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莹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7):123-124
目前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措施是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抗结核药物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以肝损害毒性反应最为显著。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药物时肝脏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引起的医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大多数经过治疗能恢复正常,少数发生肝衰竭死亡。我科2012年2例因使用抗结核药治疗而出现了严重肝损害,经停用抗结核药,抗炎、护肝等综合治疗,1例转危为安,1例转外院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生 《广东医学》1995,16(9):611-612
中药治疗链霉素耳毒反应(眩晕)25例陆丰县人民医院(516500)张生链霉素(SM)是抗结核及抗G-杆菌的常用药物,毒性反应常表现为听神经与前庭神经的损害,若不及时停药,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在临床过程中,观察到SM的耳毒反应(眩晕),与脾虚有...  相似文献   

3.
链霉素是抗结核药物中有效的半杀菌剂。在抗痨治疗中不论是短期或间歇化疗中,均作为一线药物首先选用。但由子链霉素对前庭神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且在肌肉注射24小时后仅有36~80%以原来状态自肾脏排出。无尿时半衰期延长至52~100小时而且产生蓄积现象。故临床应用中常出现眩晕耳鸣反应。且一旦出现这一症状,部分病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物与肝损害洪流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30060)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抗结核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利福平等;另一类为合成的化学药物,如异烟肼,对氨水杨酸钠等。目前多采用联合用药,以便加强疗效和推迟细菌产生耐药性。但是,某些抗...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又称为药物性肝病。据报道,药物性肝损害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临床上,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当属抗结核药物。本文就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相关问题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抗结核性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总结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09年4月318例抗结核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4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轻度损害者加用保肝治疗,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中、重度患者改用或停用肝毒性药物,并加保肝治疗,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可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肝功能进行性恶化,导致抗结核治疗终止。结论加强对抗结核治疗患者肝功能损伤的观察,并在早期加以保肝治疗,这是保证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肝损害20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凤 《广西医学》2003,25(2):189-191
目的:探讨结核药物对结核患的肝损害有关问题。方法:对2000-2001年上半年住院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203例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肝损害高发年龄在19-59岁(80.3%),消化道症状出现和肝功能改变发生在抗结核治疗2周之内占90.1%。轻不停用抗结核药物而加用保肝治疗,重停用抗结核药物加强保肝治疗,19例好转,182例恢复正常,2例自动放弃治疗。结论:掌握抗结核药物副作用种类,频率,时间和防治对策,不仅能够及时,有效的判断是何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并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等,确保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而且还可及时发现,处理这些严重副作用,挽救患生命。  相似文献   

8.
药物是医生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要武器,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又常伴着副作用。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由于肾脏解剖、生理特点,使肾脏对药物的毒性甚为敏感,易招致损害,由于临床医生对药物所致的肾损害认识不足,由于某些药物所致的肾病变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肾脏有巨大的储备能力,  相似文献   

9.
金水宝在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结核治疗中常采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既对肾脏损害,又对肝脏损害。如何防治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我们采用金水宝与抗结核药物同时使用,观察其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1998年2~12月本院结核科出院病例,选择其中资料完...  相似文献   

10.
覃永红 《华夏医学》2005,18(6):954-95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0~2004年住院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65例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患者有肝损害副作用,轻者不需停用抗结核药而加用保肝药物,重者减量或停用抗结核药物而综合保肝治疗.结论:掌握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种类、剂量、时间、程度、防治措施,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停用或调整抗结核药物,确保抗结核治疗全程进行,达到化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3.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聚集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血小板聚集活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在造成动粥模型前测定血小板对ADP的聚集性,分为高敏感性血小板组和低敏感性血小板组。结果表明,高敏感组的动粥斑块病变比低敏感组明显加重(P<0.05)。但是,两组脂质和脂蛋白变化,除胆固醇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各项指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18.
用Nissl法和快速灌注Golgi法结合电镜与电子计算机三维重建神经元技术,研究视交叉上核(SCN)的组织结构。SCN神经元可分为三类:①无小棘神经元;②多棘神经元;③中间型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的功能可能分别与传出、传入和联络有关。SCN超微结构显示神经元胞质中富含多聚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常见于核膜凹陷处的粗面内质网。神经毡发达,含三种终末和五种突触亚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神经组化方法对扬子鳄大肠的形态结构和神经支配进行观察。扬子鳄大肠壁分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大肠壁的神经以胆碱能神经为主,且主要在粘膜下层及肌层的神经丛内;肾上腺素能神经稀少,只在肌层和腺细胞周围见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