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通道食管阻抗监测于非糜烂性反流病与功能性烧心上的临床鉴别价值。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8例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内镜检查均为阴性),设为研究组;再择取同期收治的98例健康受检者,设为对照组。为两组患者全部实行多通道食管阻抗监测,探究食管酸的暴露时间以及各反流事件的发生概率。结果按照监测结果分组:A组:阳性,39例(39.80%);B组:阴性/阳性,37例(37.76%);C组:阴性/阴性组,22例(22.45%)。A组在总返流次数、液体反流次数、酸反流次数、上明显高于B组、C组与对照组;B组在上述指标上高于C组和对照组。C组与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多通道食管阻抗监测鉴别出与,其临床诊断价值鲜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联合pH监测技术(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monitoring combined with pH-metry,MII-pH)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烧心、反流、反酸的患者58例,根据内镜特征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者(NERD组)23例、糜烂性食管炎(EE组)3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0例作为对照。对3组行24hMII-pH监测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并观察埃索镁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效果。结果 NERD组、EE组总反流、酸反流、弱酸反流次数和酸反流所占百分比,液体反流、混全反流、近端反流次数及近端反流次数所占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1)。EE组较NERD组的酸反流次数和酸反流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加,NERD组较EE组的弱酸反流所占百分比明显增高,正常对照组的气体反流次数较NERD组、EE组明显增多(均P<0.01)。所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治疗后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24hMII-pH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发现更多反流事件。  相似文献   

3.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易漏诊及误诊,如反流相关症状控制不佳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对NERD的诊断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内镜技术为食管黏膜细微改变的观察提供了直接证据,24h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MII-pH)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的应用为NERD的临床诊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本文概述了NERD的最新诊断进展,旨在为提高NERD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尽早减轻NERD患者的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不同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和24h食管阻抗pH监测(multichannelintratuminalimpedante-pH,24hMII-pH),通过比较其食管动力学特征及反流特点,探讨GERD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GERD患者60例,根据主要症状分为典型症状组(tGERD组)、非典型症状组(aGERD组)和食管外症状组(eGERD组),收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RM、24hMII-pH相关指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方法、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GERD组、aGERD组和eGERD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7.04,P=0.03)。三组患者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upper esophageal s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并总结24 h食管pH/阻抗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体会.方法 利用24 h食管pH/阻抗监测技术,对68例患者进行监测及护理.结果 66例一次置管成功,2例二次置管成功.置管后无鼻咽、胃部损伤以及误吸等并发症.置管前后每例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本组患者确诊为GERD者59例(86.76%),其中酸反流为主者34例(50%),弱酸反流为主者23例(33.82%),非酸反流为主者2例(2.94%).结论 24 h食管pH值/阻抗监测是安全、有效、无创、客观的检查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的诊断GERD.正确的插管方法及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提高检查成功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联合24h pH-阻抗监测对评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食管反流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轻度(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镜下腔内折叠缝合术(ELGP)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无服药情况下每周出现3次以上烧心或反酸、反食症状,并且24h食管pH监测证实胃酸异常者10例进行ELGP。缝合器为美国BARD公司二代缝合器。术前检查,常规胃镜检查后,在齿状线下方1~3cm缝合,记录手术前后烧心、反流症状改善情况、24h食管pH监测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0例患者中烧心及反流症状改善总效率80%。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镜下腔内折叠能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且手术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GERD患者72例,其中糜烂性食管炎(EE)39例(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33例(N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均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对比三组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收缩积分(DCI)及pH<4次数、最长反流时间.结果E组、N组CFV、DCI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CFV、DCI较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N组上下电极pH<4次数较对照组高,最长反流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上下电极pH<4次数较N组高,最长反流时间较N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结果提示酸反流、食管动力障碍为GERD重要发病机制,且EE患者酸反流、食管动力障碍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Hp)感染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患者食管远端酸暴露及食管动力变化特点,探讨Hp感染与GERD的关系。方法GERD患者80例,分为Hp阳性组30例,Hp阴性组50例,同期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食管动力学检测和食管24hpH监测。结果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24hpH监测各项指标及食管动力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2组DeMeest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ERD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正常人群低,且存在过量酸反流;Hp感染与GERD发生可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24小时食管PH监测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24h食管pH检测对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携带式24h食管pH分析仪对37例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作为疾病组在常态下进行24h食管pH监测,并以2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20名正常成人中平均97.7%的时间食管pH>4,观察6项食管pH测定指标,得出95%的正常值范围:pH<4的总时间百分率为4.97%;pH<4的立位时间百分率为3.82%;pH<4的卧位总时间百分率2.34%,反流持续≥5min的次数<2.57;最长反流持续时间<18.62min,pH<4的反流次数为25.69次。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24h食管pH监测的阳性检出率为94.59%,明显高于食管钡餐X线检查(27.02%)、内镜检查(40.54%)及食管粘膜活检(51.35%)等方法。 结论:24h食管pH监测的指标对鉴别生理性与病理性GER,深入了解GER与食管炎的关系,特别对GERD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食管钡餐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收集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f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临床信息、胃镜表现以及24 h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比较难治性GERD和非难治性GERD的反流特点,探讨难治性GERD的预测因素,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08年10月-2012年12月因反酸、烧心、非心源性胸痛、咽痛等症状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疑诊为GERD的74例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胃镜结果等.监测患者的食管下段pH和食管阻抗变化.难治性GERD诊断:符合GERD诊断标准,同时经过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4周(每天至少1次)无效或者deMeester评分下降少于50%;非难治性GERD诊断:符合GERD诊断标准,同时经过PPI治疗4周(每天至少1次)症状改善明显;非GERD诊断:内镜检查未见食管黏膜损害,且24 h食管pH-阻抗监测反流次数和deMeester评分不足以诊断GERD.计数资料正态分布者用r±s表示,菲正态分布者用中位数和百分位数(25th,75th)表示.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按是否为GERD、是否为难治性GERD分组,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反流特征性因素.结果:(1)难治性GERD患者与非难治性GERD患者的酸反流次数、总反流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难治性GERD患者的deMeester评分较非难活性GERD患者高,长酸反流次数较非难治GERD患者多(P=0.032,P=0.008);(2)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难治性GERD与长酸反流次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1和0.045).长酸反流次数增加1次,发生难治性GERD的危险增加36%;NERD患者发生难治性GERD的危险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4.54倍;(3)不同类型GERD的反流特征:NERD患者的近端反流次数大于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患者,而近端反流百分比显著大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和Barrett食管患者(P=0.006).结论:(1)长酸反流次数多和NERD是难治性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2)NERD患者比糜烂食管炎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难治性GERD.NERD患者的近端反流百分比的升高可能与其对PPI的反应差有关.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电子胃镜和病理确诊的GERD患者72例及68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别在胃窦取组织行快速尿素酶法及Giemsa染色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72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28%,其中Ⅰ级33%,Ⅱ级24%,Ⅲ级25%,对照组68例Hp感染率为52%,结果表明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但GERD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寒热错杂型GER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西药治疗)与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GERD-HRQL评分均降低,LESP、UESP、LESL均增大,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寒热错杂型GERD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食管动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两种食管胃吻合口阻抗胃食管反流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术后,用器械吻合与手工缝合食管胃吻合口的阻抗胃食管反流情况。方法:对115例贲门癌、食管癌切除术后两组患者行电子胃镜、食管压力测定、24h食管pH监测、放射性核素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各种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1)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的患者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2)食管胃两种吻合方法对预防反流无明显效果。24h食管pH监测应是检测胃食管反流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42例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护理,总结了该项新技术应用的护理经验.术前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24h pH监测的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正确的体位、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高频腔内超声与食管测压同步检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异常情况,并尝试论证腔内超声评估食管运动功能异常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食管压力与食管壁肌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0例经内镜及24 h食管pH检测确诊为GERD的患者,5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经鼻腔导入高频超声探头(频率20 MHz,直径1.9 mm)及四通道水灌注式测压导管,在观察静息及吞咽时食管压力变化的同时,同步记录食管的运动影像,并计算出下食管括约肌上端5 cm、10 cm、1 5 cm及20 cm处食管环形肌和纵形肌的收缩指数、收缩周期及食管截面积.同时,通过测压导管同步监测湿咽时食管的最大压力值,计算其与同一位置的食管最大肌层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0例GER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食管各段环形肌、纵形肌收缩指数均明显缩小(P<0.05);收缩周期有延长的趋势;而最大截面积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各段的最大压力值与同一部位的最大肌层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r=0.552~0.736).结论 食管各部位的最大压力值与最大肌层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GERD患者存在食管运动功能的异常,食管壁的舒缩能力下降以及收缩周期延长可能影响食管的廓清力,从而与GERD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同时,高频腔内超声为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其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爱明 《现代护理》2007,13(26):2478-2479
目的 探讨食管测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护理对策.方法 使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生产的高分辨多通道灌注测压系统,测定正常人10例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的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胸腹段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动力参数.结果 患者组LES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各段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LESP低下,LES1过短,食管体部动力低下,护理上应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及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以减少反流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测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护理对策.方法 使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生产的高分辨多通道灌注测压系统,测定正常人10例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的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胸腹段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动力参数.结果 患者组LES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各段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LESP低下,LES1过短,食管体部动力低下,护理上应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及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以减少反流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24 h食管pH值监测及胃食管反流病(GERD)Q评分三种方法在GER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于2011年4月—2012年6月因烧心、反酸等症状就诊于消化科门诊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胃镜组、24 h食管pH值监测组及GERD Q评分组,每组40例,分别接受电子胃镜、24 h食管pH值监测及GERD Q问卷评分,比较分析各种方法对GERD的检出情况。结果:24 h食管pH值监测组40例患者中病理性反流者19例,生理性反流者5例,GERD阳性率显著高于胃镜组及GERD Q评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组与GERD Q评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食道pH值监测可以对食管内反流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为GERD的临床诊断及不同类型的反流治疗方案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酸碱度24小时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树坤  殷飞 《临床荟萃》2003,18(20):1161-1162
196 9年Spencer首先应用 pH电极进行食管pH值动态监测 ,Johnson和DeMeester分别对正常人和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做 2 4小时 pH动态监测 ,定量分析食管酸暴露程度的临床意义。目前 ,食管的 2 4小时 pH动态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成为胃食管反流病 (GERD)诊断的“金标准”。 2 4小时pH动态监测的可重复性 (84 %~ 93% )、敏感性和特异性(96 % )均好。 2 4小时 pH动态监测可用来评价症状与 (酸 )反流的相关性 ,对于判断内镜检查无食管炎 ,但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者 (NERD)及可疑症状 (如非心源性胸痛、慢性声嘶等 )是否由反流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