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和病理系气滞血淤所致。因此,目前中医中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方法大致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芳香温通、宣痹通阳等中药。本试验即系采用上述治则,配方选料研末加工制成药袋,放入特制的背心里,借助于通电透热使药物挥发,达到治疗目的。本文用该  相似文献   

2.
冰片10克,芒硝1000克。两药研为粗末,混匀,装入缝制有条格的布袋内,均匀地摊平,外敷于患肢并固定,待药袋湿后即将药袋解下,晾干,然后揉为粉末,再外敷于患肢。每2天更换1次袋内药物,7天为1个疗程。此方法对急性期肿胀较重的患者效果尤其显著。下肢静脉炎外用效方@李祥农  相似文献   

3.
根据藿香正气水处方制备藿香正气袋泡剂。制备工艺中将苍术、陈皮等含较多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制成粗粉,厚朴采用有效成分双提取法,并将厚朴油与处方中的藿香油、紫苏叶油一起采用β-CD包结工艺进行包结,其余药材采用水提取,制成袋泡剂。实验结果表明:本工艺制成的袋泡剂能有效地保存药材中的按性成分,药物溶出快,且口感好,服用剂量小。稳定性实验证明:袋泡剂热稳定性良好,紫外及薄层层析证明:袋泡剂与藿香正气水所含成分  相似文献   

4.
取牙皂、细辛各6g,捣为细末过箩,再将蜂蜜30g 用文火熬至起泡以冷后变硬为度,离火后拌入药末,制成长2~3寸、粗如手指的通便药条,用时纳入直肠。附病案2则,其中1例单用本药10分钟即排便,泄下蛔虫数十条;另1例因身寒肢冷、  相似文献   

5.
中药作为临床防治疾病使用时,必须制成不同的剂型,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才能发挥疗效,合理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半生药型袋泡剂的制作理论和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94年起研究并推广半生药型袋泡剂的临床应用,现已有自制袋泡剂品种8种,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亦积累了一定的袋泡剂制造经验.现报道如下: 1 制作依据 饮片粉碎成粗末后,具有较大的扩散面积,浸体效果与饮片煎煮比较,快速而彻底.假设有一块边长为1cm的山药立方体饮片,粉碎成半径为1mm的球型颗粒,可制成药240粒,这些球型颗粒表面积总和,是原来山药立方体饮片表面积的5倍.这就说明粗末有较大扩散面积,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浸出.有实验表明,单味防己2~4mm颗粒的防己碱溶出率为药材饮片的2.22倍[1].袋泡剂15min内溶出量已达95%[2].复方川芎茶调散袋泡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组分的含量高出煎剂35%[3],这是袋泡剂的一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药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茶剂是常用剂型之一。它是将茶叶及药料轧成粗末,或加入粘合剂制成块状的一种剂型。应用时将块打碎,以开水浸泡代茶饮之,如根据清·恬素氏《拔萃良方》天中茶加减而成的“午时茶”便属此类;也有不用茶叶,只将药物粉碎成粗末(或不粉碎),将每次剂量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服,也称为茶剂,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中的“玄麦甘桔茶”属于此类茶剂。我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筛选出以下几种一般不需制作药力易出,药源充足,便于采集的茶剂验方,服用时,可以直接放在有益的杯中,用滚开水浸泡,即可。因为服用简便,疗效较好,很受病人欢迎。  相似文献   

8.
15.浙江省湖州精神病院王公东报道,用中药药枕治疗颈椎病46例,获得满意疗效。治疗方法:①药物组成:葛根60克,羌活、桂枝、三棱、当归、细辛、威灵仙、豨莶草、藁本、白菊花各30克。②制作药枕:将上述药物干燥混合,制成粗末拌匀,装入一个20×30厘米的布袋中。③使用方法:每晚睡眠时将药枕放在一般枕头上,垫于患者颈部。一般1月更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有效的降脂药物 ,我们近年来自拟复方草决明散膨化制剂 ,治疗高脂血症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复方草决明散膨化制剂研制处方组成 :草决明、泽泻、苍术、大枣、灵芝、首乌、山楂 ,按一定比例组成。制备方法 :采用民间爆米花机密闭加热至适宜温度和压力 ,突然开启顶盖 ,压力温度突降 ,使需炮制的中药达到膨松、质脆。将上方之草决明、泽泻、车前子、苍术、首乌 5味 ,以膨化法炮制 ,其他成分用原生药饮片加工成粗末 ,先过 6 0目筛除去细粉再过 16目筛除去过粗成分 ,过粗成分再粉碎依法过筛 ,取 6 0目以上 16目以下粗末混匀。制成…  相似文献   

10.
汤剂,系指将切细或打碎的药物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又具有制备简便,吸收显效迅速等特点,在治疗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疗效好与否,除医生辨证论治确切,立方遣药得当外,尚与煎药方法有密切关系。同一剂药,煎法不同.其煎出效果会有所不同。一般的汤剂以煎煮法制备,先将药材饮片或粗末加适量水浸泡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11.
疼痛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因西药止痛存在着成瘾性等副作用,中药外治法近年来在癌痛领域得以广泛应用。1 敷贴法敷贴法是临床使用最多的方法,一般是将药物制成传统的黑膏药、熬成浓浸膏、制成水煎液或将药物研成细粉,加适量的基质,用米酒、醋、松节油、鸡蛋清、蜂蜜、猪胆汁或水调和成膏或糊外敷。药物组方多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类中药为主,酌加抗癌药,并辅以芳香开窍、辛温走窜的引经药制成。其中虫类药、毒剧药、鲜活动物药占有一定比重,如蟾酥、雄黄、冰片、麝香、乳香、没药、川乌、草乌、马钱子、地龙、蜈蚣、全蝎…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方法学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学新领域。中药药物动力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单体、单方、复方在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用数学方程式和药物参数来表达应用,指导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单体不明确,血药浓度低,检测方法欠缺,单体成分的药动学参数难以完整地表达中药复方药物的体内作用规律,中药复方药物药动学研究受到限制。中药复方药物药动学研究主要以在实验动物药物动力学水平上的单药和复方药物中的单一成分研究为主。中医药理论提倡整体观念,临床用药以复方为主,中药复方药物能体现中药配伍的整体性,发挥综合性作用,临床疗效好;因此,探讨中药复方药物的药动学规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自1994年以来,研究提出各种假设和学说,如黄熙等提出“辨证药动学”新假说,新学说有时辰药动学、群体药动学、中药复方药动学、临床药动学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复方大黄软膏的主药是由中药组成,经纳米级粉碎制得即纳米中药,将其制成软膏,观察软膏的皮肤致敏性.以用于临床。方法:将超声的混匀中药粉末51.7g与羊毛脂34.5g,白凡士林17.5g,丙三醇1.5mL,氮酮3mL,苯甲酸0.25g融合制成复方大黄软膏,然后用所制软膏对家兔进行皮肤致敏试验。将9只家兔分为三组,每组各3只,采用对比方法,观察复方大黄软膏对皮肤的作用。结果:所制复方大黄软膏对家兔皮肤无致敏作用。结论:所制复方大黄软膏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为末煎服系把中药粉碎成粗末或细末,加水煎后滤出药液口服,兼有汤剂和散剂的某些特点,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药提取液或粉末直接加人乳剂型基质中制成软膏,克服了传统中药硬膏剂的制备工艺复杂、质量难以控制、药物使用率低、使用不方便及局部刺激等缺点.提高了药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增加了药物成分的协同作用,同时也为中草药的利用提供了新剂型。经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黄腐酸钠软膏(乳剂基质)中药物透皮吸收属零级动力学过程.可提供比口服液剂型稳定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中药汤剂煎煮新思路。方法 (1)中药粗颗粒袋装煎煮;(2)粗颗粒袋泡;(3)中药房配套适宜的较先进的汤剂煎煮室。结果 用中药粗颗粒煎煮可节省l/2~2/3量的药材,且达到或超过原方量的效果,某些中药冲泡亦效果满意。结论 中药汤剂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三黄膏是我院自制制剂,系中药黄连、黄柏、黄芩等药研末与凡士林加热混合,再经无菌技术制成。它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去腐、生肌、止痛、抑菌作用。我院对Ⅱ度烧伤均采用三黄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药代动力学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为目的,所得参数可以增强临床用药可控程度,提高有效性,增加安全性,减少毒副作用.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现代药物的基本要求之一,但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却一直是个难点.主要原因在于中药多为复方粗制剂,开展药代研究缺乏适宜的方法学.近20年来,许多学者对中药的药代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现对此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9.
中药熏蒸药袋是中药蒸汽浴疗法所用的中药药包.本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物理疗法的有机结合,它通过经络效应、热效应和药物透皮吸收效应多种功效作用于人体,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达到舒筋活血,消肿止痛,解除痉挛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将中药或天然药物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向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按载体分类综述了近年来的脂质体、微球、纳米粒、乳剂等几类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此外,由于中药对肠道疾病的特殊作用,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也是中药靶向给药的一个重要部分。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试探阶段,目前的研究大多数以天然有效成分为原料药物,而用中药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研制的靶向制剂屈指可数,这与制定中药有效部位及复方的质量标准及制剂工艺难度大有关,靶向给药系统是中药制剂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