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通过人胎盘膜,吸取含马来丝虫微丝蚴的新鲜兔血而获感染。在温度为28℃,相对温度为75-85%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了中华按蚊染马来丝虫后感期幼虫逸出。结果表明,血餐后第12d感染蚊再吸血时感染期幼虫逸出率为78.63%。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通过人胎盘膜,吸取含马来丝虫微丝蚴的新鲜兔血而获感染。在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75-85%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了中华按蚊感染马来丝虫主存活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微丝蚴密度最高组蚊的存活率比其它各组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在含有20%灭活小牛血清和人肺腺癌细胞系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至后期感染期幼虫,并存活27天。在培养后13天和27天,平均虫体长度分别增加21.9%和33.2%。本文为首次报道在人体寄生丝虫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中应用人体癌细胞系,结果表明人肺腺癌细胞系可能含有某些物质有利于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存、生长和活动。  相似文献   

4.
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在含人羊膜细胞系的TC199+RPMI1640(1∶1)混合培养液中于培养后10~12d开始蜕皮,少数(9.6%)可完成蜕皮进入L_4,幼虫最长可存活25d;在含人羊膜细胞系的TC199培养液及不含细胞系的TC199+RPMI1640(1∶1)混合培养液中,幼虫可分别存活19和15d,但均未出现蜕皮现象。本实验证实了培养基的组成及哺乳动物细胞系的应用对于马来丝虫体外存活、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用含有人羊膜细胞系的各种培养系统,培养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在添加10%小牛血清、葡萄糖的RPMI1640培养液中,L_3发育至Ⅳ期蚴(L_4),存活40天以上。实验结果证实了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周期型马来丝虫L_3生长、发育和存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在三种添加10%小牛血清和含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OMC_(685))的RPMI1640培养系统中均能蜕皮发育为L_4。在添加葡萄糖的上述培养系统中,幼虫最长存活66d,蜕皮率和完成蜕皮率分别达57.1%和89.3%,幼虫的长宽度增长率分别达216.4%和194.9%。在不含细胞系的培养液中,幼虫最长存活14d,基本上不蜕皮。本实验结果表明OMC68细胞系所产生的某些物质有利于周期型马来丝虫L_3体外的生存和发育,能使L_3在存活时间、蜕皮及发育等方面有明显改善。本实验还进一步证实了葡萄糖对丝虫L3体外培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PAGE)和薄层扫描仪对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中华按蚊与未感染的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酶谱区带,酶活力的分析与比较,并测定了两组蚊体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感染蚊与未感染蚊相比,感染蚊的EST同工酶区带总线,主带数,扫描吸峰峰及其主峰数均多,且EST同工酶13,15号主带宽,色深,EST酶活力高,感染蚊独具1~2条次带,在扫描图上可见了相应的吸收峰,感染蚊平均每只蚊的  相似文献   

8.
9.
丝虫微丝蚴进入易感的媒介蚊体之后,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发育成熟为感染期幼虫。随着蚊虫的叮咬活动,感染期幼虫经皮肤进入脊椎动物宿主或人。 Wharton(1957)研究马来丝虫在曼蚊体内的发育,认为感染期幼虫在蚊宿主的一个生殖营养环时间内,可能随着宿主蚊的吸血活动而离开蚊体,因而对幼虫在蚊体内较长时间的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应用圆盘电泳对我国七个不同地区——贵州独山、贵州荔波、四川乐山、安徽泾县、浙江安吉、湖北谷城和福建建阳的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蚴的七种酶进行了区带分析和此较。结果显示,七个地区马来丝虫感染蚴的GPI、G6PD、LDH、PO、EST这五种酶的同工酶型没有差异。但是,MDH和PGM各出现两种同工酶型,位于贵州省内的两个地区的结果完全相同,而与另外五个省(地区)的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观察了采用不同种的保护剂(乙二醇、甘油溶液、DMSO)与不同的冷冻方法(孵育冷冻法、二步冷冻法)低温保存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以及复苏后接种长爪沙鼠腹腔内戍虫继续存活的能力。实验表明以6%DMSO作保护剂和二步冷冻法获得的结果较满意。可以认为,所用的冷冻保护剂与冷冻方法是否适当是低温保存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的关键。本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1985—1988年,在我们实验室建成了安徽泾县、福建建阳、贵州独山、贵州荔波、湖北谷城、四川乐山和浙江安吉七个丝虫病流行区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模型。上述各地区马来丝虫在沙鼠体内分别传至4、5、5、4、2、3和2代,接种沙鼠的微丝蚴腹腔液症阳性率分别平均为68.33%、51.30%、63.16%、50.00%、62.79%、71.43%和64.10%,各区马来丝虫感染沙鼠的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析比较我国七个流行区(贵州独山、贵州荔波、四川乐山、安徽泾县、浙江安吉、湖北谷城和福建建阳)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的七种酶同工酶型。结果显示,七个地区的磷酸葡糖异构酶(GPI)、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乳酸脱氢酶(LDH)和过氧化物酶(PO)的同工酶型没有任何差异。但是上述地区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和磷酸葡糖变位酶(PGM)各出现两种同工酶型,即贵州省内的两个地区的不同于另外五个地区的结果。酯酶染色没有区带出现。  相似文献   

16.
家猫后腿每只接种50条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感染后1~3周将家猫后腿剃毛涂抹5%海群生油剂1或5次,涂抹后3周将家猫处死,剖验后腿淋巴系统,检查药物对丝虫的作用,并计数存活丝虫的数量。发现多数丝虫于接近腘窝淋巴腺之曲张淋巴管内,对照组每条猫后腿查到活丝虫16~35条,平均22.7条,治疗组每条猫后腿平均虫数0.1~2.5条。海群生对丝虫第3期幼虫杀灭能力大于第4期幼虫,甚至一次涂抹药物可杀死猫体内全部第3期幼虫。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肠道病毒在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中的作用,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键反应对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瓣膜标本和11树先心患者瓣膜(或心肌)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基因检测。结果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瓣膜标本中阳性14例,阳性率41.2%;先心患者瓣膜(或心肌)标本阳性1例,阳性率9.1%,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与肠道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