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采用CT及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泰山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CT和MRI联合诊断准确率为86.00%,高于CT诊断的36.00%及MRI诊断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T1WI诊断时,14例患者为等信号,8例患者为长信号,21例患者为短信号,7例患者混杂信号。实施T2WI诊断时,19例为长信号,13例是短信号,8例是混杂信号,10例是等信号。24例患者信号明显增强,12例患者轻微增强,14例患者无增强。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者可使用CT、MRI诊断,联合诊断诊断准确率高,明确疾病特点,可促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早期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的价值。方法 选取ICA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两组SWI磁敏感直方图信号强度参数值。检测两组血清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水平。分析血清GFAP、NSE、S100β值与磁敏感直方图信号强度各参数值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磁敏感直方图信号强度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5.28,P<0.05),偏度值及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16.65、3.39,P均<0.05);病例组血清GFAP、NSE、S100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36.46、64.44、37.13,P均<0.05);病例组磁敏感直方图信号强度平均值与血清GFAP、NSE、S100β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0.61、-0.55、-0.58,P均<0.05),偏度值及峰度值与血清GFAP、NSE、S100β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0.60、0.56、0.57、0.57、0.61、0.59,P均<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方法:抽选9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独享,患者均先应用CT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正确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0例患者均存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0例为脑内型,20例为脑外型;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0%,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正确率98.9%,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得知,后者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前者,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优于CT诊断,效果显著,更加适用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随着CT和MRI的临床应用,检出率明显提高。由于CA易反复出血,导致病灶进行性增大。因此,C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24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为能进一步提高C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 材料与方法本组24例,男10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1∶14。年龄3~64岁,平均3767岁。病程2月至8年。CT检查19例,其中14例作平扫加增强扫描。使用岛津SCT5000;以色列EIscint2400型全身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MRI表现。方法对5年来我院收治的19例CA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男9例,女10例,年龄31~72岁,其中30~40岁的有12例。结果19例发现病灶25个,6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19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较小,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MR是诊断CA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原发性肝癌(PHC)24例,继发性肝癌(SHC)12例及海绵状肝血管瘤(HCH)15例的磁共振成像(MRI)结果表明MRI能清晰显示肿瘤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瘤内间隔、癌栓和肝硬化程度。本组发现病灶220只,最小直径为0.5cm,<5cm者189只,占86%。T_1能检出病灶,T_2则有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HCH的T_2时间常>80ms,而PHC<80ms者居多,本组分别为83.3%和71.4%。在T_2加权图像上,随回波时间的延  相似文献   

7.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组利用组织磁敏感性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的成像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2],与传统的加权序列比较,具有三维、高分辨力、高信噪比的特点.SWI显示静脉结构、血液代谢产物、铁沉积等十分敏感,在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神经变性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笔者搜集20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旨在比较SWI、T1WI及T2WI对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回波采集重度T2*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SWAN)诊断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CA)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47例颅内CA患者的MRI资料,比较ESWAN与常规MRI序列显示C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47例中,ESWAN序列完全显示颅内CA的病灶,且具有影像的特征性的"铁环征、桑椹状"或完全低信号影,与其他常规MRI序列相比,病灶检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WAN显示CA较其他常规MRI序列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CA的最佳序列,应作为CA的常规检查序列。目鸡  相似文献   

9.
10.
1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分析脑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影像,进一步提高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CA患者的CT、MRI影像,其中脑内型37例,脑外型6例.CT平扫/增强为30/18例,MRI平扫/增强43/20例.结果脑内型CA:CT平扫为混杂颗粒状稍高密度(22/25),3例呈高密度出血灶;MRI平扫可表现为Zabramskin Ⅰ型(11.9%)、Ⅱ型(83.4%)、Ⅲ型(4.7%),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外型CA:6例全部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2/5)或稍高密度(3/5);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可为特有的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结论颅内CA无论脑内型还是脑外型多数都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少数脑内型CA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15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或类似哑铃形肿块,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HS)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2月收治35例颅内CHS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28例CHS患者位于脑内,以头痛、癫痫及肿瘤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均全切除肿瘤;7例患者位于脑外海绵窦区,全切除肿瘤2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活检3例。结论 术前以CT和MRI为脑内和脑外CHS的主要诊断方法。二者在临床表现、手术难度和术后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为颅内CHS首选治疗方法,放射外科或常规放疗适用于术前辅助治疗或术后肿瘤残留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总结其诊断要点如下:1)好发于中年人,男性为多。2)呈类园形、边缘清楚的肿块。3)多为中等强化,一般伴有钙化。4)伴有出血的肿块,其周边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反之则无。以此诊断要点多可与颅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5.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海绵状血管瘤为脑部血管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的非增生性血管畸形,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而较脑静脉畸形和脑毛细血管畸形多见,由于MR检查的增多,脑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诊断。本文通过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DWI)和常规MR影像表现的分析,初步探讨MR弥散成像对该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旋回波(SE)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显示能力。方法对28例CA患者采用SE和DWI序列进行MRI检查,观察两者对CA病灶的检测能力。结果 SE序列对每一例CA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的显示均不如DWI序列敏感,即DWI序列显示含铁血黄素沉着的面积较大,SE序列有6个CA病灶铁环征显示不完整,DWI序列对其中5个病灶铁环征显示完整。结论 DWI序列显示CA的敏感度高于常规SE序列,CA患者MRI检查时,常规SE序列与DWI序列相结合,能更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成像序列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在SE序列上无阳性或表现不典型,加作磁敏感成像序列扫描后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灶特征.结果:10例中SE序列呈等、低、高或混杂信号,未明显显示"铁环征",在磁敏感成像序列上4例完全低信号,6例在低信号中伴有点状、条状、桑葚状高信号,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均证实诊断.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磁共振中的特征为SE序列呈等、低、高或混杂信号,未明显显示"铁环征",在磁敏感成像序列上在低信号中伴有点状、条状、桑葚状高信号,并周围有较宽的低信号环,出现明显的"铁环征".  相似文献   

1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国内外对其CT诊断的研究亦有不少报道,本文分析总结了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提出我们的体会。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文搜集经CT检查并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70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3例,另2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入治疗。男23例,女47例;年龄22~73岁,平均41.2岁。 2.扫描方法和程序:采用西门子Somaton AR Star螺旋CT机,层厚10mm,进床速度10mm/s,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主要MRI表现:①好发于下肢,较大病灶多为与肢体长轴一致的梭形,边缘不清,较小病灶呈类圆形,边缘较清;②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部或边缘可见线条状或花边状高信号灶,类似于皮下脂肪信号,T2WI上为明显高信号,为本病特征性MRI表现;③病灶内静脉石及血管流空影为又一特征性MRI表现;④GD-DTPA增强,病灶明显强化,其内低信号间隔无强化;⑤可见骨外形变化,骨质增生及骨质吸收等骨质改变。结论肌肉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明确诊断及确定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5例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整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资料,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均为单发,3例位于颅中窝,2例位于鞍旁。MRI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哑铃状肿块,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可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