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锐器伤现况,为制定预防锐器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实习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最高为37.5%;工龄﹤5年的医护人员最易发生锐器伤,锐器伤发生率为24.0%。锐器伤主要发生在病房内,易发生锐器伤的器械主要为头皮针和手术缝针等,易发生锐器伤的的操作环节主要是手术缝合和输液结束拔针时。结论临床护理人员是锐器伤主要群体,应加强对护理人员预防锐器伤培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锐器伤的上报情况,为加强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监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458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一般情况、过去1年中的锐器伤暴露情况(暴露部位、原因、物品等)以及锐器伤后上报情况(上报次数、未报告原因等)。结果 458名调查对象中发生锐器伤者292名(1 286例次),发生率为63.76%;主要致伤物品为头皮针、安瓿瓶及皮下注射针具等;护士发生锐器伤后的上报率仅为21.58%(63/292),未上报的首要原因为"太忙而没有时间汇报"。结论医院应重视锐器伤上报管理工作,针对上报率低以及不知道上报程序等原因,加强对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监管工作,严格督促其执行伤后上报程序,并对伤者采取积极的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医疗锐器损伤情况,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对临床第一线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183位护士,在最近20个月内,有81.42%的护士发生过医疗锐器损伤,共发生锐器损伤504次,平均每人损伤2.75次.锐器损伤种类依次为针刺伤60.12%,玻璃割伤31.94%,刀割伤4.57%,其它伤3.37%.以开安瓿、丢针头、采血、洗器械、收废物操作损伤率高.结论 护理人员锐器损伤较普遍,应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增加必要的设备,避免或尽量减少医疗锐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护士受锐器伤的有关情况,提出风险预防措施。方法:利用"护理人员职业损伤抽查表"对我院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了240名临床护士,被锐器损伤者199名,损伤率为82.92%。共损伤1972人次,其中针刺伤55.42%,玻璃伤41.08%,手术室100%的护士发生过锐器伤,比率高于病房护士。64.94%的玻璃伤发生在开安瓿时。接触血源、体液操作时常戴手套者仅为21.67%。损伤后上报率为19.17%。结论: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潜在的职业感染不容忽视。因此,应加强预防锐器接触的风险控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安全管理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锐器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意外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2所县级医院185名护士在2010年1-6月发生的医疗锐器伤进行了调查。结果在185名护士中,有137名发生过锐器损伤,锐器伤发生率为74.06%。锐器伤多发因素分析发现,低职称护士中发生率较高,整理医疗废物、技术不熟练者锐器伤发生率也比较高。结论护士是锐器伤高危人群,应当规范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措施,减少临床锐器伤。  相似文献   

6.
护士作为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大量的文献均以报道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者居多,关注的是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次数、损伤率、种类、科室发生率、锐器伤发生时护士操作情况,以及护士自我防护和普遍预防实施的情况.而缺乏对护士心身损害的研究,本次调查主要是研究锐器伤发生后对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的损害程度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调查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宝山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发生医疗锐器损伤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保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方法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该区6所不同级别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在2006~2007年连续调查医护人员799名,其中有408名发生锐器伤,总发生率为51.06%;医生被锐器损伤发生率为38.10%,护士发生率为59.63%,护工发生率为35.59%。锐器伤中针刺伤占66.43%,玻璃损伤占26.33%,锐器损伤中有56.34%为污染性损伤。发生损伤时有72.12%的操作者未戴手套,只有27.16%锐器伤后作了规范处理。结论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医疗锐器损伤较普遍,损伤后可能引发感染的风险比较高,应对医护人员加强职业安全知识教育和提高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北京三所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种类等,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三所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的154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100%,以缝针刺伤最常见,多发生在手术配合时,疲劳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避免或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为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1年6月广东省39所医院护士发生锐器伤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15353名调查对象中有852人在2011年6月有过锐器伤经历,共发生锐器伤1092次,发生率为5.55%。锐器伤发生频率较高的地点主要为普通病房(49.27%)和门诊注射室(15.38%);造成护士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为一次性注射器针头(38.37%)、头皮钢针(30.13%);发生锐器伤频率最高的操作是加药(23.53%)、拔除动(静)脉针(20.24%);污染器械伤占锐器伤总数的79.85%,45.51%的锐器伤可追溯暴露源,在确定已被病人污染的锐器伤中,有24.77%的源病人至少有一种血源性传染病。结论:锐器伤是护士常见的职业伤害,应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安全教育、改善医疗操作环境等措施,实现护理人员100%安全注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锐器伤暴露状况及防护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和问卷调查方法 ,对本医院临床科室270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270名医护人员在近3年内,职业暴露率为82.96%。手术室医生锐器伤发生率为85.7%,平均暴露次数为3.6次;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82.0%,平均暴露次数为4.47次。结论该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以妇产科医生和临床护士发生率最高,主要损伤发生在医疗操作中和使用后物品处理阶段。  相似文献   

11.
门急诊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门急诊护士锐器损伤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门急诊护士锐器损伤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7.12%门急诊护士在过去的1年内发生过锐器损伤,年人均损伤2.19例次,针头刺伤占50.39%,发生锐器损伤后按正常程序上报者占3.30%。护士锐器损伤后没有任何担忧者占13.19%。造成损伤的主观原因占30.06%,客观原因占69.94%。结论门急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门急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护管理、教育及监督落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利器损伤的发生率、损伤原因、环节,有关防护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并制订出预警方案达到警示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对医务人员704人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人员中有543人、1740例次在工作中被利器损伤过,占77.13%,其中护士损伤数占护士人数的93.29%。常见利器的种类主要见于注射针头、输液针头、玻璃安瓿;损伤发生的时间常见于治疗集中的上午;戴手套仅占24.71%;受伤后呈报占24.3%。结论临床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防范意识差,设立预防损伤的预警机制是当前职业防护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武汉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现况,探讨影响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锐器伤情况调查表和锐器伤KAP问卷对武汉市123名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及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3名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者72名,锐器伤发生率为58.54%(72/123),年发生率为112.20%(138/123),发生密度为1.91(138/72)。单因素显示不同岗位、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用工性质、睡眠质量、对锐器伤态度、防护行为以及是否使用安全留置针的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安全留置针、较低的防护行为、工作年限≤5年和医护人员为非在编人员是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武汉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自身和工作环境因素均可能预测锐器伤的发生,应加强锐器伤可预测因素的研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医护人员锐器伤及防护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发生锐器伤情况,探讨预防锐器伤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现场调查方法,对本医院2006~2009年200名在岗医护人员进行了锐器伤及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结果所调查的200名医护人员上岗前均接受过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在200名医护人员中发生锐器伤123名,发生率为61.5%。锐器伤发生时机以临床治疗期间为主。在发生的锐器伤中,注射器针头刺伤占41.3%,输液器针头刺伤占30.4%,药物安瓿割伤占21.7%。结论医护人员诊疗工作中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必须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和规范医疗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5.
医务人员利器损伤的预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利器损伤的发生率、损伤原因、环节,有关防护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并制订出预警方案达到警示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对医务人员704人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人员中有543人、1740例次在工作中被利器损伤过,占77.13%,其中护士损伤数占护士人数的93.29%.常见利器的种类主要见于注射针头、输液针头、玻璃安瓿;损伤发生的时间常见于治疗集中的上午;戴手套仅占24.71%;受伤后呈报占24.3%.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防范意识差,设立预防损伤的预警机制是当前职业防护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中专临床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情况,以便为预防及减少护生锐器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12届121名中专实习护生进行调查,了解护生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的情况以及护生锐器伤发生的环节、锐器伤发生时间段和伤害器具分布情况。结果 121名护生发生锐器伤105名,发生率为86.8%。在操作过程,配药发生锐器伤占46.1%,其次为注射后拔出针头/针芯,占18.1%;操作后,重新将针头插回输液袋发生锐器伤占7.3%,双手回套针帽和整理锐器时各占5.6%;护生锐器伤发生率最高时间段为实习前3个月,占60.8%;伤害器具主要为玻璃安瓿,占47.8%,其次为头皮针,占24.1%,注射器针头,占15.1%。结论中专临床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普遍,配药时玻璃安瓿划伤发生率最高,操作不熟练和不规范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学校应增加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医院应加强操作培训,并要求临床带教老师在实践中跟踪指导,反复纠正护生不正确的操作习惯,减少护生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对锐器伤的自我防护意识状况,为加强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12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锐器伤发生情况及其防护意识调查。结果212名护生中,共有162名发生锐器伤189例次,发生率为76.4%;锐器伤发生时的操作行为主要是用手掰安瓿,整理、分离针头与注射器,处理医疗废物。护生对锐器伤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不同学历护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7,P>0.05)。结论锐器伤在实习护生中发生普遍,护生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护生的安全问题,在护生实习前进行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减少护生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年资护理人员掰启安瓿造成手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方法 随机抽查护理人员因掰启安瓿而造成手损害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1176人中有1011人发生手损伤,发生率为85.92%。实习护生手损伤发生率高于其他组(工作时间<5年、5~10年和>10年组)。实习护生组和<5年组因心理紧张导致手割伤的比率均高于护龄>10年组。实习护生和护龄<5年组因操作不熟练和操作方法错误致手损伤的比率分别为49.35%和32.33%,而5~10年和>10年组仅为11.64%和7.66%。 结论 心理紧张、操作不熟练和操作方法错误是实习护生和低年资护理人员掰安瓿致手割伤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规避高风险行为,减少手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不同类别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某教学医院不同类别医务人员在过去一年临床工作中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共调查各类医务人员458名,锐器伤发生者292名,损伤率为63.76%。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职称人员之间和不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之间锐器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教学医院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锐器伤的发生与职称和工作年限关系密切,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ambulatory care visits among female nursing staff in Taiwan. Background. Literature frequently indicates increased risks of needlestick injury an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mong practicing nurses. With increased workload in the healthcare system, nursing staff could also be vulnerable to other diseases. Desig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design including 27,624 female nursing staff with a contract with Taiwan’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 programme between 2001–2004. Methods. Information on ambulatory care visits was retrieved from the NHI claim data. Comparison groups included other female medical personnel and active non‐medical working women. Incidence rates of ambulatory care visits were calculated using person‐year approach. Rate ratio adjusted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was estimated from the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The nurse cohort developed a total of 781,352 ambulatory care visits, representing an incidence rate of 85,285/104 person‐year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female medical personnel, female nurses had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cidence of genitourinary [adjusted rate ratio (ARR) = 1·20], circulatory (ARR = 1·14), mental (ARR = 1·12), infectious/parasitic diseases (ARR = 1·11) and pregnancy/birth complications (ARR = 1·07).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cidence sustained for both infectious/parasitic diseases and pregnancy/birth complications as the nurse cohort was compared with the active non‐medical working women. The nurses, on the contrary,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ARRs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s of neoplasm, injury, metabolic, respiratory, digestive and musculoskeletal diseases. Conclusions. Female nurses had increased incidences of certain types of systemic illness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medical personnel and with women working outside of the health industry. Whether the findings found in this study were region specific or could be applicable to other nations,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Policy makers and hospital administrators must not overlook nurses’ potentially unseen health problems. A mandatory periodical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nursing staff must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