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顾《内经》有关女性生殖理论的阐述,总结现代学者结合西医学有关女性生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所提出的女性生殖轴的不同观点,扩展中医对女性生殖的认识,并提出了女性生殖生理网络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2.
运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但在理论学习和临床运用中时常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为有名无实的传统理论学说.依据经典,结合临床,与单纯运用四诊对比,同时间医学相比较,运气学说仍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仍有诸多学习的难点,仍有重新研究认识的必要.深入思考研究运气学说对于中医的发展及医学、生命科学的发展认识可能会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析中西医月经周期理论认识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月经的产生及周期性变化在理论,是妇产科医学在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大量临床观察、以及实验研究,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然而,目前中西医仍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是矛盾?是冲突?抑还是有共同之处?这是当今临床必须回答的问题.这里仅就中医与西医两种生殖生理轴系统论的比较,概略地浅析一下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医的"筋"有广义与狭义之说,其广义之说宽泛且不明确,容易使中医初学者混淆相关概念。通过分析古医籍论"筋"得出筋是骨骼肌系统;通过分析晚清、民国时期的解剖学书籍和医学著述内容得出当时筋的解剖认识从骨骼肌扩大到平滑肌和心肌;通过分析现代各医家对筋含义的认识和借鉴田进文对肝藏的解剖生理基础进行研究,指出广义之筋的不合理性,并得出中医筋的解剖实质是肌肉系统的结论,即指骨骼肌系统、平滑肌系统和心肌系统。通过探析筋的解剖实质,引出古医籍中"筋"和"肉"非指同一物质,且"筋"同"经筋"虽极为相关但仍有差异。明确中医"筋"解剖实质可以促进中医基础和临床向前发展,使中医的筋概念在解剖结构和功能上统一,更完整地体现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5.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今有关"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机理研究的综述,加深对其理论与临床研究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相加是我国医学的优势,作者相信女性生命网络调节的观点能为三类医师找到相互交流的共同语言,使妇女疾病治疗效果更大,副作用更小,防治结合对妇女生殖健康会有更大好处。  相似文献   

7.
论相火     
相火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一直以来中医学者对其有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追溯相火渊源,剖析相火内涵与特征,深入探析相火的生理作用和刘完素、张子和、李杲、朱震亨、张景岳、黄元御六位医家的相火观,以期更深入了解相火理论,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生殖医学的发展上亦多有记述,散在于不同篇章中,其内容丰富,为后世中医生殖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解剖生理、发病、疾病诊治、相关病证治疗及调养之道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阐发.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对骨与骨骼的认识无论从其解剖构造、组织构成、化学成分、形态类型,还是结构功能、营养代谢、生长发育过程等等都有比较全面系统。中医学对骨的认识有其独特理论,但缺乏系统。本文结合前贤认识到中医骨内涵的广阔,但未曾深入,略感遗憾,而进一步从结构说、营养说、调节说三方面来阐述中医骨之内涵,以指导中医临床对骨骼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与西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不能用狭隘的观点排斥任一医学体系,而要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两种医学,坚持中西医并重,将西医的工具理性和中医的目标理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证孙络相关条文及穿支血管相关文献,从定义、解剖层次、数量、气血流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两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其相似性。认为《内经》孙络和现代医学的穿支血管是对于人体同一结构的不同称谓。提示联合中医孙络相关理论和西方医学穿支血管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人体皮肤相关的细微结构,对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研究发展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日益深入,不仅从宏观对中医经典理论进行了内涵的阐述,更从微观利用现代医学手段研究肺与大肠的内在联系。本文基于王居易教授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认识,结合相关病例3则,阐述经络诊察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生殖医学标准是中医药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中医生殖医学标准,有利于提高中医生殖医学诊治水平;有利于中医生殖医学学术的发展;有利于中医生殖医学国际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中医生殖医学科研工作;有利于促进中医生殖医学新药的研发;是中医生殖医学学科的基础构建,是提高科学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为此,建议尽快制定中医生殖医学标准。  相似文献   

14.
李朝彬  凤婧  李涛 《陕西中医》2011,32(9):1201-1202,1217
目的:探讨在新的社会背景和医疗条件下生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中医辨证论治的途径。方法:从社会背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临床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等方面对"从肝论治"学术观在生殖医学临床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结论:生殖医学虽然在近20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仍有待于祖国医学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肝论治"学术观无疑为我们解决生殖健康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慈  倪帆  袁卫玲 《中医药导报》2019,25(15):19-22
明清时期社会方面发生了许多变革,对中医时间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挖掘明清时期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动,发现无论是政治的变革、战争的弥漫,还是经济重心的转移与发展、思想的碰撞与交融等,都从不同方面对时间医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中医时间医学在针灸、医药理论及临床实践许多方面都有了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医急诊医学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医诊治急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急诊科是救死扶伤的前沿阵地c目前,中医急诊医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医学界对中医急诊医学的地位与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近Ic余年来,特别是在中医工作“九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把中医急诊研究作为中医学术发展的突破口,并采取具体措施加强了对中医急诊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坚持继承与发扬并举,临床与科研同步,中医与中药结合,多学科攻关,从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室)的基…  相似文献   

17.
正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共同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成立暨第四次全国中医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定于2014年8月15日~17日在郑州召开,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内容:1.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不孕不育的新技术和新方法;2.全国名老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症经验;3.中医生殖医学理论探讨;4.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机制的研究成果;5.中医药在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中应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6.中医药在生殖保健和优生方面的研究成果;7.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生殖健康相关疾病(如慢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共同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成立暨第四次全国中医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定于2014年8月15-17日在郑州召开,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内容:1.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不孕不育的新技术和新方法;2.全国名老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症经验;3.中医生殖医学理论探讨;4.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机制的研究成果;5.中医药在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中应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6.中医药在生殖保健和优生方面的研究成果;7.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生殖健康相关疾病(如慢  相似文献   

19.
《中医杂志》2014,(6):492
正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共同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成立暨第四次全国中医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定于2014年8月15日~17日在郑州召开,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内容:1.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不孕不育的新技术和新方法;2.全国名老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症经验;3.中医生殖医学理论探讨;4.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机制的研究成果;5.中医药在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中应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6.中医药在生殖保健和优生方面的研究成果;7.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生殖健康相关疾病(如慢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共同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成立暨第四次全国中医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定于2014年8月15日~17日在郑州召开,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内容:1.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不孕不育的新技术和新方法;2.全国名老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症经验;3.中医生殖医学理论探讨;4.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机制的研究成果;5.中医药在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中应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6.中医药在生殖保健和优生方面的研究成果;7.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生殖健康相关疾病(如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