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颅内动脉疾病是导致脑卒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因众多,早期明确病因对于疾病的治疗极其重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主要用于分析颅内动脉病变,观察动脉斑块及管壁结构,弥补了传统的血管成像技术只显示管腔狭窄程度的不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烟雾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动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在上述颅内动脉疾病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是一种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抑制血流信号后能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脂质核心、壁内血肿及管腔狭窄情况。HR-VWI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影像学信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就HR-VWI成像原理及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在颅内动脉夹层及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在症状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在脑小动脉病变及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准确诊断及鉴别疾病对于患者临床的早期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利用其独特的成像模式,对缺血性卒中的颅内责任血管壁及斑块特征的观察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对HRMR-VWI技术及其在鉴别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脑血管疾病、评估斑块易损特征并指导ICAS的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红茹  高阳  吴琼 《磁共振成像》2021,12(9):95-97,102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检出及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必要.作者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灌注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刘聪  宋焱 《磁共振成像》2022,13(3):118-12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颅内动脉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还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评价颅内动脉斑块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本文就VWI在评估ICAS斑块易损性、探讨颅内易损斑块危险因素及随访药物、介入疗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某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2例,分别采用HR-MRI和DSA对其进行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比较两种方式对不同程度颅内狭窄的诊断结果、不同形态斑块的诊断结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HR-MRI和DSA都可以有效诊断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狭窄,两者在重度狭窄和闭塞上诊断结果保持一致,HR-MRI在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的诊断上稍低于DSA,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上准确率优于DSA(P0.05)。结论 HR-MRI和DSA对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诊断结果都相对可靠,但是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以及患者满意度上具有明显优势,结果可为患者情况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VW-MRI)评估脑血管狭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金标准对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入院25例近期发生缺血性脑病患者,行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证实存在脑血管狭窄,在1周内行DSA检查及HR-VW-MRI,分别测量、计算狭窄段脑动脉DSA与HR-VW-MRI狭窄率,对责任区血管进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重建、T1WI增强,根据线性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HR-VW-MRI测量脑血管狭窄率与DSA狭窄率的相关性,并探寻脑动脉狭窄原因。结果25例患者共有20例完成HR-VW-MRI和DSA数据测量。HRVW-MRI狭窄率为62.66±13.79,DSA狭窄率为63.78±13.1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检查方式呈正相关(P < 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方式检查相关性良好(R2=0.880,P < 0.05),HR-VW-MRI发现脑动脉狭窄段责任斑块。结论HR-VW-MRI检查在测量脑血管狭窄方面与DS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具有无创性,良好的组织结构分辨率,能通过三维角度更好的显示脑血管壁结构及管腔大小,分析病因,做出诊断,在替代DSA检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技术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斑块特征与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HR-MRI检查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斑块情况,通过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 MRA)检查,按管腔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根据斑块是否导致缺血性卒中及发生缺血性卒中距HR-MRI检查时间,将斑块分为急性/亚急性期责任斑块组、慢性期责任斑块组、非责任斑块组,比较3组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史、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斑块特征(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程度)。结果 44例患者中急性/亚急性期责任斑块数目为29个,慢性期责任斑块数目为20个,非责任斑块数目为17个。急性/亚急性期责任斑块组、慢性期责任斑块组、非责任斑块组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斑块强化程度和管腔狭窄程度与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具有相关性;明显强化的、导致管腔严重狭窄的斑块稳定性更差,更容易发生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特征与缺血性卒中风险。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1月在靖江市人民医院接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3.0T HR MRI检查,测量患者斑块的厚度,计数斑块的位置,然后计算斑块面积、血管重构率和患者体内残腔率比值。结果: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呈环状,沉积于前、下腔壁,斑块厚度以0.5~1.5 mm为主(72.5%);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正性重塑在腔中占主导地位。结论:3.0T HR MRI有利于评估大脑中动脉段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布及管壁重构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治疗的符合内囊预警综合征(CWS)诊断标准中的患者66例作为对象,根据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是脑梗死组,观察组是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结果:两组内囊预警综合征(CWS)的患者的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抽烟(54.54%)、酗酒(21.21%)、高血压病(60.6%)、糖尿病(30.3%)、高脂血症(48.48%)的比例均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27.27%)、斑块负荷(30.3%)、斑块强化率(15.15%)、血管狭窄率(36.36%)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WS的发病机制有可能是由于大动脉硬化斑块所导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探究内囊预警综合征(CWS)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的观察手段,有利于明确患者病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等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患之一。血管粥样硬化是一系列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Wnt信号通路广泛参与脑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本文对Wnt信号通路在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以探讨Wnt信号通路在脑血管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高分辨MRI成像分析有症状和无症状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分布、成分及相关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行高分辨MRI检查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后循环卒中分为症状性组(n=45)和无症状组(n=61),收集所有纳入对象影像学资料,分析两组斑块分布、成分、重构等相关特征。结果症状性组斑块主要分布在背侧壁,无症状组斑块主要分布在腹侧壁,两组斑块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症状性组合并斑块内出血、纤维帽断裂概率高于无症状组(P < 0.05);症状性组患者最狭窄层的血管面积、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狭窄率、血管重构指数(RI)均高于无症状组(P < 0.05),两组斑块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斑块强化等级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症状性组斑块2级强化率高于无症状组(P < 0.05)。结论有症状和无症状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分布、成分、重构等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而高分辨MRI成像能为识别斑块特征和及早干预提供可靠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评价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局部血管及斑块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因MCA供血区缺血事件住院的患者,并依据性别分组,各组内分为症状侧及非症状侧,比较组间及组内HR-MRI图像上获取的局部血管及斑块特征。结果:收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共71例,其中男性46例(64.7%)。两性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9),且性别与侧别间具有明显交互作用(P=0.026);两性狭窄率无明显差异(P=0.056),但该指标的性别与侧别间交互作用明显(P=0.011);男性斑块负荷更大(P=0.006),且性别与健患侧间的交互作用明显(P=0.011);男性斑块强化现象较女性更为常见(P=0.026);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影响最狭窄管腔面积及斑块负荷的主要因素是高血压及糖尿病,性别主要影响斑块强化(OR 6.75,95%CI1.60-28.49, P=0.009)。结论: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的局部血管及斑块特征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斑块体积更大并造成局部血管管腔面积更小,且更易出现易损性斑块。性别因素对局部血管狭窄程度影响不明显,更可能通过影响局部斑块稳定性参与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 对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结果 分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比分析两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患病率65.8%高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3.3%.(2)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17.51(21.13~12.68)μmol/L]和年龄(73.57±11.83 岁)均高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13.29(17.43~10.18)μmol/L、68.76±7.23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病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Hcy浓度增高和年龄增长更易导致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一日法PET脑血流-脑代谢联合显像评价不同程度脑血管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及代谢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科门诊8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重度脑血管狭窄组(A组,n=41),轻中度脑血管狭窄组(B组,n=48)]的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葡萄糖代谢显像资料。采用一日法,先后进行13N-氨水(13N-NH3)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脑PET显像,获得脑血流灌注和脑葡萄糖代谢影像,以及脑血流值、脑代谢值、脑血流减低率、脑代谢减低率和脑代谢/脑血流比值。结果A组患者的13N-NH3和18F-FDG显像阳性率分别为74.2%(98/132)和92.4%(122/132);B组分别为60.6%(43/71)和85.9%(61/71),其中5例显像正常。A组以单侧多灶和双侧多灶多见,且呈不对称性分布;B组以单侧单灶和单侧多灶多见。A组匹配型病灶68个,B组30个;A组不匹配型病灶64个,B组41个。A组匹配型病灶中,轻度、中度、重度受损病灶数目分别为29个、15个、24个;B组匹配型病灶中,其中轻度、中度受损病灶数目分别为26个、4个,无重度受损病灶。A、B组匹配型病灶之间的脑血流值(0.754±0.182,0.849±0.052)、脑代谢值(0.823±0.191,1.028±0.102)、脑血流减低率(0.252±0.194,0.154±0.115)和脑代谢减低率(0.294±0.183,0.188±0.12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VD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不能代表脑功能受损程度。一日法PET脑血流-脑代谢联合显像是评价ICVD脑功能受损程度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技术在评估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后大脑分水岭灌注状态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3月于脑病科初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经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评估双侧颈动脉狭窄度。同时行3D ASL成像检查,使用Functool软件将原始数据自动生成脑血流量(CBF)伪彩图,分别于皮质分水岭前角及后角、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选取兴趣区(ROI=200±20 mm2),测量并分析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大脑分水岭区CBF值差异。结果共采集颈动脉120根,其中颈动脉无狭窄30根,轻度狭窄49根,中度狭窄26根,重度狭窄15根,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皮质分水岭前、后角CBF值与颈动脉无狭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内分水岭区CBF值低于无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患者皮质分水岭及内分水岭CBF值均明显低于无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3D ASL成像技术可敏感评估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大脑分水岭区脑灌注状态,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A widely adopted ultrasound surrogate marker for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risk is mean intima-medial thickness (mean-IMT). There are, however,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is methodology. We compared the sever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patients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 and without previous statin treatment) and in their adult FH-free first-degree relatives using not only mean-IMT, but also maximum-IMT, plaque number, plaque score and percent area stenosis. Mean-IMT has not differed in both groups (0.64 ± 0.18 mm vs. 0.58 ± 0.13 mm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349). Maximum-IMT (0.99 ± 0.35 vs. 0.76 ± 0.19, p = 0.0057), plaque number (3 ± 3 vs. 1 ± 2, p = 0.0009), plaque score (5.14 ± 4.97 mm vs. 1.58 ± 3.09 mm, p = 0.0009) and percent area stenosis (38% ± 22% vs. 12% ± 20%, p = 0.0004)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FH patients than for their relatives.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plaque number, plaque score and percent area stenosis markers were more sensitive than mean-IMT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estimation in patients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I)与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探讨3D-PDI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9例经CDFI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自由臂模式3D-PDI,测量血管内斑块及动脉狭窄的情况,并于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与CDFI比较.结果 3D-PDI可直观显示狭窄区的立体形状,包括斑块数量、狭窄部位、血管腔大小及血流空间走行等征象.3D-PDI与CDFI测量颈动脉内径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0±0.9)%对(51.7±0.8)%,P>0.0s];3D-PDI测量的颈动脉面积狭窄率与CDFI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0±0.2)%对(52.0±0.5)%,P<0.01].狭窄分级中,CDFI、3D-PDI诊断颈动脉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PDI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8,P>0.05))3D-PDI与CDFI对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数量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D-PDI检测颈动脉狭窄、斑块的准确性优于CDFI,能为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2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分析并记录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类型、狭窄程度及颅内动脉瘤。结果:(1)梗塞侧颈动脉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塞侧颈动脉的易损斑块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动脉瘤发生率高于无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1)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2)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危险性。(3)64排CT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