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通过手术和病理确诊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材料和I期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部14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4例,回肠1例,胃肠道外2例。28例中恶性17例,交界性6例,良性5例。CT影像资料显示为腔内外有大量肿块,直径范围约1.5~22cm,<5cm患者7例,≥5cm者21例,肿块呈类圆球形和不规则形状,密度为均匀及不均匀分布,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程度由中度到明显。3例患者瘤内出现点状钙化灶。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呈现一定特点,对临床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以及多排螺旋CT检测结果,分析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部21例,十二指肠8例,肠系膜3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25例。良性间质瘤直径<5cm,强化均匀;恶性者直径一般>5.5cm,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结论通过术前的CT检查,能准确显示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肿瘤直径的大小与强化特点对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40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32例行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单发36例,多发4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直径3.8~1 9.0 cm.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30例,其内可见囊变、坏死,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男19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并将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7例占48.5%(腔内型6例,腔外型4例,混合型7例);小肠间质瘤10例占25%(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2例);直肠4例占9.1%;腹膜后2例占11%。CT图像与病理恶性潜能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和肿瘤分级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钡餐造影及CT在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寻找出它们在外生型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医院内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进行影像表现分析。36例患者手术前均进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并随机将患者分成钡餐组和CT组,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 36例研究对象中,CT定位诊断正确20例(55.6%),定性诊断正确34例(94.4%);而消化道钡餐定位诊断31例,正确率达到了86.1%,定性诊断正确22例(61.1%)。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在定位诊断准确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性诊断方面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结合钡餐造影诊断的准确率为97.2%。结论钡餐造影能够准确对病灶进行定位,定位准确率较高,而CT扫描检查可以对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准确定性,定性率较高。二者在临床上相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正>胃神经鞘瘤在胃肿瘤中所占比例较少,临床常与胃肠道间质瘤不好鉴别,本研究在收集胃肠道间质瘤资料时收集到10例胃神经鞘瘤,现将该1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神经鞘瘤的螺旋CT影像特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神经鞘瘤10例。1.2 CT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机器均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前8 h空腹,先认真询问患者一般状况,去除注射654-2的禁忌证后,肌肉注射654-2 10 mg,10 min后喝清水8001 000 ml,如不能注射654-2者上床前10 min喝清水600 ml,上床时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104例,根据应用不同CT检查方式分为常规CT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52例。所有患者最后行病理学检查,并以病理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比较两组疾病检出率、诊断特异性、敏感度、准确性、检查持续时间、检查结果获得时间。结果 经病理检查发现常规CT组42例(80.77%)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为其他胃肠道疾病,常规CT检出33例(63.46%)患者;螺旋CT组经病理确诊42例(80.77%)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为其他胃肠道疾病,螺旋CT检出40例(76.92%)患者,螺旋CT组疾病检出率更高(P=0.038)。螺旋CT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常规CT组(90%vs. 70%,95.24%vs. 78.57%,94.23%vs. 76.92%,均P=0.001)。螺旋CT组平均检查持续时间、平均检查结果获得时间均短于常规CT组[(3.26±0.63)min vs.(6.23±2.02)min,(3.02±0.45)h vs...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诊断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CT应用表现,分析探讨CT监测对临床治疗肠胃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1].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通过手术案例确诊的80例肠胃道间质瘤患者的CT以及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经过确诊的80例肠胃道间质瘤中,良性25例,交界性与恶性55例.有54例于胃部发生,6例发生于直肠,20例发生于小肠.肿块横径在3~20 cm之间,形状包括圆形、分叶形及类圆形.此次患者案例进行手术前诊断,显示良性恶性准确率86%(44/49),诊断有无转移符合率94%(23/24)[2].结论 CT检查比较清晰的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特征及同邻近心脏器官关系,及时对转移情况进行分析.CT检查对肠胃道间质瘤诊断有关键性的术前价值,由于缺少特异性诊断,现如今还需要对患者手术病理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间道质瘤的螺旋CT图像的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6例患者的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6例胃肠间道质瘤患者中有17例患者的肿瘤形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例患者呈不规则分叶状。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其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呈现从中等到高度的明显强化,而坏死区域则不强化。胃肠问道质瘤的螺旋CT表现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92.3%,良性与恶性的鉴别符合率为80.8%,诊断是否转移的符合率为91.7%。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5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15例,交界性及恶性39例.发生于胃32例,小肠18例,直肠4例.肿块横径3~20cm,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本组病例术前诊断良恶性准确率为85%(33/39),对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消化钡餐及MSCT对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就诊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分别采用消化道钡餐与MSCT检查方法,之后分析并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结果及临床价值。结果:经临床病理证实,34例患者中胃间质瘤患者20例,肠道间质瘤患者11例,十二指肠及胃同时发病患者3例;34例患者中经MSCT诊断后确诊为胃间质瘤患者18例,肠道间质瘤10例,恶性9例,良性19例;经消化钡餐诊断后确诊为胃间质瘤患者11例,肠道间质瘤5例,恶性3例,良性13例。MSCT诊断符合率为82.35%,经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为47.0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为胃肠道间质瘤病症诊断提供可靠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洋  刘洋  张修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11-1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回肠2例,肠系膜内2例。13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2例,不能确定良恶性2例。13例中12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6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分叶2例。结论: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起源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3例,肠系膜1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均为恶性);良性肿瘤最大横径为4.6cm,最小者横径1.8cm,恶性肿瘤最大横径为17.6cm,最小者横径3.1cm;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25例准确诊断,准确率83.3%。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定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7例、小肠11例、结直肠7例、食管6例、腹膜后5例和肠系膜4例。50例GIST中良性12例,恶性24例,交界性14例。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50/50)。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76%(38/50)。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诊断以及64排螺旋CT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程度。结果两种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完成后,常规诊断准确率78%,明显低于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96%,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通过64排螺旋CT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能够明显提升诊断的准确程度以及检出率,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正常诊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清华  黄志涛  徐岚  刘云 《江西医药》2012,47(12):1056-1058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间质瘤种肿瘤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回肠1例.其中恶性10例,良性6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者可见小分叶,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囊变坏死有11例;直径<5cm者5例,≥5cm者11例,11例大于5cm肿瘤中9例为恶性间质瘤.肿瘤可分为胃肠道黏膜下型、胃肠道腔外型、肌壁间型及胃肠道外型.10例恶性间质瘤中9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能明显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边芳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37-138
目的 探讨MRI和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和CT诊断.结果 13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MRI和CT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转移灶等.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结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小肠间质瘤2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肠切除吻合术2例。病理检查结果恶性3例,良性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具体研究其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的检测影像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一种就诊断及鉴别胃肠道间质瘤理想方法。方法将收录出于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住院疑似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8例患者中经病理及手术确诊的18例患者作为其研究对象。特采用回顾性的方法,针对其患者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该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灶均发生在食管、胃、肠系膜、空肠部位,其人数分别为1、10、5、2例。经螺旋CT扫描,其影像学显示有11例患者肿瘤形状呈椭圆型或类圆形,有7例患者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经增强CT扫描发现,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与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可达92.3%;对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准确率为81.8%;对肿瘤转移的鉴别准确率为90.7%。结论通过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区分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率及肿瘤转移的鉴别准确率,在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