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声生物显微镜与传统B超诊断睫状体脱离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睫状体脱离时传统B超表现。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对25例27眼单纯睫状体脱离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UBM诊断为单纯睫状体脱离者10例12眼均表现为环周脱离,传统B超均发现鼻侧极周边球壁浅层膜状隆起及余处球壁均匀增厚,15例15眼UBM诊断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者,传统B超除上述表现外,尚见1-4个象限脉络膜脱离。结论;传统B超发现鼻侧极周边球壁浅层膜状隆起,应高度怀疑睫状体脱离。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提高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阳性率的方法。方法 :应用德国 Zeiss- Humphery公司生产的 UBM84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对 6 6例 (6 6只眼 )临床怀疑睫状体脱离的病例进行检查。结果 :43例确诊为 36 0°的睫状体脱离 ,其中 2 3例 (5 3.5 % )前房与睫状体之间存在瘘口 ,12例 (2 7.9% )同时合并脉络膜脱离 ,7例 (16 .3% )合并房角劈裂。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入院及术前常规行UBM检查,诊断睫状体脱离,并对睫状体脱离的高度、范围及与眼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UBM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1 556只眼,并发睫状体脱离者904只眼,脱离高度0.2~3.5 mm,脱离范围360度者868只眼,36只眼为象限性,与未脱离眼相比前房深度明显变浅.结论 UBM检查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眼压对视轴、视网膜、脉络膜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同一个人的双眼眼压差>4 mm Hg的1 213人,用A/B型眼用超声波测其视轴,并用B超或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对视网膜、脉络膜、睫状体进行检查.将有眼压异常或有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睫状体脱离等疾病的眼列为患眼.分别将患眼与健侧眼的视轴值、眼压值作对照比较,及低眼压对视网膜、脉络膜、睫状体的影响,分组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1.一侧眼压低于正常值的患眼其视轴较健侧眼视轴短,且眼压越低视轴越短;2.当低眼压回升至正常时,视轴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3.一侧眼压高于正常值,并>健侧眼的眼压时,其视轴与健侧眼的视轴值无明显差异;4.部分患眼有视网膜脱离或脉络膜脱离,其眼压值于正常范围或略≤健侧眼的眼压时,其视轴与健侧眼的视轴值相等或略短;5.有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或睫状体脱离眼的眼压,多低于正常值,低于健侧眼.结论当眼压过低时视轴缩短,并易继发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睫状体脱离等,经治疗患眼眼压恢复正常后,其视轴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然而一侧眼压呈高眼压时,其视轴与健侧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文总结了因间质浑浊而要求B超检查,并经临床最后诊断确认为视网膜脱离(包括手术及各种眼底镜、三面镜随访检查结果。其中有27例行巩膜透热电凝术。)的60只眼球,并对其超声图像特征进行了分析。方法 美国产RT—3600,BIOSOUN6D—AU4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5~10.0MHz。病人取仰卧位,闭眼,探头涂耦合剂直接置于眼皮上,多切面、多角度动态扫查。结果 全组60只眼中,超声诊断为视网膜脱离的有59只眼,根据其声像图特点可分为三类:一、视网膜局部脱离(39只眼),二、视网膜全脱离(14只眼),三、视网膜全脱离伴脉络膜脱离(6只眼)。超声诊断与临床最后诊断的符合率为98.3%(59/60)。结论 根据超声图象中眼球玻璃体内线状回声光带的不同形态可大致判断视网膜脱离的程度,为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诊断、手术方式、疗效观察等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视网膜脱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UBM共检查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和外伤性视网膜脱离74例75只眼,继发性视网膜脱离4例5只眼,并与临床观察和手术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UBM发现视网膜脱离67例69只眼,占86%,与手术中观察结果接近一致,视网膜脱离图形呈浅脱离,向中央移位和向前移位,前移位又分为”C“形前移位、睫状体粘连和瞳孔粘连,不受硅油和气体填充的影响,不能发  相似文献   

7.
高频超声对眼内膜状脱离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们采用高频超声对经手术及检眼镜证实的121例,132只眼的 膜状脱离病变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中视网膜脱离70只眼,脉络膜脱离8只眼,玻璃体后脱离13只眼,增殖膜17只眼,超声诊断符合率90.15%,结果表明超声应用于眼科诊断视网膜脱离并不困难,但须与玻璃体内的膜状回声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超声表现与临床手术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超声特点及鉴别诊断,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并测量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及玻璃体内增殖导致的异常强回声的位置、形态、起止点、张力、运动及血流情况,综合判断与临床手术对照。结果:二维超声诊断与临床手术符合率875%(21/24),不符合率12.5%(3/24),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其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58%(23/24),不符合率下降到4.2%(1/24)。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对玻璃体增殖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多普勒能量图(CDPI)诊断脉络膜脱离的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脉络膜脱离患者进行检查,在超声检查眼球形态、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的基础上,对眼内带状回声行CDFI和CDPI检查,了解其血流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0例脉络膜脱离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0.0%,超声联合CDFI和CDPI诊断符合率上升为96.7%。脉络膜脱离的CDFI和CDPI声像图特点为血流丰富,血流束呈长条带状或短棒状。4例视网膜脱离3例见血流信号,但不丰富,血流束呈星点状。合并玻璃体积血14例,玻璃体混浊8例及玻璃体增殖机化4例。27例脉络膜脱离超声诊断与临床手术符合。结论 超声联合CDFI和CDPI检查可为脉络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睫状体剥离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分别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前房角镜对172例186只眼睫状体剥离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186只患眼均经UBM、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眼科A/B超声诊断仪、房角镜检查,睫状体剥离的诊断率分别为100%、88%、55%、35%。结论UBM应为睫状体剥离诊断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率较高,尤其适宜眼科临床推广;B超诊断率较低,但对条件有限的单位仍应列为一种检查手段;房角镜检查局限性较多,但为唯一的光学检查手段,定位准确,应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选择并分析其疗效。  方法  视网膜脱离68例患者70只眼, 根据视网膜脱离类型和程度行不同的视网膜复位手术, 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一次手术复位者62只眼(其中19只眼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在位), 视网膜复位率88.6%;6只眼再次手术, 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7.1%。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数指以下者46只眼, 占65.7%;术后平均随诊(5.3±2.2)个月,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0.05者58只眼, 占82.9%。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6, P=0.000)。术后并发症分别表现为疼痛1只眼, 视网膜前局限性增生3只眼, 并发白内障5只眼, 术后一过性高眼压8只眼。  结论  及时行合理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是确保视网膜解剖复位、恢复视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鉴别视网膜与脉络膜脱离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鉴别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CDFI技术检测 41例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患者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视网膜脱离时玻璃体内膜状物血流呈“V”形与视乳头相连 ,直径 2mm以下 ,峰值流速 (Vmax) 1 0 .6± 2 .4cm/s,阻力指数 (RI) 0 .68± 0 .0 7。脉络膜脱离时血流呈反括号“) (”对吻状 ,直径 3mm以上 ,Vmax 2 1 .3±4 .9cm/s,RI 0 .40± 0 .0 9(P <0 .0 1 )。结论 CDFI显示血流束的大小、走行及频谱特征是鉴别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的主要指标 ,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B超检查在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确定B超检查在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了96例经手术证实视网膜脱离的B超检查资料。结果B超图像特点为浅脱离,弧形、V形、Y形、T形、ㄚ字形脱离。眼底窥不进的诊断符合率为92%。结论B超检查对视网膜脱离是一种有效、简便、准确率高的诊断方法。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脱离术后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病人不舒适发生率及原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跟底外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腔内填充手术后。采取俯卧位的病人38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调查病人卧位期间不舒适发生率及引起不舒适的原因。结果:有29例病人感觉不舒适,发生率为76.3%:术后疼痛和持续面朝下俯卧位是引起不舒适的主要原因。结论:减轻术后疼痛,在使裂孔处于最高位的基础上.适当变换体位,可提高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病人的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后脱离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彩超检测384只患眼的玻璃体后脱离情况,并分析其声像图特点。 结果玻璃体后脱离可分为完全性及不完全性2类。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又可细分为:(1)玻璃体内绸缎样漂动的膜状物,其声像图表现为:1)较薄的膜状物伴后极部强光斑;2)玻璃体内稍厚或厚薄不均的膜状物,其上伴有不规则的强回声光斑、团块样回声及絮状物。(2)类似球形的囊状回声,囊内充满细小光点。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可分为玻璃体后部局限性片状回声及“V”形脱离。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后脱离的玻璃体上均无血流信号。 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玻璃体后脱离并对其正确分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玻璃体后脱离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和临床特点,并揭示了玻璃体后脱离与高度近视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孙俏  孙涛  徐艺  杨晓璐  许迅 《华西医学》2011,(6):912-918
目的 对比玻璃体手术和巩膜环扎术对治疗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剥离(rhegmo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对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e,RCT)按...  相似文献   

18.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善君  张军军  严密  张明 《华西医学》2003,18(2):205-206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96只眼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时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以及与手术方法、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再脱离持续时间、屈光状态的关系。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和裂孔部位 ;配对秩和检验分析PVR分级 ;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裂孔大小、数量及再脱离持续时间与PVR的关系。结果 :视网膜再脱离与第一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X2 =1 4 1 0 4 ,P<0 0 0 5 ) ,视网膜再脱离时 <1PD裂孔比例增多 ,而 1~ 3PD裂孔比例减少 (X2 =1 3 6 72 ,P <0 0 0 1 ,X2 =1 0 6 30 ,P <0 0 0 1 )。第 2次手术前PVR级别较第 1次加重 (T =6 7885 ,P <0 0 0 1 )。第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与PVR无相关性 (rsA=0 0 6 9,PA=0 6 0 5 ,rsB=0 1 37,PB=0 30 2 ,A :大小 ,B :数量 )。PVR级别与再脱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rs=0 4 4 6 ,P =0 0 0 0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有新裂孔形成、原裂孔未封闭、遗漏裂孔、PVR形成或发展、术式选择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