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春莲 《当代医学》2011,17(2):104-105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对不孕夫妇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将281个IUI周期分为自然周期组(A组)和促排周期组(B组);促排周期组又根据不同用药分为克罗米芬组(CC组)、尿促性腺激素组(HMG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极显著低于促排周期组(7.9%vs19.0%,P〈0.01);促排卵组中CC组、HMG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1.1%和23.6%,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提高;HMG联合IUI能提高IUI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促排卵药物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3对不孕夫妇进行的723个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及应用促排卵药物的种类分为自然周期组(143对)、枸橼酸氯米芬(CC)组(40对)、尿促性腺激素(HMG)组(126对)及CC+HMG组(54对)促排周期组;各组患者均在排卵前1d、排卵后1d进行一次IUI治疗,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宫外孕率、多胎率及OHSS率。结果促排卵周期总妊娠率为14.5%,略高于自然周期组妊娠率(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促排卵周期中CC+HMG组的妊娠率22.7%(20/88),明显高于自然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组的妊娠率为3.0%(2/66)(P〈0.05)明显低于自然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组妊娠率为14.6%(40/274)与自然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宫外孕率、多胎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IUI治疗中,CC+HMG促排周期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和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对234例因女性因素不育夫妇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的375个周期,随机分四组:自然周期(NC)组、克罗米芬(CC)组、CC组联合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组、HMG组。结果NC组及CC组妊娠率较HMG组及CC/HMG组低,但是并发症相对较少,反之,CC/HMG组及HMG组较NC组及CC组妊娠率高,但并发症略高于前两组,HMG组比CC/MHG组用药量大,两组妊娠率无差异。结论从药效看CC/HMG方案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宫腔内人工授精355个周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选择311对患者355个周期的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按自然周期、克罗米芬(CC)+补佳乐+HCG、克罗米芬(CC)+HMG+HCG、HMG+HCG分为四组进行围排卵期IUI技术比较.结果311对患者进行355个周期IUI,自然周期182个,有22例妊娠率12.09%;克罗米芬(CC)+补佳乐+HCG组97个周期,有26例妊娠,妊娠率26.80%;克罗米芬(CC)+HMG+HCG组31个周期,有10例妊娠,妊娠率32.26%;HMG+HCG组45个周期,有7例妊娠,妊娠率15.56%.结论使用促排卵药物,尤其克罗米芬(CC)+HMG+HCG组,诱发排卵数目较多,子宫内膜适中,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超促排卵的最佳方案。方法:对56例宫腔内人工授精使用不同超促排方案的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克罗米芬(CC)周期7例,无妊娠,妊娠率0%。CC加入绝经促性腺激素(HMG)周期16例妊娠人数3人,妊娠率18.75%。HMG周期33例,妊娠人数11人,妊娠率33.33%。结论:HMG超促排卵方案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中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卵泡刺激素(FSH)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不孕症的价值。对普接受克罗米酚(CC)联合IUI治疗至少2个周期失败的37对不孕夫妇,采用FSH促排卵后进行IUI治疗,共45个周期,结果:总妊娠率35.1%,周期妊娠率28.9%。单卵泡发育率52.2%。排卵率93.3%。多胎妊娠1例。无1例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笔者认为,用FSH促排卵是安全有效的,与IUI联合治疗不孕症可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3种不同促排卵法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茅云霞 《黑龙江医学》2003,27(7):489-490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的 3种不同促排卵方法的临床疗效 ,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 5 6例PCOS不孕症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1组 2 8例 ,为中药排卵汤联合克罗米酚 (CC)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2组 2 0例三苯氧胺 (TMX)联合克罗米酚 (CC) ;3组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HMG)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采用B超监测排卵。结果  1组周期排卵率 84 5 2 % ,妊娠率 6 4 3% ;2组周期排卵率86 6 7% ,妊娠率 35 0 % ;3组周期排卵率 83 33% ,妊娠率 37 5 % ,各组排卵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妊娠率有显著性。 1组妊娠率明显高于 2、3组 (P <0 0 5 ) ,各组均未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结论 采用中药排卵汤联合CC、HCG的促排卵方案治疗优于TMX联合CC和HMG联合HCG的促排卵方案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滋阴补阳方序贯法联合氯米芬(CC)/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日节律紊乱兼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日节律紊乱兼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114个促排卵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患者予滋阴补阳方序贯法联合CC/HMG/HCG 61个促排卵周期治疗,对照组患者予CC/HMG/HCG 53个促排卵周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周期排卵率、单卵泡排卵率、卵泡输出率、促排卵天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各组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率、周期妊娠率、周期流产率、周期双胎妊娠率。结果试验组的卵泡输出率、注射HCG日内膜厚度以及周期妊娠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周期排卵率、单卵泡排卵率、促排卵天数、LUFS率、OHSS率、周期流产率、注射HCG日A级内膜率、周期双胎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日节律紊乱兼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选择滋阴补阳序贯法联合CC/HMG/HCG促排卵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供精人工授精(AID)是目前治疗男性少、弱、无精及染色体异常等所致不育或不宜生育的最重要技术之一,但AID成功率是个不定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作者着重研究促排方案及精子洗涤对实施AID不孕妇女妊娠率的影响,以探讨AID的成功因素。方法对133对夫妇施行AID,共238个周期,平均治疗1.78个周期。促排方案为自然周期、克罗米芬(CC)、克罗米芬加促尿激素(CC+HMG)、促尿激素(HMG)4种方法;精子洗涤用上游法及Percoll梯度离心法。结果56例成功,平均周期妊娠率23.53%,总妊娠率42.10%;四种促排方案妊娠率分别为:自然周期:30.77%(4/13);CC.20.78%(16/77);CC+HMG:28.92%(24/83)HMG:18.46%(12/65),p〉0.05;精子洗涤妊娠率:上游法46.74%(43/92),Percoll 31.71%(13/41),p〉0.05。结论四种促排方案及两种精子洗涤方法对AID妊娠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上游法的妊娠率高于Percoll梯度离心法,总妊娠率从高至低依次为CC、自然周期、CC+HMG、HM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促排卵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治疗效果及对子宫内膜病理的影响。方法:B超监测45例病人接受克罗米酚(CC)、HMG或CC/HMG后卵泡的发育情况,观察用药前后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结果:CC/HMG诱导排卵可获得40%的妊娠率且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综合征及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低;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增殖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C失败者应用CC/HMG可取得满意疗效;促排卵药物可改善子宫内膜的病理状态,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预防;黄体功能不全及间质发育不良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排卵低妊娠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82-84+89
目的研究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PCOS不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克罗米芬(CC)促排卵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CC联合来曲唑(LE)促排卵方案治疗,治疗周期中,如无优势卵泡发育、肌注尿促性素(HMG)。比较两组患者的促排卵效果、子宫内膜与卵泡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的诱排时间短于对照组,HMG用量少于对照组,排卵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成熟卵泡个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最大卵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流产、多胎妊娠、OHS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C单独促排卵,CC联合LE促排卵方案治疗PCOS不孕症可明显缩短诱排时间,减少HMG用量,提高排卵率与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厚度,结合尿黄体生成激素(LH)峰值判断排卵时间,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对152例不孕症妇女实施IUI。结果:152例共接受308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48例,周期妊娠率15.6%,临床累计妊娠率31.6%。接受促排卵治疗患者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患者。结论:不孕原因不同是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罗格列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50例(PCOS)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25例从月经周期1天~3天服用罗格列酮4mg/d。于第二个月经周期第5天加用CC(克罗米芬)50mg共5天治疗1个周期。B组25例于月经第5天服CC50mg/d共5天促排卵治疗2个周期。测定患者的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T(睾酮)、INS(胰岛素)、妊娠率。结果服用罗格列酮组(A组):LH、T、INS水平下降,而B组无明显变化。A组服用罗格列酮联合克罗米芬促排卵25例中有21例(84%)有成熟卵泡发育,18例(72%)有排卵,12例(48%)妊娠。B组5例妊娠(20%),两组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治疗PCOS不仅能降低LH、T、INS,同时提高CC治疗PCOS不孕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授精中促排卵药物对流产率影响。方法 选择702例不孕症妇女,所用药物为克罗米酚(CC)、尿促性腺激素(HMG)、绒促性腺激素(HCG)、雌激素(E2)(补佳乐),其中CC+HMG+HCG+E2316例,CC+HCG+E2386例,另750例普通妇女作对照,观察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 使用CC+HMG+HCG+E2316例,妊娠47例,流产16例,流产率34.04%;CC+HCG+E2386例,妊娠55例,流产19例,流产率为34.55%;普通妇女750例,妊娠653例,流产68例,流产率10.34%,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人工授精中促排卵药物增加不孕症患者的流产率。  相似文献   

15.
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ovarysyndrome ,PCOS)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是引起不排卵性不孕的常见原因。近年应用药物促排卵或药物促排卵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 (intrauterinein semination ,IUI) [1~ 3 ] 治疗不孕症提高了临床妊娠率 (clinialpregnancy ,CPR)。我们用克罗米酚 (clomiphenecitrate ,CC)和HMG促排卵并配合宫腔内人工授精 ,即CC/HMG/IUI方案治疗PCOS不孕病人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年 5月至 2 0 0 1年 4月在我院妇科不孕不育专科就诊的因PCOS不孕患者 40例 ,年龄 2 3~ 3 2…  相似文献   

16.
三种不同超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季钢 《安徽医学》2002,23(4):17-18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超促排卵的最佳方案.方法对56例宫腔内人工授精,使用不同超促排卵方案的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克罗米芬(CC)周期7例,无妊娠;妊娠率0%.CC 10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周期16例,妊娠人数3人,妊娠率18.75%.HMG周期33例,妊娠人数11例,妊娠率33.33%.结论 HMG超促排卵方案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中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7.
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1 110个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妊娠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用阴道B超监测卵泡生长发育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结合尿黄体生成激素(LH)峰判断排卵时间,用上游法处理精液,对523例不孕症患者行夫精IUI 1110个周期.结果①获临床妊娠有183个周期,周期妊娠率16.50%,自然周期(NC)组、克罗米芬(CC)组、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CC-HMG)组、HMG组的排卵前1天优势卵泡平均直径依次为(18.8±1.7)、(21.7±2.0)、(21.4±2.2)、(21.3±2.2) mm;②自然周期多在尿LH峰出现后12~24 h内排卵(83.07%),促排卵周期多于注射HCG后24~48 h内排卵;③排卵前与排卵后的临床妊娠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周期授精2次与授精1次的临床妊娠率比较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④排卵日子宫内膜呈A型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B型及C型(P<0.01),B型与C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⑤随着年龄增长,IUI临床妊娠率下降(P<0.05).结论授精时机、子宫内膜形态和厚度、女方年龄影响IUI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公立平  邓兰云 《中国热带医学》2004,4(6):1020-1020,1013
不明原因性不孕是指各项不孕症检查指标均正常,而2年以上未孕的夫妇。国外资料报道,促排卵技术和辅助生殖技术可以提高其妊娠率,并且促排卵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本试验分别采用克罗米酚绒毛促性腺激素(CC/HCG)和克罗米酚、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绒毛促性腺激素(CC HMG/HCG)两种方案治疗不明原因性不孕症,并对比分析和探讨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来曲唑(LE)、克罗米芬(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3种药物相互联合使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探索CC抵抗及LE无反应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更佳的促排卵方案。方法 将CC抵抗及LE无反应的209例(周期)PCOS患者,随机分入CC+HMG组59周期,LE+HMG组72周期,LE+CC组78周期, LE+CC组中无反应者54周期立即转入LE+CC+HMG组,观察4组间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最大卵泡平均直径(MFD)、子宫内膜厚度、>1.4 cm卵泡数、血清雌二醇(E2)水平,以及促排天数、HMG用量、排卵数、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双胎率、异位妊娠率等。结果 LE+CC组排卵率最低(30.77%),但>1.4 cm卵泡数、排卵数和促排天数最少,HCG注射日E2水平最低(P<0.05),余3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CC+HMG组HMG用量以及HCG注射日E2水平最高(P<0.05);仅CC+HMG组出现异位妊娠,共3周期(P<0.05)。4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MFD、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以及双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及卵泡未破裂黄素化(LUF)。 结论 对CC抵抗及LE无反应的PCOS患者,LE+CC联合促排卵方案,仍有30.77%的排卵率,尤其适合OHSS高危人群。而LE+CC与LE+CC+HMG的总体排卵率92.31%,明显高于传统联合促排卵方案LE+HMG与CC+HMG,同时降低了OHSS及多胎妊娠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马林  黄坚  张治芬 《浙江医学》2018,40(5):471-474,478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及其比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孕患者64例(80个促排卵周期),其中19例(24个促排卵周期)应用枸橼酸氯米芬(CC)促排卵(CC组),17例(23个促排卵周期)应用CC+注射用尿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CC+HMG组),18例(20个促排卵周期)应用HMG促排卵(HMG组),10例(13个促排卵周期)应用来曲唑(LE)促排卵(LE组)。比较4组患者妊娠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HCG日)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及P/E2;比较妊娠患者与未妊娠患者HCG日血清E2、P水平及P/E2。结果CC+HMG组、HMG组患者妊娠率(47.1%、44.7%)均较CC组患者(10.5%)高。4组患者间HCG日血清E2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C+HMG组、HMG组、LE组患者血清P水平均高于CC组(均P<0.05),CC+HMG组高于HMG组(P<0.05)。LE组患者HCG日P/E2与CC组、CC+HMG组、HM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患者与未妊娠患者HCG日血清E2、P水平及P/E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MG的参与可使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利于胚胎发育和子宫内膜容受性同步的水平,合适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及其比值利于妊娠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