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 :报道1例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经过,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在产褥期以头痛、呕吐起病,伴癫痫样发作;腰椎穿刺检测颅内压明显升高,头颅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显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必要时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静脉窦接触性rt-PA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分析1例经静脉窦接触性rt-PA溶栓治疗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采用介入方法经静脉窦直接注入rt-PA接触性溶栓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静脉窦再通良好。结论经静脉窦接触性rt-PA溶栓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接触性溶栓的合理给药方案、安全性、疗效。方法对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股静脉插管至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小剂量、持续给药2~3d,平均每天60万U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全身抗凝治疗2~3w。结果经治疗,静脉窦血栓均在2~3d内完全溶解,静脉窦恢复通畅,所有患者神志转清晰,颅内高压症状消失,无颅内出血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出院时未留下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随访3个月,未出现新症状及血栓再形成。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行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可快速使闭塞的静脉窦恢复畅通,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特殊类型的脑卒中,确诊率逐年增加,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目前抗凝治疗、全身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接触性静脉溶栓、支架植入术和机械取栓术等多种治疗方式并存。本文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旨在提高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方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3年3月-2006年7月采用颈内动脉导管直接注射尿激酶,并辅以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的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疾病,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更为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局部定位体征、癫向.CT对其诊断阳性率低,头部MRI及MRV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接受性最高.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且并非颅内并发出血的禁忌证.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而不典型;对急、慢性头痛,影像学表现为大脑皮层不规则出血、大脑凸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癫苘发作的患者要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既可反映凝血
酶的活性,又可反映纤溶酶的活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D-二聚体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普遍
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因此D-二聚体异常升高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
但D-二聚体正常能否除外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仍存在争议。本文就D-二聚体和颅内静脉窦血栓
形成的关系,D-二聚体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9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出院后随访9~30个月,内容包括腰穿、眼底检查和MRV或DSA检查. 结果 出院时9例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0分恢复到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平均随访20个月后无一例患者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结论 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4例经DSA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颅内静脉窦内球囊扩张成型及取栓手术,使静脉窦即时再通,术后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 2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血栓患者,微导管与微导丝配合,逆行进至上矢状窦中前1/3处,直径5mm球囊沿微导丝进至该处。充盈球囊,透视监视下回拉球囊,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30.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再发者。结论颅内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及支架置入术。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1例患者施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5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开通吸栓治疗,所有8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团注肝素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0000~2900000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0000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狭窄或闭塞静脉窦均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少见脑静脉系统疾病,尤以中青年多见。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可以表现为头痛、呕吐、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极易误诊或漏诊,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为推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临床实践,2013年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本文拟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4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 14例患者中表现为头痛的有12例,伴有呕吐者2例,癫疒间发作者5例,伴有意识障碍者6例,伴有肢体瘫痪2例,伴有失语者1例。所有患者MRV均提示静脉窦显影不佳或不显影。给予抗凝治疗后,出院时9例症状好转,4例复诊痊愈,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血管成像,抗凝是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首发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首发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曾经被诊断为脑梗死3例、出血性脑梗死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颅内高压1例,最终均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经过静脉放血、羟基脲及抗凝治疗,10例患者症状缓解,半年随诊未复发。结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以继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头部MRV或DSA检查、血液形态学、骨髓穿刺及基因检查可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及治疗仍对预后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头部MRI检查示短T1、长T2信号,其中1例伴癫(癎)发作,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很快好转.结论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因为脑循环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所继发的脑水肿、梗死、出血所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有长期的渐进性头痛、头闷,并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行单纯抗凝、经颈动脉溶栓和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治疗12~18个月。术后随访2~29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2例行单纯抗凝治疗,3例行以抗凝治疗及颈动脉穿刺尿激酶注射,4例行动脉内溶栓,8例在动脉内溶栓同时行静脉窦内超选插管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科1999年10月~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经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9例进行了介入颈动脉内溶栓,2例进行了静脉溶栓,并同时进行了抗凝等治疗,现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结果采用介入颈动脉内溶栓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2例1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大部分静脉窦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治疗后2周颅内压降致250~300mm H2O。结论颈动脉内连续应用尿激酶溶栓并结合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特别是经历了血管内介入取栓这一关键性治疗步骤。本病例强调了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在特定情况下介入性治疗的潜在价值。未来更广泛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定这些并发症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硬脑膜动静脉瘘(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与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生的关系,以及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5例继发于或伴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颅内出血,2例表现为突眼和结膜红肿。3例经开颅手术及1例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均恢复良好;另1例未行外科处理,神经功能障碍呈进行性加重。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可继发DAVF,但部分患者先期难以明确静脉窦血栓形成,而表现为DAVF伴静脉窦血栓性闭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继发的DAVF易发生颅内出血,应积极行血管内栓塞或开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