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运气说     
《陕西中医函授》2010,(5):30-30
运气之说,拘牵不通,固为有识者所不信。然其大指,在详举六气有许多变幻,寒中有热,热中有寒,邪正交错,蕃变纷纭,莫可纪级。一以明人之病源,一以例人之病情耳。明人之病源者,言人感六气而生病,欲人细推所感之气,  相似文献   

2.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五运、六气、客主加临等方面分析2020年运气特点,发现2020年金运太过,上半年多火,下半年多燥。从运气相合的角度分析应以气为主,运次之。由六气而言,初之气需注意散寒清热,疏利少阳;二之气应注意里热炽盛;三之气需注意"两火叠加"的问题;四之气宜健脾利湿;五之气应预防温病;终之气清肺疏肝兼清内热。在防治疾病的同时要"故岁宜咸以耎,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  相似文献   

3.
<正>《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头一个"六"说的是1至6——数序,后一个"六"说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是"行有次,止有位"的,六气的布置是从大寒节起始到次年的大寒节结束,是为一年。这六步气"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不能更改,是谓主气,每气平均间隔"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而具体到每一年的主气变化中,由于到来有迟早、有太过不及或平气,因此古人又在主气之下安排值气之外的"客气",用以昭示当年气  相似文献   

4.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五运、六气、客主加临等方面分析2019年运气特点,发现初之气、二之气春行冬令,注意疏利少阳、温阳不忘宣表畅里,三之气风气偏胜则平肝疏风,四之气湿热交争注意清热利湿健脾,五之气燥湿交替则或温阳或利湿,终之气冬行春令应注意预防温病。在防治疾病的同时应"以辛调上,以咸调下"。  相似文献   

5.
五运六气预测不是机械推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对五运六气学说存在一极大误区:认为该学说是仅仅根据年干支就推断该年的气候和疫情。有些盲目崇信运气者力图证明这一观点,而反对运气者加以驳斥的也是这一观点。其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运六气有常有变,有未至而至,有至而未至,有至而太过,有至而不及,有胜气、复气之异,有升降失常之变。若把五运六气看作六十干支的简单循环周期,仅据天干地支就去推算某年某时的气候和疾病,这样的机械推算显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精神的。古代有些医家反对的,正是这种胶柱鼓瑟的“五运六气”。  相似文献   

6.
李政安 《国医论坛》1997,12(2):42-42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之有生全赖于气,凡人气盛则生,气衰则弱,气存则生,气绝则死.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生命甚为重要,世人所共知不待言矣。自《丹没心法·火》“气有余便是火”起,医者宗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晚之处也。”而每逢热证辄用泻肺耗气,必使其气绝而后已.相习成风,恬不为怪,而未有起而辨证之者。人之有生全赖于气,病则气必虚,虚则必需补,岂可做伐而重耗其气哉?如妄投耗气之药,即使壮盛无病之人尚恐力不能胜,何况已病气虚之人乎?考之《内经》,皆谓气之不足而生火…  相似文献   

7.
百病生于气     
王致效 《东方养生》2008,(5):124-125
什么是气? 气在中医的概念里是一个比较难描述的定义。广义上说,气囊括了所有中医学中的概念,大概分为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天地之气、疫疠之气、六淫邪气、水谷之气、元气、清气、宗气、寒热温凉四气、水气、正气等等,包括有形或无形的;狭义上说的“百病生于气”的气,指的就是根据气的充盈状态和运行状态而形成的几种常见问题:气不足、气有余、气不畅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我院自2006年12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以心系症状到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数量及住院率,分析其与"五运六气"中六气规律变化的关系。方法:由我院病案室提供2006年12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全院住院患者电子病历资料,将每年的住院病案中因心系疾患住院的病案按照六气更替时间分为六组,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六组,分别计算各组患者数量及各组患者占同期医院住院患者的比率,统计分析六组间患者数量及住院率的差异性。结果:终之气因心系疾患到我院住院的患者最多,初之气、二之气、四之气次之,三之气、五之气最少;各组间住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运六气中六气的规律性变化对因心系疾患到我院住院的患者数量有影响,六气变化可引起心系疾患到我院住院的患者数量呈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9.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阴阳学说的灵魂是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学说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阴阳五行之道始于五运六气之候。人的正常睡眠和阴阳之气正常更替、五运六气的正常规律密切相关。此文探究不寐的病机,不同于以往单从脏腑立题,而是从阴阳及五运六气理论出发论治不寐,为中医治疗不寐及心理疾患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通报》2011,(3):40-40
世人患吐衄者多,而洁古则曰∶见血无寒。东垣亦云∶诸见血皆责于热。丹溪亦曰∶血无火不升。三家之论出,而世之治吐衄者,皆以滋阴降火为法矣。岂知《内经》论血溢、血泄,六淫皆有,故《纲目》序失血症,独载运气六淫之邪。王海藏云∶六气能使人失血,不独一火。此语大发千古聋聩。夫六气使人失血,此为外感之邪言也。  相似文献   

11.
拳学与炼气     
吴永霖 《养生月刊》2004,25(5):404-406
人之一身,主内外上下之运机者,是气也。人有气则生,无气则亡。天地万物之生,亦莫不因有气机。是故练拳术武功者,必须先从炼气人手。盖吾人当由极难极乱处做起,先宜脚跟立。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通报》2011,(1):6-6
世人患吐衄者多,而洁古则曰:见血无寒。东垣亦云:诸见血皆责于热。丹溪亦曰:血无火不升。三家之论出,而世之治吐衄者,皆以滋阴降火为法矣。岂知《内经》论血溢、血泄,六淫皆有,故《纲目》序失血症,独载运气六淫之邪。王海藏云:六气能使人失血,不独一火。此语大发千古聋聩。夫六气使人失血,此为外感之邪言也。  相似文献   

13.
杨威 《现代中医药》2010,30(3):63-64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国家医学考试试题集,其考题广涉五运六气,以推究阴阳客主之理,佐证五运六气学说在宋代的兴盛。9道诸年五运六气所在所宜考题,阐述天地阴阳之理,先立其年以明五运六气,察其所在而施于药物,调一岁过愆以正一辅二奇方,治六气之药依客气立法,因病立方,随证命药,权通意使,为后世立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来探讨《诸病源候论》记载的导引法,揭示《诸病源候论》中导引法实质上是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并使之三位一体.为中医祛病除邪、养生保健方面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腋臭,现代医学认为是大汗腺分泌出的一种带有特殊臭味的汗液,多发于腋窝、脐、乳晕、会阴、肛门等大汗腺的部位。《诸病源候论》谓:“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如狐狸之气者,故谓之狐臭。”《杂病源海犀烛》谓:“腋臭漏液,皆先天湿郁病也。”为解除腋臭患者的难...  相似文献   

16.
韩金凤 《新中医》2021,53(3):128-130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也。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升降,则有逆从胜复之差。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皆能病人。”人受五运六气所影响。中医大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在“六气六律”“五气更立”的周期变化理论基础上,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机体健康、疾病的影响,并基于此进行治病、养生(治未病)的一门学问,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医学运用方面的最高体现[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从"天人相应"治疗失眠的方法。方法:以六气时间(初之气"厥阴风木"至六之气"太阳寒水")为治疗时间单位,从"五脏皆有不寐和从肝论治"的病机特点和治疗原则出发,根据六气经络运行规律进行治疗。结果在一年六气运行过程的每一个时间观察单位内,其治疗有效率65%~85%,2年平均有效率为75.5%。结论:从"五脏皆有不寐和从肝论治"的病机特点和治疗原则出发,结合"六气"经络运行规律治疗失眠能较好的体现"天人相应"的宇宙一体观。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5,(5):966-967
六字气诀即吹、呼、嘻、呵、嘘、呬,是古人留下来的一种传统养生方法。《诸病源候论》认为肝病候可用呵治疗,心病候可用呼吹治疗,脾病候可用嘻治疗,肺病候可用嘘治疗,肾病候可用呬治疗。六字气诀可以治疗五脏病候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可以宣畅五脏气机,疏通脏腑经络。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五运、六气和客主加临等方面分析2018年运气特点,发现全年仅五之气的时段体感较为舒适,初之气需预防温病,二之气、三之气时段注意"寒包火"的问题,在清泻里热的同时要疏散在肌表的寒邪,四之气和终之气应健脾利湿。在防治疾病的同时应遵循"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 ,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  《素问·天元纪》说 :“五气运行 ,各终期日 ,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 :“五气交合 ,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 :“五令更立 ,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 :“正五气之各主岁尔 ,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是《内经》中运气学说的一个概念 ,除了上述篇章中直称五气外 ,另外关于五运之气的内容还见于《素问》之《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等 7篇大论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