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控制预防感染的措施,控制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1-2013年急诊外科患者268例,回顾性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研究创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率为14.93%,2011-2013年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分别为12.20%、13.98%、18.28%;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切口分类级别高、应用导尿管、手术时间长、医师操作熟练程度不足、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率高,临床应依据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情况,总结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急诊外科接收的实施创伤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姓氏排名,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切口清洁方式处理,研究组100例患者在常规清洁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抗感染治疗.两组患者手术后,均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和疼痛情况,研究具体的预防感染措施.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切口感染与疼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切口感染与患者创口的清洁程度密切相关,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创口清洁不彻底.在常规清洁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抗感染治疗,可以达到预防患者切口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就诊的外科创伤手术患者286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2例,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清理彻底程度、清理时间、护理人员消毒意识、诊疗环境等是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降低这些因素的干扰将有利于降低急诊创伤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总结临床经验,制定相关预防措施,防止切口感染。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急诊外科收入的200例行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切口清洁处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清洁切口的基础上,加以抗感染治疗,两组患者手术后,均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与疼痛状况,探讨预防感染的措施。结果试验组患者中3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3.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VAS评分为(2.32±1.04)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43±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感染与患者创口的清洁程度密切相关,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创口清洁不彻底;医护人员应加强消毒意识,提高院内的空气质量,保证患者创口、医疗器械的清洁并行适当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以达到预防患者切口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状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3月医院急诊外科528例胸腹部创伤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菌种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 528例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患者56例,感染率为10.6%;共分离出病原菌72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48.6%,革兰阴性菌占44.4%,真菌占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低白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呈明显相关性(χ2=20.420、7.326、12.274、10.254、4.238和11.68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是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7.126、9.852、4.312和6.597,P<0.05)。结论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诊胸腹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该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4例急诊胸腹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分为研究组(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和对照组(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同时分析导致急诊胸腹创伤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大、损伤后失血量多、合并低蛋白血症、未使用抗菌药物、开放性损伤以及合并糖尿病,均是急诊胸腹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大、损伤后失血量多、合并低蛋白血症、未使用抗菌药物、开放性损伤以及合并糖尿病,均是急诊胸腹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收集2013年1-6月出院的7 575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7 57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4例,感染率1.64%;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为主,占51.61%;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类型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病案信息及时监测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管理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进而探讨出提高急诊外科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减少外伤死亡。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选取了2009年3月-2013年11月以来创伤死亡患者以及院前抢救无效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有可能影响死亡原因的因素进行logistic 分析,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气管插管、清创止血、院前时间、现场对患者昏迷的评估、现场急救以及ISS和GCS评分等方面。然后将P<0.10变量引入到因素分析中。结果170例死亡患者,院前死亡100例,头部、胸部、腹部是主要的创伤部位;中青年是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主要成员,在170例死亡患者中有102例的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60%;因为交通事故而造成急诊创伤死亡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60.5%;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年龄、机械通气、GCS和ISS评分以及现场急救是造成急救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现场急救水平以及创伤评分是造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强化院前急救,并在第一时间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因可以有效提高创伤患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诊剖宫产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病原学特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在医院急诊科行急诊剖宫产的患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共有7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感染率为65.0%;孕妇体质肥胖,存在贫血、合并相关基础疾病、妊娠期出现高血压、阴道检查次数过多、术中时程长、术中失血量过多的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孕妇切口感染率(P<0.05);但孕产妇的年龄、是否为初产妇以及孕妇的实际孕周等情况对孕妇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影响;革兰阴性菌对头孢类和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主要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有着较高的耐药性。结论急诊剖宫产术后感染对于孕妇健康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预防孕妇术后医院感染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还需及时了解和掌握该地区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多种因素以及预防切口感染的针对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期间我院普外科的1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有62例患者发生了切口感染,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住院时间、手术类型、切口类型以及抗生素应用情况等都是导致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结论对容易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各种因素及时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诊胸腹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急诊科2008年5月-2012年5月实行急诊胸腹创伤手术372例进行分析.结果 急诊胸腹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与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损伤类型及部位、有无其他部位损伤等因素有关;术后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7.14%;所有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均占19.05%.结论 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损伤类型及部位、有无其他部位损伤等是急诊胸腹创伤手术后切口的易感因素;应采取对应措施控制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2.
林瑞贞  谭景 《现代保健》2010,(5):103-104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笔者所存医院所有剖官产产妇为观察对象,将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作为观察组,未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在体重指数、术前白细胞总数、阴道检查或人工破膜等阴道操作史、高频电刀应用、手术时间等方面上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4年间进行剖宫产1820例,发生切口感染80例,发生率4.40%。与切口感染有关的因素为:体重指数高、白细胞总数高、存在阴道操作史、应用高频电刀、手术时间长。结论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切口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改进方法(PDCA循环)降低直肠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采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方法,对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感染的控制,比较实施前后发生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评价持续改进方法对降低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效果.结果 实施持续改进方法后的直肠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实施前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问题、制定改善目标及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发现问题)、再制定改善目标及计划,通过这种PDCA循环及持续改进方法,可使医护人员的操作标准化,患者得到统一标准的治疗和护理,使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治疗与预防措施.结果 2915例普通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03例,感染率6.96%,其中高龄、急症手术、Ⅱ、Ⅲ类手术切口、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更易发生切口感染.结论 年龄、手术种类、切口类型、合并基础疾病是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中需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切口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雪梅 《中国卫生产业》2014,(17):121-122,124
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进行开腹手术的18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6%;患者质量指数高,并发各类基础病,年龄较大,阴道、肛门检查多,急诊手术、备皮至或手术时间长、术后用药及住院时间长等均为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治,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方法以2017年7月-2020年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收治的90例髋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32)和未感染组(n=58)。比较两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感染相关指标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手术时间、清创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未感染组,Ⅱ类切口类型例数多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后2 d,感染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血清IL-1β水平、全血NLR水平较高均为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患者发生感染会引起血清IL-1β水平、CRP/Alb、全血NLR水平升高,手术时间、清创时间、住院时间较长和切口类型Ⅱ类、血清IL-1β、CRP/Alb、NLR水平较高均为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可据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和治疗,从而降低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应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4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46例,再选取同期腹部手术无切口感染的患者46例,对比并分析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两组患者手术因素对比结果显示,切口感染和手术时间、手术类型以及是否主刀人员缝合有关,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患者体重指数、年龄、血红蛋白浓度自身因素对比,感染组均高于正常组。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较为繁杂,护理方面应从围手术期就开始采取措施,以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加强护理管理,降低感染.方法 对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住的骨科手术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6例患者共发生手术切口J感染18例,切口感染率为1.94%,462例骨科急诊手术患者中,伤口感染15例,感染率为3.25%,464例择期手术患者中,感染3例,感染率为0.65%;切口感染的原因与环境质量、手术时间、伤口污染情况、术前住院天数、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等因素有关.结论 针对各个环节的各种因素,做好骨科手术患者术前预防和术后护理,能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9-01/2018-12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外科手术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术后创口感染情况,为降低HIV感染者术后创口感染的风险、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的处理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01/2018-12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HIV/AIDS病例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风险回归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2009-01/2018-12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外科手术HIV/AIDS病例共101例,术后发生创口感染46例,感染率为45.54%。病原菌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16例(34.78%),肺炎克雷伯菌7例(15.22%),变异奇形杆菌5例(10.87%),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17.39%),链球菌4例(8.70),其他6例(13.04%)。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创口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切口类型、术前CD4^+T细胞水平和HIV感染临床分期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切口类型为Ⅱ类(OR:1.45,95%CI:1.21~2.01)和Ⅲ类(OR:1.55,95%CI:1.17~2.09)、HIV感染临床分期为艾滋病期(OR:1.32,95%CI:1.19~1.72)者其术后发生创口感染的风险增高(P<0.05),术前CD4^+T细胞水平≥200个/mm^3者(OR:0.65,95%CI:0.46~0.76)其术后发生创口感染的风险较低(P<0.05)。结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HIV/AID行外科手术后创口感染率较高,需引起重视,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多且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影响创口感染的因素较多,需针对性地采取围术期防治措施以减少HIV感染者外科后的创口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