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磊  宋述强 《广东医学》2000,21(12):1057-1058
目的 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指导癫痫患者个体化用药。方法 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161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并结合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结果 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之间的占49.4%。54例患者经血药浓度监测后调整用药方案而改善了疗效。结论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不仅有利于了解病人的治疗现状,也可向临床提供有效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我们对卡马西平、苯妥英、丙戊酸等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为安全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提供了参考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门诊癫痫患者53例,其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4~65岁。有效浓度参考值:卡马西平4~10μg/ml,苯妥英10~20μg/ml,丙戊酸50~100μg/ml。1.2 方法:对申请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由医生详细填写治疗药物监测申请单中的各项内容并告知有关注意…  相似文献   

3.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指导儿童癫痫病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昆鹏  李晓晶  李晓丽 《吉林医学》2008,29(23):2201-2202
目的:评价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剂量对治疗儿童癫痫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给576例儿童癫痫病患者长期口服丙戊酸钠,剂量为15~60mg/(kg·d),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利用SPSSIO.0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丙戊酸钠的有效浓度范围为50-100μg/ml,中毒浓度〉100μg/ml,观察组中癫痫完全被控制186例,好转331例,总有效率为89.76%。不同个体服用同等剂量丙戊酸钠后,稳态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对治疗儿童癫痫病的临床疗效有显著意义。临床监测其血药浓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癫痫患者218例达治疗剂量血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相比较。结果:血药浓度<50μg/ml组总有效率与50~100μg/ml、>100μg/ml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0~100μg/ml组与>100μg/ml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在治疗癫痫患者时血药浓度监测很重要,能够有效地判断临床用药剂量与临床效果关系,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可以调节药物用量,使丙戊酸钠最小剂量发挥最大的临床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旭  邵传锋 《中外医疗》2013,(32):189-190
目的通过分析与评价服用相同剂量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癫痫患者体内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疗效,探讨丙戊酸服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该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剂量为0.5 g/次,12 h/次的癫痫患者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用SPSS v19.0软件。结果在78例监测结果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有51例(65.4%),低于有效治疗浓度范围的有12例(15.4%),高于治疗浓度范围的有15例(19.2%)。结论相同剂量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适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HPLC方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的药物浓度。采用反相柱和乙腈-水(60∶40)作为流动相,庚酸作为内标,血样经提取后,用4-溴甲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衍生化,测定波长设在λS325nm和λR398nm,内标庚酸的保留时间为4.57min,丙戊酸钠的保留时间为5.21min,线性范围为2~150μg/ml。测定了10名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丙戊酸钠片剂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7.
107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5%。大多数病人均需靠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控制发作。丙戊酸钠是一种新型独特的抗癫痫药,为治疗癫痫小发作、大发作和肌阵挛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之一。其有效血浓度范围是50-100μg/ml,每位癫痫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很大个体差异,为做到合理用药不能单纯依靠经验用药,必须进行血浓监测,凭血浓数据提供个体化给药方案。本文作者对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丙戊酸钠个体化剂量治疗儿童癫痫历史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历史性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丙戊酸钠个体化治疗儿童癫痫的优越性。方法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新诊断为癫痫并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的患儿进行个体化剂量治疗,并与2002-2003年使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的患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丙戊酸钠个体化给药治疗癫痫达稳态时的血药浓度低,但癫痫发作控制率较经验性用药时高;相同剂量给药,不同个体达稳态血药浓度不同。结论丙戊酸钠在小儿体内代谢中个体差异大,因而提倡丙戊酸钠在治疗癫痫患儿时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在药物浓度的监测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建立适合于临床应用的丙戊酸血浓度测定方法,进行临床药物浓度监测。方法采用BrMMC将丙戊酸转化为可通过紫外检测的酯,再经RP-HPLC测定。结果在15~200μg/ml范围内,丙戊酸衍生物和内标的峰高比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回收率平均为101.2%。应用于34例患者的治疗药物监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方法准确、灵敏、选择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快速,适于临床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169例癫痫患者在应用丙戊酸钠治疗时,不同体重、剂量和相应的血浓度与临床效果间的关系。不同体重、剂量与血浓度间关系已列成一个量表,这一量表对临床医师精确应用丙戊酸钠剂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的方法 ,并建立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方法应用缩窄门静脉主干1/2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制作犬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模型。然后,实施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即行脾切除后,保留贲门周围血管、食管曲张静脉及迷走神经,从根部离断胃冠状静脉等汇入门静脉系统的胃静脉血管,使胃的静脉血流经门奇间的交通支血管进入体循环。将已形成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犬12只随机分为脾切除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于开腹后、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测量门静脉及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3周末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犬模型均存活。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与开腹后相比,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F=7.386,q=3.503、3.121,P<0.05);食管曲张静脉压力亦显著下降(F=8.026,q=3.661、3.240,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t=0.268~1.325,P>0.05)。结论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存活率高,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模型质量可靠,有助于研究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所作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的经验教训。方法:将本院28年来外科施行的93例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8例,女85例,发病年龄男15~56岁,平均36岁;女16~70岁,平均34岁。肿块大小为3~20厘米,16厘米以上占77.42%,病理诊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92例,双侧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1例。基础代谢率27%~73%,平均46.3%。心电图异常50例占53.76%。术后1例并发甲亢危象,1例并发甲低,房室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可靠,优于药物治疗,并发症少,术前准备要仔细充分,术中操作要细致,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甲低、甲亢危象,旁腺和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冷冻时间(20s和3min)及不同方法保存的兔角膜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冷冻20s及3min,新鲜角膜组膨胀率(%)分别为29.45±1.9,49.74±1.6(P<0.05);冷冻保存组为31.65±0.8及54.67±2.7(P<0.05);干燥保存组为73.82±7.7及86.09±1.3(P<0.05)。干燥保存组角膜膨胀率与新鲜组及冷冻保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角膜组织镜片加工时,应考虑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冷冻时间所造成的不同膨胀率对其厚度的影响,从而减少镜片加工时的屈光度误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征,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30例支气管类癌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21例为典型支气管类癌,9例为非典型支气管类癌;手术治疗后21例病人存活超过5年,其中10例超过10年;4例3年内死于肝脑转移,5例术后不足5年,仍健在。结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支气管类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手术是治疗支气管类癌的主要方法,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