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595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结肠癌检出情况.[方法]收集接受肠镜检查并确诊为大肠息肉1595例(1805枚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结肠癌检出情况.[结果]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肠息肉患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41~50岁患者比例明显升高,以>60岁患者最高,与≤4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1805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55.01%(993/1805)高于非腺瘤性44.99%(812/1805)(P<0.05);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回盲部以非腺瘤性息肉为主,两者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共检出结肠癌304例(312枚息肉),检出率为19.06%.大肠息肉癌变患者与无癌变患者其年龄、息肉大小、病理类型、息肉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以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和回盲部的非腺瘤性息肉较为常见;高龄、息肉体积大、升结肠和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可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巨大肠息肉83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方法及内镜治疗效果,以提高巨大肠息肉内镜治疗成功率。方法:对83例直径>3.0cm的巨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巨大肠息肉的发好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占81.93%(68/83),形态表现为山田Ⅳ型49.39%(41/83),山田Ⅱ型40.96%(34/83);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85.54%(71/83)最多,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19.72%(14/71);83例巨大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其中单纯高频电凝电切组25例,单纯尼龙圈套扎组12例,联合治疗组46例,术中渗血3例,均为蒂粗>1.0cm的息肉,未有穿孔发生。结论:巨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主要表现为山田Ⅳ型,85.54%巨大息肉属于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大小、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内镜治疗巨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可行、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肠、直肠息肉1 204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结肠息肉的分布、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对本院肠镜室1998年1月~2002年12月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直肠息肉1204例进行分析。结果:结肠、直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尤其是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多。息肉好发年龄为41~70岁。息肉的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占55.32%);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6.61%),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更易恶变;恶变部位以直肠息肉最多(11.19%)。结论:结肠、直肠息肉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率高且易恶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巨大息肉的分布、形态、表面特性及病理分型特点 ,探讨提高巨大息肉镜下治疗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从镜下电切的 41 2例息肉中选择直径≥ 3 .0cm的巨大息肉 67例 ,分析它们的镜下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巨大息肉在直肠 ,乙状结肠的分布率高达 86 .51 % (58/67) ;91 .0 4 % (61 /67)有表面性状改变 ,其中肿瘤性息肉表面性状改变率为 94.91 % (56/59) ,非肿瘤性息肉为 62 .5 % (5/8) ,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形态上 56 .72 % (38/67)表现为山田Ⅳ型 ,46、81 % (2 2 /67)为山田Ⅱ型 ,肿瘤性息肉占 88.1 % (59/67) ,恶变率 1 7.91 % ,其中Ⅱ型息肉恶变率 31 .82 % (7/2 2 ) ,绒毛状息肉恶变率 2 9.63 % (8/2 7) ;67例巨大息肉镜下电凝电切治疗 ,术后出血 2例 ,均为蒂粗≥ 1 .0cm息肉 ,因癌浸润蒂部追加手术 4例 ,未有穿孔发生。结论 :巨大息肉更集中分布于直肠 ,乙状结肠 ,主要表现为山田Ⅳ型 ,其次为Ⅱ型 ,90 %巨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 ;有蒂息肉蒂粗≥ 1 .0cm时应先结扎蒂部后切除 ,3cm的Ⅱ ,Ⅲ型息肉可以 1次安全切除 ,>3 .0cm的Ⅱ ,Ⅲ型息肉应分次 ,分块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三叶肽因子(TFF1、TFF3)在结肠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结肠息肉患者120例作为结肠息肉组(包括增生性息肉组40例及腺瘤性息肉组80例),另选择结肠癌患者30例(结肠癌组)及正常结肠黏膜者2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各组织中TFF1和TFF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TFF1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组织、腺瘤性息肉、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0、53.8%、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614,P0.05)。TFF3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组织、腺瘤性息肉、结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0%、77.5%、55.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88,P0.05)。4组总体TFF1mRNA、TFF3mRNA、TFF1蛋白、TFF3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异型增生性息肉相比,中重度异型增生性息肉中TFF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2.760,P=0.009),而TFF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2.556,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管状腺瘤相比,绒毛状腺瘤性息肉中TFF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t=2.549,P=0.013),而TFF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2.108,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FF1和TFF3的表达情况与结肠恶性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结肠良性疾病鉴别和结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病理和内镜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结果.结果:40岁以上占87.6%.临床症状中以便血多见(65.4%),乙状结肠是大肠息肉的最常见部位(31.4%),直肠(25.1%).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54.3%).结论:乙状结肠和直肠是大肠息肉的好发部位,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2010-05为1例结肠腺瘤患者实施了达芬奇联合结肠镜乙状结肠腺瘤切除术,现对其手术过程护理配合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男,65岁。腹泻伴里急后重1个月。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可见2枚相邻宽基息肉,直径约1.0 cm及1.5 cm。病理诊断: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伴腺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临床诊断: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静吸复合麻醉,取仰卧大字位,建立气腹后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大息肉高频电圈套切除 ,容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近 2年来我们采用预防性局部粘膜下注射药物后 ,做圈套切除大息肉 ,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对有下消化道症状者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发现大息肉 (直径大于 2cm ) 11例。其中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31~ 76岁 ,位于直肠 4例 ,乙状结肠 6例 ,结肠脾曲 1例 ,多发性息肉 3例。息肉性质 :管状腺瘤 5例 ,绒毛管状腺瘤 2例 ,绒毛状腺瘤 3例 ,炎性增生性息肉 1例。腺瘤顶部癌变 1例 ,腺瘤伴重度非典型增生 1例 ,腺瘤伴中度非典型增生 2例。息肉形态 :宽…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高频电切大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患,各年龄组均有发病。自1981年以来我院采用高频电切治疗此类病人378例。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医护配合,熟练的业务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自1981~1998年,经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378例,男252例,女126例,男女之比2∶1,年龄最小4岁,最大80岁。其中单发息肉252例,多发息肉118例,家族性息肉8例。息肉好发部位:直肠息肉227例(占60%),乙状结肠118例(31%),降结肠18例(4%),结肠脾曲6例(2%),横结肠3例(1%),结肠肝曲3例(1%),回盲部3例(1%)。2 治疗效果及观察21 本组37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仿真结肠成像(ultrasound colonography,USC)显示正常结直肠腔的可行性和成像质量。方法:8例健康志愿者行严格肠道准备后,经二维超声评估各肠段(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对肠腔清洁度良好、无肠气及肠腔充盈良好的肠段施行USC检查,统计USC在各肠段的可施行率及成像质量。结果:USC可施行率:盲肠-升结肠4例(50.00%),横结肠3例(37.50%),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均8例(100%)。USC成像质量(1级:差;2级:欠佳;3级:良好)结果显示,盲肠-降结肠1级1例(25.00%)、2级2例(50.00%)、3级1例(25.00%);3例横结肠(100%)达2级;降结肠1级0例、2级6例(75.00%)、3级2例(25.00%);8例(100%)乙状结肠及8例(100%)直肠达3级。结论:USC在乙状结肠、直肠的可施行率高,成像质量良好;在降结肠的可施行率高,但成像质量欠佳;在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的可施行率低,成像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1.
简易双管道手术内镜微波治疗消化道有蒂大息肉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枝  陈丽梅  符时芳 《临床荟萃》1999,14(22):1021-1021
内镜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是目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对那些广基或亚蒂息肉的治疗效果甚好,对有蒂息肉的治疗多采用高频电切。我们用自制简易双管道手术内镜微波治疗消化道有蒂大息肉1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4~62岁,平均32.27岁;息肉13颗,其中多发息肉1例(3颗),息肉直径约2~3.5cm;息肉分布:胃体2例,胃窦1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3例,横结肠多发1例;病理类型:错构瘤2颗,管状腺瘤6颗,炎性息肉5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65例直径2.0 cm的LST病变纳入研究,治疗前采用染色放大内镜或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病灶黏膜,完成内镜评估和病理诊断证实符合内镜下治疗指证。研究分析LST病灶直径、病灶部位、内镜分型和病理结果,统计观察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随访观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65例结肠LST肿瘤直径2.0~5.0 cm,平均直径(2.4±1.7)cm,病灶部位直肠28例(43.1%),乙状结肠11例(16.9%),降结肠6例(9.2%),结肠脾曲2例(3.1%),横结肠9例(13.8%),结肠肝曲4例(6.2%),升结肠2例(3.1%),盲肠3例(4.6%)。LST内镜分型中形态呈颗粒均一型23例(35.4%),结节混合型27例(41.5%),扁平隆起型13例(20.0%),假凹陷型2例(3.1%);LST病理结果 :管状腺瘤12例(18.5%),管状绒毛状腺瘤19例(29.2%),绒毛状腺瘤26例(40.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10.7%),黏膜内癌1例(1.5%)。65例LST病灶均应用Pre-cut-EMR成功切除,手术时间20~45 min,平均时间(18.0±11.7)min,整块切除率100.0%,完全切除率100.0%,术中即刻出血5例(7.7%),术后7天内迟发出血1例(1.5%),无1例发生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复查肠镜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应用Pre-cut-EMR能完全切除直径2.0 cm的LST病变,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1992年7月~2000年9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瘤癌变17例 ,现就其诊断治疗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7例 ,男性10例 ,女性7例 ,年龄28~78岁 ,平均47.6岁。腺瘤最小约0.8~1.0cm3例 ,1.1~2.0cm11例 ,超过2.0cm3例。部位 :右半结肠1例 ,横结肠1例 ,左半结肠 (以乙状结肠为主 )6例 ,直肠9例。临床表现 :便血14例 ,大便习惯改变6例 ,本组均经直肠指诊 ,肠镜、病检明确诊断。二、病例类型绒毛状腺瘤8例 ,管状腺瘤5例 ,绒毛管状腺瘤4例。17例中12例为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电切术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探讨息肉电切术后合适的随访间期.[方法]回顾性分析32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电切术后随访病例.分析首次结肠镜检查所发现腺瘤临床特征与腺瘤复发及癌变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腺瘤复发与腺瘤个数、直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病理分型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无关;息肉直径≥1 cm、个数≥3个、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管状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属于高危病例,个数<3个、直径<1 cm、没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管状腺瘤属于低危病例;低危病例不同随访间期腺瘤复发率或癌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高危病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腺瘤个数、直径、不典型增生程度、病理分型与电切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分层是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有效方法;适当延长低危患者的随访间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济南市槐荫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1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术后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标本的脉管侵犯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脉管侵犯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脉管侵犯对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随访截至2018年12月)的影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319例患者,脉管侵犯率为28.84%(92/319),低分化者脉管侵犯率为37.08%(33/89),高于高-中分化者25.65%(59/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43);T3和T4分期患者脉管侵犯率分别为31.33%(26/83)和34.09%(60/176),高于T1和T2期患者的11.11%(1/9)和9.80%(5/51)(χ2=12.99,P=0.005);肿瘤位于升结肠52例,横结肠27例,降结肠19例,乙状结肠53例,直肠168例,其脉管侵犯率分别是28.85%(15/52)、7.41%(2/27)、10.53%(2/19)、20.75%(11/53)、36.90%(62/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6,P=0.003)。有淋巴结转移者脉管侵犯率为41.53%(49/11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1.39%(43/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8,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为T3、T4期(RR=6.563,95%CI=0.302~0.992,P=0.047)和淋巴结转移(RR=5.618,95%CI=1.142~2.293,P=0.007)是结直肠癌患者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319例患者中有297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3.10%(297/319),中位随访时间38(8~71)个月。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5.56%(165/297),其中脉管侵犯患者5年生存率为45.12%(37/82),低于无脉管侵犯的59.53%(128/215)(χ2=4.99,P=0.025)。 结论T分期为T3、T4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有较高的脉管侵犯风险,脉管侵犯可能提示结直肠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云南省市售禽畜肉中弯曲菌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2022年云南省16个地(州、市)市售禽畜肉进行随机采样和弯曲菌检测,根据肉类别、样品采集年份、地区、采样环节和季度,对样品中弯曲菌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弯曲菌总检出率为9.21%(178/1 932),空肠和结肠弯曲菌检出率分别为5.75%(111/1 932)和3.47%(67/1 932)。禽肉中弯曲菌的检出率(11.42%,160/1401)高于畜肉(3.39%,18/5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1,P<0.001)。弯曲菌在鲜肉、冷却肉和冻肉中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75,P<0.001),冷却肉中检出率最高,为16.67%(39/234),冻肉中检出率最低,为1.89%(5/264)。不同年份采集的样本弯曲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97,P<0.001;空肠弯曲菌χ2=33.466,P<0.001;结肠弯曲菌χ...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257枚,其中男性87例,女性65例,检出率12.8%;年龄50~69岁占59.2%;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63.8%、23.7%、8.6%和3.9%;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3%、升结肠9.7%、横结肠6.6%、降结肠4.6%、乙状结肠33.9%、直肠40.9%。152例患者中有5例有发生癌变,癌变率3.3%。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 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较小的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患者接受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80例较小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息肉切除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90例患者接受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对照组390例患者接受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结肠息肉切除手术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69%,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81,P=0.001)。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7,P=0.011)。两组的息肉完整切除率值、息肉标本回收率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较小结直肠扁平无蒂息肉患者取电子结肠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相比于电凝电切手术时间更短,住院时间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便秘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的结肠通过时间。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73例男性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根据便秘程度分为轻度便秘组(n=25)和重度便秘组(n=48),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追踪法测试全结肠、升结肠(包括结肠右曲)、横结肠、降结肠(包括结肠左曲)及直肠乙状结肠的通过时间。结果重度便秘组全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通过时间大于轻度便秘组(P 0.05);两组均为直肠乙状结肠通过时间最长(P 0.05)。结论男性脊髓损伤便秘患者不同节段结肠通过时间有差异,应针对目标结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
大肠息肉92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与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息肉部位、大小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92例结肠息肉患者均经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标本送病理检验。结果92例共切息肉154枚,随年龄增加,非血便症状减少(P=0.002)。结肠息肉的发生部位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关系(P=0.013)。息肉从头端至尾端有渐增大的现象,随着息肉的增大,血便的发生增加(P=0.003),腺瘤性息肉所占的比例增大(P=0.041)。从直肠到盲肠,多发息肉渐增,各部位间的发生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0)。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盲肠部位的多合并有其它部位的息肉(P值分别为0.001、0.000和0.000)。结论随年龄增加,非血便症状减少,且与息肉的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从直肠到盲肠,多发息肉渐增,远端息肉多较大。随息肉增大,血便发生增加,腺瘤性息肉所占比例增大。做肠镜检查者,应尽量做全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