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急进高原人群不同时相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的基本规律.方法对从平原地区急进3 650 m高原前、急进高原后第3 d、第7 d第15 d及第30 d的30名健康青年血浆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含量(DD)进行检测,并与30名世居者作对照.结果健康青年急进高原3 d后其PT、APTT出现延长,t-PA活性增高,而PAI、Fg含量降低,与平原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急进高原后7~30 d,其PT、APTT随移居时间延长而逐渐缩短,t-PA活性则逐渐降低,PAI、Fg逐渐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急进高原30 d后,与平原人及世居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环境下,急进高原青年凝血系统出现紊乱,表现为早期凝血与纤溶被激活,而后出现继发性纤溶受抑,凝血及纤溶的平衡被破坏,而使血液呈现高凝和继发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2.
高原移居汉族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下移居汉族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状态。方法 检测 4 8例移居汉族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和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 ,并与内地健康人进行比较。 结果 与内地健康人比较 ,移居者组t-PA活性降低 (P <0 .0 5 ) ,PAI活性升高 (P <0 .0 5 ) ,Fbg含量升高 (P <0 .0 5 )。 结论 高原环境下移居汉族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原青年移居者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状态。方法 :检测 38例青年移居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和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 ,并与 36例健康藏族世居青年进行比较。以平原健康青年作为对照。结果 :移居者较藏族世居组及对照组t -PA活性降低 (P <0 .0 5 ) ,PAI活性增高 (P <0 .0 5 ) ,各组之间Fbg含量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高原青年移居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低强度He-Ne激光(632.8nm)血管内照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机制,设计了形成颈动脉血栓的家兔模型,观测对此模型组进行三次低强度He-Ne激光耳静脉血管内照射(每天1次,平均剂量672.3J/cm2)前后,血浆中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简称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对纤溶系统的激活与血液高凝状态的缓解有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循环血液,对血液系统的调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5.
血浆D—二聚体 (D -D)水平测定 ,以前多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是一项鉴别原发纤溶与继发纤溶及观察溶栓疗效的指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 ,纤溶异常 ,D -D量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也是体内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之一[1] 。CarrJM也认为 :在血小板计数 ,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 -D测定的试验中 ,唯有D -D才能真正反映体内凝血及纤溶状态。[2 ] 为了探讨D -D测定对肝病分型 ,治疗及估计预后等方面的意义 ,本文测定了 5 9例肝病患者的D-D水平 ,简要报道如下 :1 材料…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食饵性高血脂对新西兰兔血小板功能、纤溶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及去纤酶的调节作用,并动态观察了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高血脂能引起兔的血小板数增加,粘附力增强,血液粘滞性增加,红细胞流动变慢,呈现高凝和低纤溶状态,且主动脉形成明显粥样斑块.去纤酶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可明显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力,降低血液粘滞性,呈现低凝和高纤溶状态,其主动脉粥样斑块亦明显减轻和缩小.提示去纤酶既能降低血脂又能降低血粘稠度,促进纤溶,起到抗凝及防止血栓形成,抑制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平原地区肺心病358例,高原昏迷254例和高原间质性肺水肿371例的观察,发现平原肺心病患者发生医源性静脉炎为24.86%,高原昏迷和高原间质性肺水肿发生医源性静脉炎分别为30.7%和27.4%。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缺氧性疾病。说明不论高原还是平原,缺氧所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静脉壁通透性增加,弹性降低等是导致医源性静脉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出加强氧疗,加用血管活性药,减少药物对血管的理化刺激及无菌操作等,为预防医源性静脉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群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北京组(海拔50m,n=34)、沱沱河组(海拔4700m,n=34)志愿者,应用美国Courter公司生产的ACL90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纤溶酶抑制物(PL—IN)、D-二聚体(DD)七项凝血-纤溶指标。结果:沱沱河组PT、TT、APTT、DD均高于平原组,FBG、PLG、PL—IN均低于平原组,(P〈0.05)。提示高原缺氧血液高凝,纤溶亢进。结论:健康人群进入高海拔地区凝血-纤溶系统指标较明显的变化,高原地区缺氧,机体血管内皮损伤、红细胞增生等可能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提示在高原地区疾病诊治,尤其是重危病人的抢救中应高度重视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高凝血症是创伤性凝血病(TIC)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要特征的表型,具有血管内皮损伤、促凝物质过度释放、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高反应性、抗凝机制受损、纤溶抑制等多种特征性血凝学改变.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创伤严重程度的不同,创伤性高凝血症的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亦不相同.因此,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相似文献   

10.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是人进入高原2260m~3000m以上地区后,由于低气压低氧环境,使机体长期缺氧引起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的一种慢性高原病,发病呈缓慢过程,血液的主要变化是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比值、血液粘度增加。HAPC造成的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重要诱因。高原地区人群中血栓形成的机会较多^[1],其原因可能为高原缺氧血管内皮损害,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所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简称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下肢DVT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是易发生血栓的高危人群,机体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正常状态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纤溶系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笔者对冠心病患者、健康人群的血小板聚集(PAgT)、抗凝血酶活性(AT:A)及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研究发现,妊高征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加重患者病情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具有维护凝血和纤溶的动态平衡等作用,故我们对妊高征患者血浆Fn含量进行了动态检测,旨在探讨Fn在妊高征病程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内皮细胞广泛分布于机体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内皮细胞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生理功能[1 ] ,参与和调节血小板功能、凝血机制及纤维蛋白溶解是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 ,是止血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缺氧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和损伤是肯定的 ,有资料提示 ,机体处于缺氧状态时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系统均发生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造成止血功能异常 ,也对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有影响 ,在机体对缺氧的病理生理反应中发挥作用 ,了解缺氧状态下止血功能的变化 ,对阐明在高原缺氧环境中人体的适应机制及高山病的发病机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  相似文献   

14.
健康青年急进高原后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具有空气稀薄、氧分压低、相对温度低、紫外线照度大等特点,平原人快速进驻高原地区后,因高原缺氧体内将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以适应高原的生存环境。本文检测健康青年急进高原后不同时相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并与平原地区健康人、世居高原健康人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是骨科手术十分常见的并发症,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手术或创伤,成为威胁术后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骨折和创伤与DVT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临床病理变化,如静脉内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膜和内皮广泛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易于聚集、附壁等,从而促使血栓的形成,而且骨折与创伤本身也可引起血栓形成[1].笔者选择2008-2010年于我院行初次下肢大手术患者86例,分析血液流变学及血浆D-9二聚体对术后发生DVT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原医学杂志》2009,(3):61-61
肾病综合征(NS)患者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凝血症,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影响NS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高凝血症不仅是NS并发血栓疾病包括肾内微血管栓塞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肾小球疾病加重和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上监测NS患者的凝血功能活性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久居高原地区的居民其凝血功能往往较平原居民增强。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探讨高原和平原原发性NS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为高原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作者以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30),同期检测西藏军区总医院(高原组,n=30)和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平原组,n=30)患者凝血酶原(PT)、  相似文献   

17.
溶栓胶囊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溶栓胶囊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112例,给予溶栓胶囊0.5g,每日3次,共30天,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G)及纤溶降解产物(FDP)含量,并与33例高原健康人作对照研究;结果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浆中t-PA、PAI-1活性和FG、FD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经治疗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浆中t-PA、PAI-1活性和FG、FDP含量显著降低(P<0.01),但仍高于高原健康人(P<0.01);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存在纤溶抑制功能的亢进及凝血与纤溶系统的紊乱,溶栓胶囊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血浆D-二聚体(D-D)水平测定,以前多用于血栓性 疾病的诊断,是一项鉴别原发纤溶与继发纤溶及观察溶栓 疗效的指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存在 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异常,D-D量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 解产物,也是体内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之一[1].Carr JM也认为:在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 FDP和D-D测定的试验中,唯有D-D才能真正反映体内 凝血及纤溶状态.[2]为了探讨D-D测定对肝病分型,治疗 及估计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本文测定了59例肝病患者的D -D水平,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SFC)是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的敏感指标,其含量与DIC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分别以抗纤维蛋白单抗SZ-58和抗纤维蛋白原单抗SZ-65作固相和标记抗体,建立了SFCIRMA,其批内、批间CV分别为5.8%和9.4%,平均回收率为96%,可测范围为0.1~100mg/L.正常人血浆中SFC的含量为50.5±26.1mg/L(±2s,n=20),糖尿病、急性脑梗塞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别为415±208mg/L(n=13)、427±175mg/L(n=9),564±202mg/L(n=7),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表明此方法可较准确地反映凝血和纤溶状况,有助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作者探讨了高原低氧环境下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其方法是 :对从平原 (海拔 1 40 0m)进驻 3 70 0m和 5 3 80m高原第 7天及半年的 40名健康青年血浆抗凝血酶Ⅲ (AT -M)、纤溶酶原含量 (PLG)、D -二聚体含量 (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 (PAI)、纤溶蛋白原 (Fg)、α2 -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 (α2 -PI)进行检测 ,并与 2 0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显示 :高原低氧环境AT -Ⅲ、t-PA明显低于平原 (P <0 .0 5或P <0 .0 1 ) ,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P <0 .0 1 ) ,随居住时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