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魏红  杜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307-307,309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水平,以分析IMT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SAP及ACS患者各30名,对照组30名,SAP组和ACS组统称为冠心病组(CHD组),共60例。全部测CIMT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IMT显著厚于对照组;SAP组与ACS组这两组的IMT水平比较差异不大;冠脉不同病变支数组间、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组间的IM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可作为冠心病筛查及监测冠心病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的一项有临床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采用标准超声方法测定肱动脉部位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能力(FMD)来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测量双侧颈动脉分叉处近端1cm处舒张末期的IMT.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FMD显著增加(P<0.05),IMT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降血压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IM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初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对收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选取112例作为脑梗死组,随机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者102例做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等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24.89±1.96)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8.58 ±2.34) μmol/L](P<0.01)、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分别为(4.79±2.35) μg/L和(228.67±114.75) ng/L]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65±2.64) μg/L和(320.53±154.78) ng/L](P<0.01);脑梗死组IMT[分别为左颈总动脉叉处(1.12±0.25) mm、右颈总动脉叉处(1.09±0.28) mm、左颈内动脉(1.18±0.23) mm、右颈内动脉(1.03±0.24) m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左颈总动脉叉处(0.65±0.18)mm、右颈总动脉叉处(0.61 ±0.24) mm、左颈内动脉(0.58±0.22)mm、右颈内动脉(0.61 ±0.19)mm] (P <0.05).对照组血浆HCY与IMT两者之间无相关性(r=0.081,P>0.05),脑梗死组HCY与IMT两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 =0.834,P<0.01).结论 血浆HCY增高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初发脑梗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浆HCY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脑梗死的诊断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58例,其中62例伴认知功能障碍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不伴认知功能障碍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且随着IMT分级增加.MMSE得分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越厚,则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越高(相关系数r=0.47,P<0.01),且IMT≥0.80mm组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IMT≤0.60mm组的1.68倍(OR=1.68).结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以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敏感指标.针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严密监测IMT,以防止或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超声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探讨其血管内皮功能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46例高血压患者测定其IMT及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IMT(1.02±0.07mm)与正常对照组(0.78±0.05mm)比明显增厚(P<0.001)。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为(2.78±2.7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相似文献   

6.
李翔  赵康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164-166
目的建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的测定方法,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中未伴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50例(A组),糖尿病伴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90例(B组);其中B组中稳定型心绞痛者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50例。对研究对象进行临床检查,测定MT值及斑块分布情况,比较MT值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 A、B组的MT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MT值较A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67)。结论颈动脉超声可用于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性质,中层内膜厚度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参考依据,2型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杜宏伟  何耀 《中国医药》2012,7(6):782-784
导致冠心病和中风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1].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两个阶段: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临床前期病变(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终末期即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用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筛查的无创影像学技术有超声、冠状动脉钙化扫描、冠状动脉造影和磁共振成像.其中,超声和CT获得最广泛的研究,因为它们可提供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和发展程度的证据.颈动脉超声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研究综述CIMT的测量及其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普罗布考和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服辛伐他汀组(A组,辛伐他汀40mg/d,n=30)以及辛伐他汀及普罗布考联合治疗组(B组,辛伐他汀40mg/d,普罗布考0.5g,2次/d,n=30),检测外周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用药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用药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C、LDL-C、ox-LDL、CIMT均较治疗前降低,FMD改善。但联合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较单独治疗组大。结论对于ACS患者辛伐他汀合用抗氧化治疗能进一步降低血脂、降低CIMT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组(50例)与非勺型组(50例).监测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及IMT,之后分析两组患者IMT的差异、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BMI、LDL-C、TG、TC等基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非勺型组IMT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勺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IMT关系密切,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会造成颈动脉IMT增厚,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入选90例确诊高血压患者,每天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mg,进行12个月随防。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降压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并观察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完成12个月随防的85例高血压患者,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降压疗效明显,颈动脉IMT明显减低,从治疗前的(0.95±0.06)mm减低到治疗后的(0.86±0.07)mm(P<0.05),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颈动脉IMT进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104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5例(服用替米沙坦80 mg/d)、雷米普利组35例(服用雷米普利5 mg/d)和对照组34例(使用其它降压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压,入选患者开始时和治疗12个月后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 完成12个月治疗者共91例:替米沙坦组33例,雷米普利组28例,对照组30例.替米沙坦组和雷米普利组在有效降低血压同时,CIMT明显减低(均P〈0.05),与对照组C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米普利引起干咳需要停用药物者5例.结论 替米沙坦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并减低CIMT,雷米普利具有相似作用,但替米沙坦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检测70例NAFLD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ALT、AST、γ-GT、DBil、TBil;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CIMT,CIMT≥0.8 mm者判定为CIMT增厚。结果 NAFLD组CIMT增厚率为55.7%(39/7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7.5%(11/40)(P<0.01);NAFLD组肝功能参数与CIMT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仅γ-GT入选方程,CIMT=0.615+0.004×-γGT;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γ-GT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NAFLD患者常伴有CIMT增厚,CIMT与-γGT呈正相关;升高的γ-GT可能是NAFLD患者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将72例T2DM患者依据CIMT值,分为内膜正常组(35例)、动脉硬化组(37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动脉硬化组年龄(60.03±9.68)岁、糖尿病病程(7.81±5.63)年,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年龄(52.29±7.46)岁、糖尿病病程(4.47±3.95)年,而动脉硬化组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分别为(11.96±4.73)μmol·L-1、(8.86±3.61)μmol·L-1,低于内膜正常组的(14.05±3.98)μmol·L-1、(10.54±3.17)μmol·L-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与C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按照IMT值将89例患者分为三组(A、B、C组),连续服用缬沙坦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缬沙坦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前A、B、C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04±0.06)、(1.23±0.04)、(1.33±0.05)mm,治疗36个月后,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0.95±0.03)、(1.08±0.10)、(1.19±0.19)mm,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A组IMT值恢复达正常,B组IMT值接近正常。A、B、C三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分别为(6.9±2.3)%、(6.1±2.1)%、(5.9±1.2)%,治疗后分别为(24.7±7.0)%、(20.6±4.7)%、(14.3±3.8)%,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A组疗效优于B组(P〈0.05)、C组(P〈0.01),B组疗效优于C组(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高纤维蛋白原(FIB)血症与颈动脉内膜厚度(CAIM T)、股总动脉内膜厚度(FAIM T)及斑块累及的相关性。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164例2型糖尿病病人及6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CAIM T、FAIM T,同时测定凝血象、血脂等9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CAIM T≥0.09cm组与CAIM T<0.09cm组比较内膜厚度(IM T)与FIB、CH O、TG、LDL、年龄、DM病程(P<0.01)、高血压病程(P<0.05)呈正相关,与H DL、凝血酶时间(PT)呈负相关(P<0.01);FAIM T≥0.10cm组与FAIM T<0.10cm组结果与颈动脉组相似;两组DM组较正常对照组IM T均明显增厚(P<0.01),DM高FIB组较DM正常FIB组CAIM T、FAIM T均增厚(P<0.01),且上下肢均累及的比例增加(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FIB水平大动脉内膜增厚更明显,FIB升高是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朱鹏  王维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09-3210
目的探讨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动静脉瘘功能状态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MHD患者,血液透析12个月后,评估动静脉瘘功能,同时检测血液透析前和透析12个月时的hs-CRP水平,并应用彩超检查IMT。结果 (1)100例MHD患者,手术后行动静脉瘘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血流量200~250 mL/min。血液透析12个月后,有5例患者因血流量小于150 mL/min,在对侧重新造瘘,未纳入分析。本研究中,无血流量大于250 mL/min者。(2)与未血液透析时比较,血液透析后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3)透析12个月后,与动静脉瘘功能正常组(n=55)比较,动静脉瘘功能不良组(n=40),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5)。(4)动静脉瘘功能正常组血液透析前和透析12个月后,IMT比较,未见明显异常(P>0.05);动静脉瘘功能不良组,血液透析前和透析12个月后,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动静脉瘘功能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547,P<0.01);hs-CRP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89,P<0.05)。结论监测、维持动静脉瘘的良好功能,对于MHD患者微炎症起着重要作用,可减缓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稳定性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2 292例,根据斑块检出情况分为无斑块组(1 582例)和斑块组(710例),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斑块回声特征,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01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425例).结果 超重和/或肥胖(662例)、糖尿病(713例)、高血压(742例)、血脂紊乱(624例)的患者IMT分别为(1.36±0.35)、(1.49±0.41)、(1.43±0.38)、(1.51±0.48) mm,明显高于无超重和/或肥胖(737例)、糖尿病(686例)、高血压(657例)、血脂紊乱(775例)患者的(1.16 ±0.24)、(1.18±0.22)、(1.09 ±0.19)、(1.05 ±0.13) mm(P <0.05).超重和/或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5.1%(365/662)、58.6% (418/713)、60.5% (449/742)、68.1%(425/624),明显高于无超重和/或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患者的46.8%(345/737)、42.6%(292/686)、39.7% (261/657)、36.8%(285/775)(P<0.05).具备1、2、3个代谢综合征组分患者的IMT分别为(1.31±0.24)、(1.46±0.35)、(1.66 ±0.39) 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8.2%(233/610)、54.7%(223/408)、66.7%(254/381),IMT厚度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随着代谢综合征组分数目增加而增加(P<0.05).收缩压[比值比(OR) =3.212,95%置信区间(CI):1.542~ 5.295]、空腹血糖(OR =3.082,95% CI:1.416 ~4.98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087,95%CI:1.654 ~7.395)、代谢综合征(OR =4.624,95%CI:1.654 ~ 7.295)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0.735,95%CI:0.449 ~0.952)是颈动脉斑块形成保护因素(P<0.05).空腹血糖(OR=2.156,95% CI:1.424 ~5.249)、总胆固醇(OR=1.895,95% CI:1.169 ~3.195)、代谢综合征(OR =3.652,95% CI:1.752 ~8.985)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0.758,95%CI:0.424~0.946)是颈动脉斑块稳定保护因素(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及代谢综合征组分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并且与IMT增厚、斑块形成及斑块不稳定型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中层厚度(IMT)与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及101例单纯糖尿病(DM)患者的颈动脉IMT,对两组间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结果DM+CI组的年龄、高血压病比率、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比单纯DM组明显升高,DM+CI组的平均IMT比单纯DM组明显增厚,随着颈动脉IMT的增厚CI发生危险性增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甘油三酯是D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与脑梗死有明显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高血压、高甘油三酯是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