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陈芳 《江西医药》2009,44(5):471-472
目的了解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住院的225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年龄〈50岁和≥50岁分组,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差异;以单纯戊型肝炎和重叠乙型戊型肝炎分组。分析比较两组间重型肝炎和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结果(1)比较两组TBil、CHE、GGT、PT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ALP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单纯戊型肝炎组和戊、乙型重叠感染肝炎组之间,重型肝炎和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50岁以上戊型肝炎患者肝脏受损比较重;戊、乙型病毒重叠感染比单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进展至重型肝炎.且容易发生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23例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59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加用苦黄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对急性肝炎的各项症状及有效率两组无差异,均达90%~100%.对慢性肝炎的症状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急性肝炎治疗1周后谷丙转氨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5);治疗组白蛋白升高,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1);慢性肝炎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复常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组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变化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是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疗效的药物,尤其对慢性肝炎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238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结果 238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布于不同的年龄段,其中40~49岁、50~59岁及60岁以上年龄段戊型肝炎患者显著多于39岁以下年龄段,老年患者占27.3%,未见学龄及学龄前儿童;黄疸型221例(占92.9%),无黄疸型17例(占7.1%);单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209例(占88%),重叠感染29例(占12%),均为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ALT显著增高,41.6%的患者大于1000IU/L,20%以上的患者出现PTA低于正常范围,6(2.5%)例患者的PTA低于40%。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及储存指标均低于其他年龄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下降明显。结论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符合急性肝损伤的表现,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主,也有病情较重患者,不能忽视。尤其是老年戊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肝病期间一定要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岩黄连治疗病毒性肝炎并高胆红素血症31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岩黄连治疗肝炎已有报道,但对伴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少见.我们用岩黄连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31例,观察了该药对血清总胆红素(STB)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疗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住院患者61例,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STB均>171μmol.随机分为治疗组(岩黄连组)和对照组(门冬氨酸钾镁组).治疗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42.5岁.急性肝炎5例,重度慢性肝炎15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肝炎肝硬化3例;乙型肝炎28例,戊型肝炎3例.对照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平均年龄40.2岁.急性肝炎6例,重度慢性肝炎13例,慢性重型肝炎7例,肝炎肝硬化4例;乙型肝炎26例,戊型肝炎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血生化、病原学方面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4年3月收住31例戊型肝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中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占54%以上。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四季皆可发病,春季偏多。老年患者胆红素升高明显,多伴有胆汁淤积,肝炎临床症状明显,单纯戊肝患者临床预后良好,重叠感染者易并发肝衰竭,预后差。结论戊型病毒性肝炎大多预后良好,重叠感染者及老年患者易出现重型肝炎倾向,且病程较长,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进行前瞻性试验.100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前列腺素E1200μg/d,对照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20 ml/d,两药均加入250 ml生理氯化钠溶液中静滴,疗程6周.结果试验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黄疸的消退和肝功能的恢复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第3周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早期重型肝炎存活率分别为80.0%和84.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2.0%、38.5%(P<0.05,P<0.01),两组中晚期重型肝炎存活率分别为44.4%和25.0%,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PGE1治疗早期重型肝炎及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2001~2005年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近5年来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1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HAV-IgM、HBVM、抗-HCV、抗-HEV IgM/IgG,对其中的戊型肝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11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占54.98%(171/311),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分别占15.11%(47/311)、28.94%(90/311)、0.96%(3/311).2001~2005年戊型肝炎分别占散发性急性肝炎的26.92%、33.33%、54.69%、75.32%和70.15%.12月份至次年5月份戊型肝炎发病人数占戊型肝炎总病例数的78.36%.戊型肝炎中5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χ2=16.78、χ2=16.97,P均<0.01),戊型肝炎男女性别比与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003、χ2=0.098,P均>0.05).结论 近5年来,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居首位,发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戊型肝炎发病呈明显的季节、年龄及性别分布.对戊型肝炎的预防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两组均治疗48周.同时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及综合护肝、降酶等对症支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血糖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白蛋白(Alb)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DBil、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lb水平和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增强肝糖原代谢能力,更好的控制血糖,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HE患者(老年组)和56例非老年HE患者(非老年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老年组HE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重型肝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总胆红素水平(TBil)、谷丙转氨酶(ALT)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人HE肝功能损害重,病程长,病死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腹胀、纳差及肝区疼痛等,其病原学多常由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所致。近年来,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120例,采用在内科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组选择重型肝炎36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和GH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分析各型重型肝炎与血清胰岛素、ISI和GH的关系.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胰岛素和GH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并随亚急性重型肝炎(亚重肝)、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的病情加重而升高,重型肝炎患者ISI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着亚重肝、急重肝、慢重肝的次序降低.慢重肝的空腹血清胰岛素和GH水平显著高于亚重肝(P<0.05);亚重肝、急重肝、慢重肝的肝损害与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系(r=0.537,P<0.01),与GH水平呈正相关系(r=0.317,P<0.05),与ISI呈负相关系(r=-0.412,P<0.01),ISI与GH呈负相关系(r=-0.3765,P<0.05).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高GH血症,他们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其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对121例CHB患者进行肝穿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通过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DGF和TGF-β1的含量.结果 CHB患者血清PDGF水平随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而不...  相似文献   

13.
杨燕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6):684-685
目的:分析维生素E水平在肝细胞病变过程中的改变。方法:采集急、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患者及正常健康者血清,以化学法分析血清维生素E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在肝细胞病变过程中,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明显改变;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患者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5),而肝癌组血清维生素E水平显著低于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组(P<0.001)。结论:肝细胞病变过程中血清维生素E水平改变可能与体内氧化或抗氧化系统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检测血清尿素水平评估慢性肝炎病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尿素(Urea)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评估慢性肝炎病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186例(分5组)慢性肝病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Urea水平,同时测定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Urea水平为5.01±0.68mmol/L,慢性肝炎轻度患者为4.90±0.76mmol/L、中度患者为4.14±0.81mmol/L、重度患者为4.09±0.69mmol/L。慢性肝炎中度及重度患者血清Ure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4.635、3.819,P<0.01)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t=2.818、2.093,P<0.01、P<0.05)。肝硬化代偿组患者Urea(4.88±1.24m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t=0.559,P>0.05),但肝硬化失代偿组患者Urea水平(6.08±2.67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446,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血清Urea水平降低,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呈进行性下降,血清Urea测定可作为慢性肝炎肝脏受损的一项指标,同时对慢性肝炎病情的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α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表型的影响,进一步探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具体机制。方法分离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进行体外诱导培养,使之发育成DCs,流式细胞仪测定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对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α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再次检测DCs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并将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PBMCs来源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3、CD8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α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慢性乙肝患者组其DCs表面CD83、CD86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α干扰素可以上调DCs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促进DCs的成熟,这可能是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给予TDF治疗)和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各42例。两组均持续治疗48周。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转率及乙型肝炎e抗体(HBeAb)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HBV-DNA、CD8+T淋巴细胞、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9(IL-9)、辅助性T细胞9(Th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均良好,出现血磷轻度下降3例,经对症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TDF治疗乙肝肝硬化,能有效改善HBV-M、HBV-DNA及淋巴细胞水平,降低肝纤维化程度及机体炎性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杨清  白晶  刘杉珊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28-3729
目的: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可溶性IL-6受体(sIL-6R)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SA)检测慢性肝炎患者8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8例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6和sIL-6R水平。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和sIL-6R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肝炎后肝硬化组上述2参数高于慢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中的上述2参数显示为:重度〉中度〉轻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慢性肝病组血清IL-6和sIL-6R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481,P〈0.05),IL-6和sIL-6R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亦呈正相关(r=-0.417,0.418,P〈0.01),与AL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73,0.182,P〉0.05)。结论:血清IL-6和sIL-6R与慢性肝病的病情演变有关.对其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了解唐山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致病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调查的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唐山市行政区域内6所医院呼吸内科530例确诊为CAP的成人住院患者的痰标本,并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530例CAP患者217株菌标本中,172例(32.45%)检测出致病菌195株,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64株(12.08%)、肺炎链球菌24株(4.53%)、鲍曼不动杆菌19株(3.58%)。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检出率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P<0.05);没有应用过抗生素CAP患者的肺炎克雷伯菌和肺炎链球菌分离率高于应用过抗生素者(P<0.05);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60岁年龄组的分离率高于<60岁者(P<0.05);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随PORT级别的增加而相应增高(P<0.05);不同地区、季节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唐山地区成人CAP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为首要致病菌;年龄≥60岁、入院前未应用过抗生素、合并基础疾病、PORTⅢ级以上病情较重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应以抗革兰阴性菌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9.
综合心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48名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2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疗程3个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F-36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评定,2组治疗前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无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试验组心理干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抑郁及躯体化评分增高(P<0.05),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降低(P<0.05),其余无差异.SF-36干预前2组患者分值比差异较无显著性(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各项目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预后试验组各项目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 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层粘连蛋白(LN)在不同阶段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以观察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血清标本均来自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对照组(A组)20例、急性肝炎组(B组)15例、慢性肝炎组(C组)80例、肝炎肝硬化组(D组)85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LN。结果(1)肝病患者血清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NF-α含量逐渐增高(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血清TNF-α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也明显高于慢性轻度肝炎组(P<0.01)。血清TNF-α含量从ChildA→B→C级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肝炎组患者血清LN含量较对照组较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血清L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轻度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LN升高幅度较大,与慢性肝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A→B→C级LN含量逐渐增高,且C级显著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TNF-α与LN二者显著相关(P<0.01)。结论在肝细胞损伤及其纤维化发展进程中,随着病情进展,TNF-α及LN含量逐渐增高,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