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共情培训对医院运送工人共情水平、患者及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对运送工人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以深圳市某综合三级医院53名运送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共情水平基线横断面调查后,予以3个月的共情培训干预,干预后3个月评估其共情水平;并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患者及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对运送工人的满意度。结果共情培训干预后3个月,运送工人的共情关注、幻想共情、个人悲伤以及共情总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患者对运送工人的满意度为85.66%,高于干预前的78.56%;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对运送工人月平均满意度为86.79%,高于干预前的79.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共情培训可以提高运送工人共情水平及患者和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对运送工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共情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晓梅  杨大金  孔悦  张静  曾忆恋 《职业与健康》2011,27(22):2550-2551
目的探讨共情能力的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的效果。方法通过共情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用中文版杰弗逊共情量表与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对急诊科21名参加共情能力的培训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通过共情能力培训后护士共情能力与患者就诊满意率得分均高于参加共情能力培训前,护士职业倦怠感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通过培训,共情能力的增强和技能的提高可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缓解护士职业倦怠;促进护患沟通,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广州市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的现状,分析其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ed-C,IRI-C)对374名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所有P值均为双侧概率,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以共情水平得分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自变量分析时设置哑变量。结果急诊科医护人员共情能力评分为(50.66±11.75)分,各条目均分为(2.30±0.53)分;不同学历、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称、培训经历、带教经历、身份的医护人员共情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学历、培训经历、带教经历、身份、职称进入方程,模型拟合较好(R2=0.699,P<0.05),其中,身份与共情能力为正相关,其它均为负相关;负相关的因素中,培训经历、带教经历、职称的影响较大(均P<0.05),相对于已婚组,未婚组与共情能力为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工作≤1年的被调查者,工作年限为1~2年和3~4年的与共情能力为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年限为≥4年的与共情能力为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中专学历的被调查者,硕士学历的与共情能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共情能力受多因素影响,应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提高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采用简单抽样方法于2021年7—8月抽取连云港市公立医院1家三级医院和1家二级医院,对2家医院内各个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情况调查,并收集所有护理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医院级别、所在科室、职称、合同性质、工龄、夜班频次、相关培训学习经历资料,描述性分析共情能力,采用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到349名护理人员的有效调查问卷,共情能力总分(96.75±12.17)分,其中观点采择维度(51.23±9.81)分、情感护理维度(32.60±7.14)分、换位思考维度(11.05±2.96)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133)、学历(β’=0.281)、所在科室(外科β’=0.109、内科β’=0.163、妇产科β’=0.096、康复科β’=0.456、手术室β’=0.280、其他科室β’=0.263)、合同人员(β’=-0.109)、工龄(β’=0.087)、夜班频次(β’=-0.487)、相关培训学习经历(β’=0.369)以及职业倦怠(β’=0.357)均是护理人员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根据不同个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通过相关培训学习、降低职业倦怠达到提高共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共情培训对内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中文版杰弗逊共情量表和调查问卷对内科42名护士进行调查,分析共情培训前后护士共情能力、职业倦怠和对患者满意度的情况。 结果 经共情培训后,在共情能力方面,护士在心理认知、情感护理和行为帮助三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7.58、7.86、3.41,P均<0.05);在职业倦怠方面,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2.71、2.96、2.52,P均<0.05);护士对患者满意度评分在培训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 结论 对护士开展共情培训,可增强其共情能力,提高其沟通技巧,进而有效地促进护士身心健康和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高校直属医院在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共情和医患沟通能力的现状及改善策略。方法 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和医患沟通行为、态度量表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读的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分组探讨共情和医患沟通行为及态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相关及回归分析探讨医患沟通态度量表与行为及共情量表的关系。结合文献分析法探讨提高研究生共情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结果 147名受调查者共情量表情感维护、换位思考2个维度得分占比分别为31.93%及50.29%,均较低;医患沟通行为量表体会感受与反馈维度均分占比为85.19%,在该量表各维度中最低;组间差异结果显示,培训对于提高学生的共情和医患沟通能力可起正向效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共情及医患沟通行为量表的各维度得分可以对医患沟通态度量表起到预测作用。结论 情感维护、换位思考及体会感受与反馈能力是受调查学生的薄弱环节,易引发学生对于医患沟通的负面情绪,应加以重视,并通过培训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目前医生共情能力和医患关系评价的情况,分析医生共情能力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找到新思路。方法 以锦州市某三甲医院312名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和DDPRQ-10量表对其共情能力和医患关系评价调查。结果 医生的共情能力总分为(81.66±8.27)分,医患关系总分为(32.72±4.63)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患关系主要受换位思考(β=0.19)和生育情况(β=0.15)影响。结论 医生的共情能力能够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共情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相关管理者应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医生共情能力,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人员的共情能力与领导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184名护理管理者进行人际反应指针(IRI-C)问卷和护理管理者领导力问卷调查,并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护理管理者的共情能力评分平均为57.72±8.59分,领导能力总分平均为102.38±14.38分,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21,P<0.05).结论 护理管理者具有中等水平的共情能力与领导力,共情能力与领导力相互正性影响,可以通过提高护理管理者的共情能力以提升其领导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对提高护士共情能力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东莞市莞城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6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实验组采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模式进行培训考核,对照组接受常规培训及考核模式,对比两组培训结果。结果实验组规培训考核成绩评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迷你临床演练评估模式有助于提高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共情能力,有利于保障护理质量和缓解护患关系,可应用于临床带教活动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养老护理员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中文版共情疲劳量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及心理资本量表对20所养老机构327名护理员面对面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共情疲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情满意、倦怠、二次创伤平均得分分别为32、31、27分;工作时长、机构评估得分、机构性质、组织支持感和共情能力对共情疲劳得分有影响(P<0.05)。结论养老护理员共情疲劳情况较严重。管理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及地区养老惠民举措,通过完善机构基础和组织文化建设、重视养老护理员职业教育,提高归属感和获得感,改善共情疲劳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职业承诺、职业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2016年2 - 12月期间,应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共情能力调查表、职业承诺调查表、职业倦怠调查表对三甲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职业承诺、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及职业承诺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2 103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总得分为(104.43±15.04)分,职业承诺总得分为(46.32±7.26)分,职业倦怠总得分为(48.85±5.18)分。护理人员共情能力与职业承诺呈正向相关关系(r = 0.382,P<0.01),共情能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呈负向相关关系(r = -0.379,P<0.01),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之间呈负向相关关系(r = -0.421,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可以通过职业承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职业倦怠程度。职业承诺中介效应为0.178,95%的可信区间为(0.141~0.474),占总效应的29.72%。结论 医院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共情能力、增强职业承诺感来改善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郑州市综合医院医务场所暴力与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郑州市6所综合医院,随机抽取医务人员1265名,采用自制暴力问卷和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进行暴力经历和工作倦怠调查。结果:暴力发生率为46.1%;遭受过暴力(包括不同形式暴力)的医务人员在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两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暴力来源医务人员的去人格化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不同应对方式的医务人员在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场所暴力可以引起医务人员工作倦怠,导致工作满意度降低、情绪衰竭、消极怠慢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750名女工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65份,有效回收率为88.67%。采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调查其职业倦怠水平,用《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紧张量表》评估其职业紧张水平。组间比较用Mann-W...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一致感在肿瘤医院护士工作压力与共情疲劳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1年1—6月随机选取本院护士62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及护士专业生活品质量表评价护士的工作压力、心理一致感、共情疲劳,分析心理一致感在护士工作压力与共情疲劳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护士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二次创伤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社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1年10月—2022年1月,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潍坊市384名社区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职业倦怠量表(MBI)、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社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分别为:(45.86±18.12)、(27.07±6.43)、(13.44±3.04);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 = - 0.29,P<0.05)(r = - 0.30,P<0.05)。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 = 0.93,P<0.05);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社区医护人员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总效应值为 - 0.313。结论 在自我效能感作用下,社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但职业倦怠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社区医护人员的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在社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对女性抑郁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女性抑郁症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9例,共情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用药、自我观察、临床护理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共情护理可提高女性抑郁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女性住院医师在急诊科规范化培训(规培)期间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参加住院医师规培的124名女性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问卷内容包括职业倦怠问卷量表(MBI-HS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对量表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女性规培医师在急诊科期间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情感衰竭阳性发生率为40.35%(46/114),去人格化阳性发生率为37.72%(43/114);②女性规培医师心理状况阳性总检出率为41.23%(47/114),SCL-90评分中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恐怖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正常水平,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36、2.792、2.574、2.295、2.183,均P <0.05);其余4个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规培医师在急诊科轮转期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状况评测较全国常模发生率高。在规培管理工作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揭示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对成都市3个公交公司的995名公交驾驶员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普适版(MBI-GS)及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调查。结果 成都市995名公交驾驶员在职业倦怠总分及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33(1.58)分、2.40(3.00)分、0.75(2.00)分及2.17(3.00)分,一般心理健康总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11.00(5.00)分。不同学历、锻炼情况驾驶员倦怠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总分在性别、驾龄及锻炼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子分析共提取了自我否定、自我肯定、严重情绪反应3个因子。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与一般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0.05),自我否定和严重情绪反应因子对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且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测驾驶员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