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中医》1995,(3)
枣1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以干品入药,其中可分为黑枣(处方称为大枣)、南枣、红枣、蜜枣。1.1大枣性味甘微温。主要成分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A、B、C及微量元素钙、磷、铁等,有天然多种维生素之美誉。入脾、胃经及血分。功能补脾和胃,益气养血生津,...  相似文献   

2.
石柱国 《气功》2010,(12):1124-1127
大枣,又名红枣、良枣、刺枣、姜枣等,是我国独有的特产。原产于黄河流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园之枣。其实可食”和“八月剥枣”的诗句。后魏贾思勰的《齐氏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古农书中,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把枣与桃、李、杏、梅列为五果之一。在《战国策》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枣性微温味甘,含糖类、蛋白质及维生素A、B、C、D、和微量元素钙、磷、铁等。历代中医认为它有补脾和胃、益气养血生津、调和营卫、解药毒等作用,主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亏损、怔仲、癔症等。现将它配成食疗品,更广泛治疗各种疾病。枣分为大枣(黑枣)、红枣、蜜枣等,各具治疗特点,介绍如下: 一、癔症(脏躁):用大枣10枚,甘草10克,小麦30克,每日煎服(2~3次分服)有镇静安神之效。  相似文献   

4.
红枣营养丰富,据测定,鲜枣含糖量高达20%以上。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也相当高,特别是维生素C,每百克枣肉中含380~660毫克,在诸果品中名列前茅,还含有维生素A、B2、D等和钙、磷、铁、钠微量元素,是味美的营养佳品。祖国医学认为:枣有很高的药用...  相似文献   

5.
大枣,又名红枣、良枣、刺枣、姜枣等,是我国独有的特产.原产于黄河流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园之枣,其实可食"和"八月剥枣"的诗句.  相似文献   

6.
<正>红枣性温味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镁及丰富的维生素,是滋补脾胃、养血安神、治病强身的良药。民间有"天天吃红枣,一生不显老"之说。1.红枣蜂蜜膏防失眠:鲜红枣1000g,洗净去核取肉捣烂,加适量水用文火煎,滤过取汁,加蜂蜜500g,调匀成枣膏。每次服15mL,每日2次,连续服完,可防治失眠。  相似文献   

7.
大枣,指成熟后的干燥果实,但果肉并非完全脱水干燥,一般用于配方或赋型剂,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应用,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文献或称枣、干枣、药枣、枣子、刺枣、小枣、肥枣、大肥枣;因其色泽,或称干刺枣、红枣、黑枣、乌枣、黑大枣、金丝小枣、焦枣;因其产地,或称为青枣、青州枣、南枣、淮枣、晋枣、绛枣等。张璐称:“古方中应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  相似文献   

8.
周细龙 《气功》2009,(7):628-629
大枣为鼠李科枣属植物Ziziphus jujuba Mill.var.inermis(Bge)Rehd.的果实。又名红枣、干枣、干赤枣、胶枣、南枣、美枣、良枣、吉祥枣、长寿果、生命之果等。我国食枣和栽种枣树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战国策·燕策》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说明战国时期我国的枣树与栗树生长茂盛,所结果实竞达到“足食于民”的程度。枣树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强.在平原、丘陵、旱涝之地都可生长。现在除东北寒冷地区和青藏高原外,枣树已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9.
大枣又名红枣,它与桃、李、梅、杏等并称为“中国五果”。大枣味道甘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克干枣中约含蛋白质3.3克,碳水化合物72.8克,脂肪0.4克,钙61毫克,磷55毫克,铁1.6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核黄素0.15毫克。此外,大枣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2、C及维生素P。每1000克鲜枣肉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达4至6克,比苹果、桃子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达80至100倍。难怪有人称大枣是“活的维生素丸”。英国有位医生曾经作过这样的试验,发现在163个身体虚弱的患者中,每天坚持吃枣的病人,康复的速度要比不吃枣的病人快3倍以上。临床研究表明,大枣…  相似文献   

10.
赵德贵 《养生月刊》2015,36(2):132-134
“树上枣,果中宝”.大枣又名红枣,美枣、干枣、良枣.枣原产于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被列为五果之一,称为上品.我国栽培枣树范围极广,北边达到辽宁的锦州、北镇一带.以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产量最多,优良品种最多,且差异最大.大枣如晋枣,单果重达60克以上.  相似文献   

11.
大枣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枣的研究近况季雪明钱浩良苏州吴县市第一人民医院215128大枣又名红枣、干枣、美枣、良枣、剌枣等。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JujubaMilvar.inermis(Bge.)Rehd.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常见于黄土、沙土及沙滩地...  相似文献   

12.
止敬 《家庭中医药》2000,7(7):48-48
又好吃,又保健,又治病的食品,红枣站在排行榜的前列。俗活说:“一日三枣,长生不老,”生动、准确地说明了红枣与人体健康的宝贵关系。“大红枣儿圆又甜”,鲜枣的可食部分达91%,蛋白质含量较梨高11倍左右,脂肪和糖的含量都是梨的2倍,鲜枣含糖量高达20~36%,晒成红枣则在60%以上,比制糖原料甜菜、甘蔗的含量还高。红枣味  相似文献   

13.
板栗也是药     
板栗清香甘甜,宋朝诗人范成大赞誉云:“紫灿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它不仅可饭可蔬,而且还是一味治病良药。 《战国策》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矣。”板栗的营养极其丰富。经测定,板栗含蛋白质5.7%-10.7%,脂肪2%-7.4%,碳水化合物60%,还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酶和钙、磷等矿物质。 祖国医学认为,板栗性温,味甘平,入脾、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间有谚语:"百菜不如白菜好,诸肉不如猪肉香。"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百姓给予白菜的至高评价。一方面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另一方面能熬、炒、烧、扒、炝、腌、做馅、凉拌等。可素炒,可伴荤,还能做成酸菜、泡菜、腌菜、酱菜、风干菜及脱水菜等。白菜是北方老百姓赖以过冬的主菜,北方人民和白菜结下了不解之缘。白菜营养丰富,它不仅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钾、钙、磷、铁,还富含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核黄素的含量很高。白菜所含微量元素锌比肉类还要多,同时含有能抑制亚硝酸胺吸收的钼。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干果之中,就其用途广和益处多而言,可以说莫过于枣子了,所以,枣子在历史上曾被冠以种种美名,诸如美枣、良枣、红枣、大枣、吉祥果、长寿果、生命之果等。 中国人民食枣和栽种枣树的历史相当长远,从古代文献记载,便能找到不少佐证。在《诗经·豳风》里,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之句,《豳风》是周代“豳”邑地区的诗歌,该地区相当于现今陕西咸阳市北部一带,表明至少在三千年前,上述地区的居民,在农历八月、十月,分别有“剥枣”、“获稻”的农事活动。《战国策·燕策》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  相似文献   

16.
周细龙 《养生月刊》2009,(7):628-629
大枣为鼠李科枣属植物Ziziphusjujuba Mill.var.inermis(Bge)Rehd.的果实.又名红枣、干枣、干赤枣、胶枣、南枣、美枣、良枣、吉祥枣、长寿果、生命之果等.我国食枣和栽种枣树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战国策·燕策>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  相似文献   

17.
正秋冬时节,脆生生、水灵灵的萝卜又上市了。萝卜,又名芦菔、莱菔等,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原产我国,汉初《尔雅》已有记载,此后北魏的《齐民要术》及唐代的《新修本草》也有记载,至北宋,南北各地均大量栽培。萝卜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氨基酸及钙、磷、铁等,素有"十月萝卜小人参"之说。据分析,每100克鲜萝卜含糖1.5克~6.4克、纤维素0.8克~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维药材红枣质量。方法:采用性状、显微等法鉴别红枣真伪;以浸出物控制红枣药材有效类物质的含量。药材浸出物、检查等项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方法测定。结果:新疆不同产地10批红枣药材均具有相同的性状、显微特征,枣药材水分应不得过16%、水溶性浸出物应不得过95%、总灰分应不得过9%、酸不溶性灰分应不得过1%。结论:初步建立的维药材红枣质量标准,可用有效控制红枣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枣儿除了鲜食干食,更常用来制作各种甜点。较为简单的如酒枣、蜜枣,富有地方特色的如山东的大红枣饽饽,陕西关中地区用枣和糯米做成的甑(zèng,蒸器)糕等。还有如枣粽子、枣年糕、枣花糕、长寿糕等,不一而足。北京有一种烤枣,将鲜枣去核,里面放上花生仁,再经烤制,吃起来甜中带有清香,特别好吃。安徽歙县有金丝琥珀枣,将鲜枣加蜜糖煮熟焙干,色泽金黄如琥珀。至  相似文献   

20.
姜、枣是中医不可缺少的要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名著《伤寒论》中的113个方剂中,其中就有55个方剂用到姜、枣,占48.6%,而在这55个方剂中,有35个方剂都是姜枣同时合用。著名的代表方剂如桂枝汤、青龙汤、柴胡汤、炙甘草汤等都是把姜、枣放在一起合用,可见姜、枣的药用价值有它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