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常因机体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心脏得不到充分精血滋养,导致冠脉硬化,冠脉供血不足。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患者。本病病名古今颇不一致,据中医临床体验,及古籍所述,如《灵枢经》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沈金鳌云“真心痛,心痛淬然,痛如刀刺,咬牙切齿,舌青气冷,汗出不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胸痹心痛短气,不得卧,心痛彻背……”。《诸病源候论》:“胸痹、寒气客于脏腑,因虚而发……胸满气短,咳吐引痛,烦闷自汗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在传统医学中有心痛、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中“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厥论》中“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吼,身热,死不可治”,都道出了其发病急、预后难料的特点,作者通过多年来对冠心病患者的辨治,现将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医学文献里,没有冠心病这个病名,但是,根据记载,冠心病一类疾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有“心痛者,胸中痛,肋支满,肋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类似本病的描述。在《灵枢·厥病篇》则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元代医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指出真心痛“不假履治”,(?)即不易治疗;明代医家李梴的《医学入门》也提到真心痛“一日即死”,清代的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也指出“厥心痛……去真心痛一间耳。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气微力弱……亦主旦发夕死”,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写辺:“包络之痛,痛于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即膻中也”。同时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医学属"真心痛"、"胸痹"等范畴。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篇》即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但发夕死夕发旦死"。至汉朝,张仲景正式提出:"胸痹"名称,从理论至实践,有了明确的药方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与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虽然中医书籍中无此名词,但根据临床症候,如胸痛、胸闪、心悸、气短等症状,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间痛,两臂内痛”。《灵枢经厥病篇》又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类似心肌梗塞的记载,看来可以把胸痹、心痛的病状,作为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描述。1病因病理本病的产生与精神、年龄、体质、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说“:失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  相似文献   

6.
王赐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70-1570
1病因病机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痛、气痛、寒痛、热痛、瘀痛、食痛、虫痛等,其中虚寒型胃痛为较常见的胃痛类型之一。《杂病源流犀烛·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它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在发展中国家心肌梗死是最大的死亡原因之一。在过去30年中,心肌梗死发生后直接的病死率(发生后30 d内)降级到了10%,但1年内的病死率依然约为50%不变。古人亦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相似文献   

8.
<正>中药治疗在冠心病防治可作为一个分支,PCI术后的中药治疗可谓"增益效显"。在2017年第三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教授谈到了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干预优势及介入前后中药干预及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成果。中医处置冠心病的数千年佐证在中医古籍中,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善用针者,取其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的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本证多由肝火内郁、胃气不和而发;亦可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成.《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热”.又谓:“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指出胃经有热,便会蕴酿成酸,成为认识吐酸病因的最早理论.此外,《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亦为胃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内径》对胃痛病因病机的论述,也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胃、十二肠溃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指上腹部反复疼痛、腹胀、嗳气、呕逆不食或返酸、大便色黑等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脘痛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此即古代所说“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如(医学正转)谓:“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而不在于心”。就是很好的说明。 1 胃脘痛的病因机理 胃脘痛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肝气乘虚横逆,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初病气滞,气滞日久,既能化  相似文献   

11.
溃疡病在内科学上指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中医“胃痛”、“胃脘痛”、“心痛”范畴,其形成原因甚多,机理纷繁。因此类患者病程长,古人有“久疡必虚”之明训,作者多年崇尚此说,运用补法治疗溃疡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 概述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其基本证候特点属于“本虚标实”。本虚表现为脏腑虚损,功能低下或失调,及因之而造成的血瘀、气滞、浊阻、寒凝、热结导致了心脉瘀阻,而心脏瘀血又作为直接致病因素引起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因此在治疗时应重视病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12):63-63
产后外感风寒 产后一、二日,由于阴血骤虚,常有轻微发热,不属病变。如果持续发热不减,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者,称为“产后发热”。  相似文献   

14.
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常伴有嗳气、吞酸、呕吐等症状的病症,亦称胃脘痛。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饮食不调,情志刺激,素体阳虚和复感外寒等因素而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均可导致胃痛。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因气滞郁热血瘀所致者多属实,脾胃阳虚或伤及胃阴者则属虚证。虚实每易兼夹或相互转化,导致疾病反复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5.
辨証要約: 1.胃痛卽上腹部疼痛,古代有心痛及胃脘痛名称,其实同是指胃痛,并非二症,前人早有辨正。 2.內經有五脉心痛,漢晉間有九种心痛等名称,其实均無嚴格之症候辨別,臨床時不必在此中过分拘泥。 3.明以后論胃痛有“食痰”“血”之別,又有七情致病之說,乃較前人進步之学說。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又称胃心痛、心痛、肝胃气等,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胃脘痛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窦炎等疾病。 一般地说,胃皖痛与肝有关的常见病症是肝郁气滞,肝强睥弱,肝胃火郁,肝胃血瘀等类型。结合近几年来对胃脘痛病人的治疗分析如下:一、肝郁气滞胃脘痛4例,典型病例:女,40岁,胃痛3月,纳足食少,胃脘胀满,攻痛连胁,按之较舒,暖气频繁,每因生气而痛重,舌苔薄白,脉弦,症属肝  相似文献   

17.
“脉管炎”证属中医“脱疽”范畴。有阴证、阳证之分,该病病程较长、病势较剧,患者痛苦,预后必险,是中医科科所抬险恶疾患一之一。该病多发于四肢末端,尤以下肢末梢多,着病势不能有效控制,‘将出现局部溃烂不愈,久则骨肉坏死脱落,往往需要作截肢手术以保全健康组织。如《内经·灵一枢痛疽篇》说:-“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_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折之,不则死买”。这里所指的“脱痴”就是“脱疽”。说明了该病预后的严重性。本人治疗1例阳证“脱篮”考虑为脉管炎1期(功能障碍期)。治疗上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  相似文献   

18.
少腹逐瘀汤属和血化瘀、温经散寒之方,临床常用于瘀血痛症。笔者受“异病同治”理论启迪,将少腹逐瘀汤用于金瘀不鸣而失音者,疗效满意,现简述如下,以求共研。祖国医学称失音为“喑”或“喉喑”。历代医家将失音症归纳为外感和内伤所致。外感属实,谓金实不鸣。内伤属虚,谓金破不鸣。但实践中尚有部分顽固性失音者属金瘀不鸣之范畴,以发声器官出现器质性病变,如声带息肉或小结节为多。见于(1)脾肾阴虚之体,素嗜寒凉酸敛之物,致寒瘀痹阻於肺。(2)肺胃蕴热,化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了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加上精神、气候、饮食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心主血脉,为气血运行的动力,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出现气滞血瘀,故有胸闷,心痛等症。如《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则不能鼓舞他脏之阳,例如脾胃失其温煦而运化无能,致营血不足,脉道不能充盈,以致心失濡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如过食膏梁厚味,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常,转化为痰浊,气血运行受阻,致使气结血凝而发生胸痛。精神因素方面,七情内伤而致气机不畅,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瘀,以致心脉痹阻。如《灵枢.口问篇》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在气侯方面主要是寒邪侵袭的影响,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流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如《诸病源侯论》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故...  相似文献   

20.
谈崩漏用药     
吴淑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2):1113-1113
崩漏是妇科临床极为常见的病证。其治疗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治崩漏宜用固涩升提药物,不宜用辛温行血之品,如当归、川芎等药物,应慎用或忌用,但辨证属寒凝血瘀者则不属此限,治漏宜兼用养血行气,不可偏用固涩,亦勿乱投大剂参、芪等壅滞之品,以防气滞生瘀,同时必须根据虚、热、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