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俊宏  廖晖 《骨科》2022,13(3):279-284
寰枢椎脱位目前仍是脊柱外科治疗的一个难点。临床上根据不同的分型方法将寰枢椎脱位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前后脱位、旋转脱位、中心脱位、混合脱位;可复型、难复型、不可复型等。手术治疗包括了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分别又包括了多种术式,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全面地了解寰枢椎脱位的分型及手术方式,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外科治疗和疗效评定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评定标准。方法:对12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牵引复位,根据复位情况,将脱位分为三型:可复型、难复型和不可复型。根据此临床分型分别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方法。并根据Symon临床标准、脊髓功能评定标准(JOA 17分法)和自拟的脊髓受压及减压影像学评定标准等3种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资料完整的25例经6-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3种方法评定结果分别为:临床显效率平均56%,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67.1%,脊髓减压改善率平均73.7%。结论:根据临床复位难易进行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自拟的疗效评定标准可客观反映脊髓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OI外科分型诊疗流程图对寰枢椎脱位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选择的指导价值及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动力位X线片、三维CT重建和牵引复位情况,并充分考虑手术松解和创伤因素制订TOI分型诊疗流程图:牵引复位型(traction reduction type,T型),分为T1、T2亚型;手术复位型(operation reduction type,O型);不可复位型(irreducible type,Ⅰ型)。T1型采用牵引、支具固定,或临时内固定等寰枢椎非融合治疗;T2型采用牵引复位后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O型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Ⅰ型采用后路或前路减压,原位固定融合。固定方式取决于患者上颈椎解剖特点和稳定性。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9家医院收治1 21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依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评定疗效。结果1 218例患者中T1型234例(19.2%)、T2型699例(57.4%)、O型239例(19.6%)、I型46例(3.8%)。平均随访(35.5±18.9)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改善2级572例(47.0%),改善1级512例(42.0%),无变化134例(11.0%),有效率89.0%。术前JOA平均(9.80±1.90)分,术后(14.60±2.30)分,改善率为66.7%。术前ADI平均(8.34±1.96) mm,术后(4.18±5.97) mm。术前SAC(10.24±6.80) mm,术后(14.53±4.87)mm。影像学检查示枕颈区植骨已融合,鹅颈畸形已矫正,脊髓前和(或)后方减压良好。结论 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对选择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寰枢椎(C1~C2)脱位不是独立的临床疾病,而是累及颅椎区的某些损伤或疾病的一种病理状态。一旦C1~C2发生脱位,或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可能累及脊髓与椎,基底动脉,威胁生命或导致严重残废。因此,在治疗上除原发疾病与损伤之外,矫治脱位、重建稳定,是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C1与  相似文献   

5.
6.
<正>寰枢椎脱位是指先天畸形、创伤、退变、肿瘤、感染炎症和手术等因素造成寰椎与枢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和(或)颈脊髓压迫的病理改变。寰枢椎解剖位置特殊,脱位常进行性加重,引起高位颈脊髓压迫,造成延髓-颈髓损害,进而导致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寰枢椎部位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及时准确的诊断及合理的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1寰枢椎脱位的分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寰枢椎松解方法的选择,应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融合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男15例,女4例;年龄11~66岁,平均41.5岁.寰椎前脱位15例,寰椎后脱位4例.14例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4例有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颈髓压迫症状.术前常规行X线、MR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椎移位及旋转程度.根据脱位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前路和(或)后路对寰枢椎进行松解,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寰椎复位、固定及髂骨块植骨融合.术后头-颈-胸支具保护12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26.4个月.患者颈部疼痛缓解,14例存在神经压迫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脊髓ASIA残损分级提高.平均4.5个月植骨愈合.术前寰椎移位5~13mm,平均(8.7±2.6)mm,术后平均(2.6±1.2)mm;术前寰椎旋转0°~55°,平均(17.3°±5.8°),术后平均(5.0°±2.4°);两者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椎动脉损伤及内同定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应根据脱位类型和移位程度选择相应的寰枢椎松解方法.良好的寰枢椎松解、复位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髂骨块植骨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和分析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外科治疗结果,并对其手术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5月对15例寰枢椎不稳及13例寰枢椎脱位患进行手术治疗,15例寰枢椎不稳均行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例寰枢椎脱位病例中,8例经颅骨牵引寰椎完全或大部分复位,系采用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例牵引后不能复位,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枕颈融合术。结果1例寰枢椎脱位病例术后1周死亡,1例寰枢椎脱位病例术后复发,给予颅骨牵引复位后头颈胸石膏外固定3个月,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四肢及躯体感觉恢复接近正常,肌力及肌张力明显改善,寰枢椎及枕颈部植骨在半年左右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结论术前应熟悉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各自影像特点,并对其解剖特点、发生机制及其临床特点认识清楚,正确地选择手术方法,术中仔细操作,便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脱位的分型及手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文  刘洋 《中国骨伤》2016,29(10):875-877
正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当创伤、炎症、肿瘤以及先天发育畸形等疾患累及寰枢椎周围的骨、韧带或筋膜等结构时,可引起寰枢椎脱位(atlanto axial dislocation,AAD),常累及延髓生命中枢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严重者表现为四肢不全瘫、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该部位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是颈椎外科的危险区域。为了更好地指导AAD的手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脱位的机制及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寰枢椎脱位的机制及诊断沈宁江王书成卢传新欧阳甲作者单位: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病外科海口市(沈宁江,王书成,卢传新);新疆医学院第一附院骨科(欧阳甲)寰枢椎是构成头颅旋转运动及部分屈伸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位...  相似文献   

11.
宋辉  李浩鹏  臧全金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10):878-88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寰枢椎脱位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讨一种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方法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05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9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13~67岁,平均48.1岁。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及术中全麻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情况,将脱位分为3型:易复型(easy reduction type)、难复型(hard reduction type)、不可复型(irreducible type)。易复型寰枢椎脱位经适当复位后采用颈后路固定融合术;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经全麻下大重量牵引复位后采用颈后路固定融合术;不可复型寰枢椎脱位选择前路经口松解或减压、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并根据脊髓功能评定标准(JOA)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89例患者中易复型寰枢椎脱位30例(33.7%),难复性型55例(61.8%),不可复型4例(4.5%)。JOA评分术前8.2±3.1,末次随访14.2±2.4,改善率40.1%~82.5%,平均62.5%。8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7.3个月。82例(92.1%)获得解剖复位,85例(95.5%)获得骨性融合。术后出现低钠血症1例,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伤口延迟愈合4例,1例因呼吸衰竭于术后2年死亡,前路经口手术未见感染病例。结论: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及术中全麻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情况对寰枢椎脱位进行临床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Magerl术治疗未获完全复位的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agerl术治疗未获完全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对12例术前无固定神经定位体征、术中未获完全复位的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UCSS空心螺钉固定(Maged术)、植骨融合术,对寰椎后弓完整的8例患者同期行后路寰枢椎钛缆固定术(Gauie术式)。通过随访并摄寰枢椎张口位和颈椎侧位X线平片,评估螺钉位置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双侧经关节螺钉固定,症状明显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表现,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4~18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寰枢关节仍存在前脱位或(和)侧方脱位,但螺钉均通过寰枢椎侧块关节,所有置入螺钉位置准确,无寰枕关节活动受限。术后3-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结论:不能完全复位的寰枢关节脱位并不是Magerl术的绝对禁忌证,只要术前作好寰枢椎影像学检查并认真评估其可行性.术中采用“个体化”进钉方案,保证关节螺钉通道周围有充足的骨质,Magerl术仍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Delayed closed reduction of rotatory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in an adul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report a case of rotatory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due to a rugby injury in an adult.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torticollis 4 weeks after the injury. The neurological evaluation was normal. Reduction proved difficult to obtain and required 10 days of skull traction followed by gentle manipulation. After reduction, dynamic cervical radiographs showed no instabilit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onfirmed that the transverse ligament was intact. After 6 weeks of immobilization in a Minerva jacket, a dynamic rotator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confirmed that the atlantoaxial joint was stable. Such cases of atlantoaxial joint dislocation in adults treated by traction after a considerable delay are rare. In our patient, demonstration by MRI that the transverse ligament was intact led to the decision to use conservative therapy, which proved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5.
An unusual case of vertical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ithout medulla oblongata or spinal cord injury is reported. The pathogenic process suggested occipito-axial dislocation. The case was treated surgically with excellent results on mobility and pain. Received: 19 December 1997 Revised: 23 October 1998 Accepted: 11 January 1999  相似文献   

16.
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影像学表现与前方减压术式选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延、脊髓前方减压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难复性寰枢脱位患者颅颈区X光片、CT和MRI,其中27例作了经后外侧入路前方减压术。结果:23例为枢椎完整型寰枢脱位,其寰椎侧块前移,有3例并寰椎前下旋转,4例并侧方移位,3例单侧关节脱位较严重;21例合并寰椎桃化,其中2例有枕大孔(即枕化的寰椎孔)不规则狭窄,1例有齿突椎体化畸形。13例为齿突不连型寰枢脱位,其中寰椎后脱位1例;寰椎前脱位为半脱位者8例(其中1例为“齿突骨”),全脱位者4例。术后CT显示,经后外侧入路前方减压的27例中23例骨性减压满意。结论:就前方减压而言,经后外侧入路的治疗有寰椎“旋转”,齿突畸形(如齿突椎体化、“齿突骨”等)或枕大孔不规则狭窄等的寰枢脱位有其优势,经口入路松解并牵引复位治疗齿突不连的寰枢椎全脱位较合理。  相似文献   

17.
颈椎双向牵引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和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双向牵引床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4~2001年应用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治疗9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5例新鲜脱位均能复位,87例陈旧性病例中有7例未经前路松解术而能复位;72例须经前路松解后再牵引能缓慢复位,有8例仍不能复位。结论 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是对颈椎单向牵引的进一步革新和完善,牵引功效明显优于单向牵引,适应于经单向牵引无效的寰枢椎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的效果。方法:5例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患者接受一期前路经颈内镜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类风湿关节炎2例,原发性颅底凹陷症3例。所有患者均有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术前行颅骨牵引后摄片证实复位失败,采用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及神经功能情况,随访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8个月(12~40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显著的脊髓功能改善,无并发症发生。前路术中内窥镜视野下可见寰齿关节韧带挛缩及疤痕组织增生,经松解后所有患者均取得寰枢关节解剖复位,患者术前齿状突最高点高于McRae线5.02~7.02mm,平均5.79±0.75mm,术后为-9.89~1.53mm,平均-3.18±4.19mm(P<0.05);术前颈髓延髓角105°~139°,平均127.2°±11.58°,术后恢复至141°~164°,平均152.8°±9.60°(P<0.05);术前VAS评分4~7分,平均5.4±1.1分,术后改善至1~2分,平均1.6±0.5分(P<0.05);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2±2.3分,术后提高至13~17分,平均15.2±1.6分(P<0.05),改善率为80.5%;术前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较术前提高1~2级;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寰枢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的畸形程度分为三种类型:A型(23例,侧块关节轻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B型(20例,侧块关节中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C型(18例,侧块关节重度畸形或伴寰齿关节畸形)。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A型或B型患者先行全麻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复位效果不佳的患者增加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术;C型患者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截骨改造、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transoral osteotomy,releasing,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plate,TORP)。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记录并比较各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周复查颈椎CT及MRI,观察并测量寰枢椎脱位复位指标,计算寰枢椎脱位的整体复位率;术后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通过CT检查评价术后骨融合情况。结果:共实施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2例(A型20例,B型2例),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并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A型3例,B型18例),实施TORP术18例(均C型)。61例患者术后1周的CT及MRI显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术后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型JOA评分由术前9.8±2.7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9±2.8分(P<0.05);B型JOA评分由术前9.5±2.4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7±3.1分(P<0.05);C型JOA评分由术前9.1±2.9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3±2.5分(P<0.05)。A型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寰齿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为5.8±2.5mm、0.8±0.4mm,齿状突顶点距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I)为5.7±3.6mm、1.0±0.8mm,脑干延髓角(cervical medullary angle,CMA)为138.4°±12.4°、156.5°±13.3°,斜坡枢椎角(clivus axis angle,CAA)为131.6°±11.5°、149.5°±14.4°;B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6.9±3.8mm、1.1±0.9mm,VDI为5.9±4.3mm、1.1±1.0mm,CMA为135.1°±15.2°、157.3°±13.2°,CAA为128.4°±13.5°、152.5°±13.4°;C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7.2±3.9mm、1.2±1.5mm,VDI为8.8±5.1mm、1.5±1.8mm,CMA为132.7°±10.9°、158.2°±15.3°,CAA为124.5°±17.8°、153.8°±11.2°;各分型术后ADI、VDI、CMA和CAA值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A型整体复位率84.30%,B型整体复位率82.68%,C型整体复位率81.53%,各组之间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B型患者因骨融合不佳,发生螺钉松动,后实施经口咽前路翻修手术外,其余60例患者均在术后10~12个月得到了稳定的骨性融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关于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方法,可为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提出精准、可靠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