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比普通肝素(UH)和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6例急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UH组和LMWH组。UH组给予UH静脉滴注72h,根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调整滴数,使其维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3d后改为LMWH 5000U,bid,皮下注射7d;LMWH组给予LMWH 5000U,bid皮下注射10d治疗,于治疗前、满3、10、21d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UH组在治疗满3、10、21d,NIHSS和MBI均明显优于LMWH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UH持续72h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通过监测APTT使其延长至正常值的1.5~2.5倍之间,UH同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肖妩  肖静 《山东医药》2002,42(23):69-69
20 0 0年 8月至 2 0 0 2年 7月 ,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 4 0例 ,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脑梗死患者 76例 ,起病均在 4 8小时内 ,经头颅 CT检查确诊并排除颅内出血或出血性梗死。均无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 (PL T) >6 0× 10 9/ L。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 4 0例 ,男 2 8例、女 12例 ,年龄 37~ 72岁、平均 (6 1.5 2± 5 .35 )岁。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 5例、中度 30例、重度 5例。对照组 36例 ,男 2 9例、女 7例 ,年龄 4 1~ 75岁、平均(6 …  相似文献   

3.
许道营  王爱芹 《山东医药》2004,44(22):76-77
2001年8月至2003年2月,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34例脑梗死患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死时 ,脑内释放分子量 3 3万凝血因子III,参与外原性凝血酶激活物的形成 ,激活因子X后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使血液凝固。低分子肝素具有快速和持续抗凝作用 ,对脑梗死有一定的疗效[1,2 ] 。我院自 2 0 0 0年 1 0月~ 2 0 0 1年 1 0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 ,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 3 7例 ,女 2 9例 ,年龄 40~ 80岁 ,平均 66± 6.78岁。本次治疗前均未作溶栓抗凝及血液稀释等治疗 ,患者无心、肝、肾功能障碍或出血倾向 ,均为颈内动脉系统首次梗死 ,病程在 48小时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降纤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 2 0 0 0 - 0 3~ 2 0 0 4 - 0 5进展型脑梗死全部病例随机分 3组 :治疗组、对照甲组、对照乙组 ,每组各 30例。 3组均个体化常规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和降纤酶 ,对照甲组应用低分子肝素 ,对照乙组应用降纤酶 ,连续应用 7d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 ,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甲组、乙组 (P <0 0 1) ,对照甲组 ,乙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治疗后第 2周临床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治疗组 96 7%、对照甲组 80 0 %、对照乙组 83 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甲、乙组 (P <0 0 5 ) ;而显效率 3组分别为 80 0 %、5 3 3%、5 3 3%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甲、乙组 (P<0 0 1) ,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3d、7d、14d后纤维蛋白原前后比较 :治疗组较显著降低 (P <0 0 1) ,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低分子肝素、降纤酶联合治疗进展型梗塞 ,更有效中止病情进展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临床疗效 ,安全性高 ,副作用小 ,适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6.
刘淑真  晋万强 《山东医药》2001,41(14):64-64
自1999年6月~2000年6月,我们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①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标准诊断;②近期未用过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③颅脑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者;④无出血倾向、近期手术或严重肝肾疾病者。随机分为两组:①观察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55~72岁。②对照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5~70岁。 治疗方法:观察组用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0.5ml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分子质量肝素(I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方法,每隔12h 1次,每次1(10000IU),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5d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头颅CT或MPd变化,生化指标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IMWH皮下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作用,疗效迅速,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稳定、有效的,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抗凝剂。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LMWHs)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用 9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 ,其中 48例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 48例除常规治疗外 ,加用LMWHs 0 4mlScbid× 10天为治疗组。治疗前后测定BPC、PT、APTT、TT、Fg、D D。同时观察治疗效果和出血情况。 结果 治疗组于治疗后 10天 ,2 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治疗组用药后Fg降低 ,PT延长 ,D D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或P <0 0 5 ) ,两组治疗前后的BPC、TT、APTT变化不明显 ;治疗组有 5例出现皮下淤斑。 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给予LMWHs有一定的抗凝及溶栓作用 ,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6例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基础治疗两组无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81%(P0.05)。治疗组继发颅内出血1例,血小板减少3例,未发现低醛固酮血症伴高钾血症、皮肤坏死、过敏反应等。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可靠,可降低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陈莉  邹东华  陈娅  曹小丽  秦超  莫雪安 《内科》2013,8(4):345-346,349
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通心络治疗组患者卒中量表评分(NIHSS)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通心络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常规治疗组为5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心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 ,DW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 nanceAngiography ,MRA)在脑梗死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 3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RA检查 ,并与CT、常规MRI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超早期及早期急性脑梗死中DWI可显示CT及T2 WI不能显示的病灶 ,对于T2 WI能显示的病灶DWI能更清楚、更全面的显示该病灶 ,MRA能快速发现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结论 DWI与MRA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十分敏感 ,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 ,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磷酸肌酸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金纳多注射液70 g,每日1次静脉滴注,拜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为15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注射液2 g,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15天.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磷酸肌酸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辅助作用,能降低致残率,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象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象变化,为预防本病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ACL 2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及纤溶有关指标.用血浆纤维蛋白原(Fg)功能自动化仪检测Fg浓度及其分子的功能,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浓度(3.38±1.3)g*L-1,其分子功能4.33±0.58,与对照组相比,P<0.05;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72.2±13.2)%,t-PA活性(0.89±0.16)IU*ml-1、PAI-1活性(8.27±1.34)IU*ml-1,与正常组相比,P<0.05. 结论血浆Fg浓度升高及其分子功能增强,AT-Ⅲ活性降低、t-PA活性降低及PAI-1活性增强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凝血象变化.检测凝血及纤溶有利于本病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41例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在入院24h内,治疗后3d,8d及2周的变化,并且以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常规治疗作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4小时内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较正常人均明显升高(p〈0.01);第3d,第8d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纳洛酮组比常规治疗组血浆内皮素下降更快(p〈0.05);两周后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均升高,与病情轻重及病情进展相关,纳洛酮治疗较常规治疗能更迅速地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气温条件下急性脑梗死病灶周边区的代谢变化。方法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28例临床和MRI确诊为大脑中动脉支配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定点分辨选择序列(PRESS)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测半卵圆中心(感兴趣区,ROI)。采用Efilm workstation软件计算出梗死灶外缘距ROI的距离。根据脑梗死发生当天的平均气温和ROI距病灶区8.0 mm以内条件分为0~5℃、5℃~10℃、10℃~15℃及15℃~20℃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 0~5℃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含胆碱代谢物(Cho)、肌酸/磷酸肌酸(Cr)值均较其他组升高,除Cr值与10℃~15℃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项目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5℃~10℃组NAA、Cho、Cr值均较其他组低,除Cho与15℃~2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余项目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虽然10℃~15℃组与平均15~20℃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10℃~15℃组NAA、Cho、Cr值均较15℃~20℃组大。结论平均气温<5℃时,梗死灶周边区损伤随气温降低而减轻;平均气温>10℃时,梗死灶周边的损伤随气温升高而加重;然而,平均气温5℃~10℃组梗死灶周边损伤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在我国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非常高。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该文就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2例,按照是否合并急性脑梗死或无症状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86),无症状脑梗死组(n=82),非脑梗死组(n=94),比较三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情况。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症状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无症状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脑梗死组患者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无症状脑梗死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于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降压时以降低血压负荷为主,而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时应降低收缩压兼顾降低血压负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简单随机化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在治疗后14、21 d对2组患者行临床疗效判定,判定指标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同时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3%,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ADL评分及NIHSS评分改善幅度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死过程中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