995年),对每1例患者均进行临床病理讨论,由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免疫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特点,共同探讨明确病理诊断及拟定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92.65%,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3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居多(32.35%),其次分别为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FSGP)(26.47%)、微小病变(MCD)(19.12%)、膜性肾病(MN)(8.82%)、FSGS(5.88%)等。继发性肾脏病中以狼疮性肾炎(LN)多见(4.41%),其次是紫癜性肾炎(HSPN)(1.47%)等。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患者,以MN多见(31.25%),其次为MsPGN(25.0%)、FSGS(12.5%)等。临床表现为尿检异常患者,以MsPGN多见(40.0%),其次为FSGP(32.5%)、MCD(17.5%)、FSGS(5.0%)等。结论:常熟地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仍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中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微小病变最常见,继发性肾脏病以狼疮性肾炎多见,女性占绝对优势。肾活检的适应证可以扩大。  相似文献   

7.
儿童孤立性血尿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勇  陈述枚 《新医学》2006,37(11):733-734
目的: 总结儿童孤立性血尿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儿童孤立性血尿患儿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其阳性家族史、合并症及病理类型特点.结果: 有阳性家族史者24.2%(31/128).并发高尿钙者占13%(12/94),并发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者37%(13/35).病理类型:IgA肾病占40.6%(52/128),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占24.2%(31/128),肾小球轻微病变占18%(23/128),其它类型占17.2%,包括遗传性肾炎、薄基底膜肾病、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IgM肾病.其中31.3%(40/128)有慢性化表现.结论: 儿童孤立性血尿常有阳性家族史,可合并高尿钙或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病理类型以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球轻微病变多见.部分患儿有慢性化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肾活检普通光镜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为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病理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7例患者中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7例,IgG/C3沉积为主;狼疮性肾炎4例,“满堂亮”改变;紫癜性肾炎5例,IgA肾炎1例,IgA沉积为主,临床各具特点。结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样改变不仅见于感染后肾炎,还可见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和IgA肾炎,需结合临床,普通光镜和免疫荧光综合分析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光镜、电镜定量研究分析小鼠膜性肾小球肾炎(MGN)的病理变化。方法制备小鼠MGN模型,对模型小鼠肾小球进行光镜、电镜形态学观察,并予定量分析。结果光镜、电镜观察均显示病理组具有典型的MGN病变。病理组基底膜(GBM)厚度分别为0.273nm,对照组为0.1354nm,病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组肾小球的平均直径(D—),平均周长(B—),平均体积(V—),平均截面积(A—),以及体密度(Vv),面密度(Sv)均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数密度(Nv)与比表面(δ)则相反,对照组大于病理组(P<0.01)。结论光镜、电镜定量研究较为客观地反映肾小球肾炎小鼠肾小球的病变程度,为肾小球肾炎发病机理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3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肾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38例HBV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肾活检病理,免疫荧光和超微病理特点。结果 38例HBV相关性肾炎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60.5%);其次是肾炎综合征和无症状尿检异常,分别为23.7%和15.8%。病理类型多样化,其中膜性肾病(65.8%);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分别为13.2%和7.8%。免疫荧光检测26.3%和病例呈“满堂亮”现象;电镜观察HBV相关性膜性肾病易见电子致密物系膜沉积,有2例肾小球基底膜内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结论:HBV相关性肾炎的病理特点支持本病发生主要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机制。鉴于HBV相关性肾炎的一些病理特点与狼疮性肾炎相似,有必要结合临床对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