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导管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术的可靠性及应用方法。方法37例房间隔缺损患者 ,采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 ,多个切面综合判断房间隔缺损的伸展径。比较超声测量值与封堵成功所选用的封堵器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5例患者经胸超声引导经右心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术成功 ,超声测量的最大伸展径与ASD实际最大伸展径一致 ,r =0 .97,P <0 .0 0 1。 33例ASD封堵器一次放置成功 ,2例测量偏小 ,第二次放置成功 ;封堵术成功后即刻彩超显示穿隔血流消失 ;术后 3月复查 ,房间隔无穿隔血流 ,右心系统明显回缩。结论 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右心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准确性高 ,方法简便 ,无痛苦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房缺封堵术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缺封堵术是在局麻或全麻下穿刺股静脉,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食管超声检查以判断缺口直径及封堵伞的位置,送相应直径输送鞘管进入左房,待封堵伞的左房侧盘及腰部张开后回撤输送器内芯,在食管超声监测下使左房盘与右房壁充分相贴,腰部完全卡在缺口内,少许回撤鞘管使右房盘张开,经食管超声证实封堵器释放,拔除输送器及鞘,完成操作。应用此项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一项新的介入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监测经心导管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症的价值,并探讨手术失败原因。方法:79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在经食管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EE、TTE)监测下行经心导管封堵术。结果:73例ASD、6例VSD封堵成功。6例ASD封堵失败,其中1例封堵器脱落,游离于右心腔内;2例术中心导管戳破左房耳致急性心包填塞;2例因ASD太大缺乏合适尺寸的封堵器而终止手术;1例为筛孔状ASD。1例ASD术后随访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TTE和TEE)能够正确估测房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位置,利于术前的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放置和并发症发生。超声检查详尽了解缺损大小和边缘情况在该手术方法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道心脏超声(2D-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在引导经胸微创封堵治疗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07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脏外科手术的诊断为单纯房间隔缺损患者83例,年龄6个月~45岁;所有患者术前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确定适合经胸微创手术患者,术中首先经食道超声复通过测量房缺的最大直径及房间隔长度,观察房间隔缺损的形态,与上下腔静脉的关系等进行,确定合适大小Amplatzer ASD封堵器号数,再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监测封堵完成全过程即刻观察手术效果。术后24小时至出院前经胸超声复查确定疗效。 【结果】术中首先经食道二维超声心动图再次显示房间隔缺损位置、毗邻,测量房间隔最大直径(16.76±1.21)mm,测得最大直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良好(r = 0.936,P<0.001),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穿刺、输送鞘管放置、封堵器输送释放,83例术前确诊适合手术封堵患者中除4例封堵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95.18%),79例患者经食道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房间隔缺损形态及大小并选择合适封堵器,引导房间隔穿刺及封堵器输送和释放成功后,即刻评价封堵器位置及残余分流,这种手术方法创伤小,无射线损伤,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前后右心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的变化。方法对30例成功经导管ASD封堵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6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右心血流动力学及形态的改变。结果30例ASD封堵术均成功,患者术后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未见封堵器移位及ASD再通。结论ASD封堵术纠正了心脏解剖畸形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超声心动图对ASD封堵前后右心形态学评价及疗效观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封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2处ASD的患者(7例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经心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7例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者,5例明确为2处ASD,1例为单个较大缺损,1例为3处缺损。余2例介入封堵术中造影检查示1例为2处缺损,1例为单个缺损。所有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经心导管ASD封堵获得成功。4例患者用了2个封堵器,5例用了1个封堵器。结论:对于多发性ASD,可应用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明确缺损的数量、大小、间距以及边缘距离,然后根据缺损间距选择单个或多个封堵器。  相似文献   

7.
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配合及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术中配合及监护。方法对采用经胸非体外循环封堵房间隔缺损的110例患者的术中配合及监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3例因房缺大无法牢固放置封堵器,术中延长小切口侧开胸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其余107例术后3d复查无残余分流,平均术后住院日期3.2d。结论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创伤小、适应症广、手术安全性高,有推广应用价值,术中良好的护理配合及监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指导作用。方法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术前经胸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以及周缘情况;TTE法指导非体外循环经右胸ASD封堵术,评价封堵器牢固程度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TTE观察封堵器位置及有无分流。结果术前TTE测量ASD最大直径为11~48mm[(26.76±10.53)mm],封堵器大小为16~58mm[(34.35±11.54)mm]。除2例术后三天及术后1h脱落改行直视修补术外,其余38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成功率95%。应用此方法,缺损最大直径大于30mm的病例的疗效与小于30mm的病例疗效无差别。结论在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筛选病例、测量缺损大小、术中指导手术全过程以及术后追踪随访病例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 (TTE)对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术病例的选择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封堵术前对 4 8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彩色超声测量房间隔的前后径、左右径 ,及房间隔残留端的长度 ,距离房间隔顶部、距离主动脉壁的距离 ,和三尖瓣、二尖瓣、上、下腔静脉口的距离。封堵术中观察封堵器释放的全过程 ,主要观察封堵器的房间隔缺损处的位置及张开是否正常 ,封堵器是否牢固 ,对瓣膜运动有无阻碍。封堵术后观察心房水平有无残留分流 ,封堵伞有无脱落 ,右房、右室、肺动脉内径有无变化 ,有无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结果 :TTE检测 4 8例ASD封堵术患者 ,TTE测量房间隔缺损左右径平均 2 2 2 7± 6 0 5mm ,上下径 18mm ,平均分流速度 1 5± 0 2 8ml/s。术后 2天复查 ,4 8例右房右室内径缩小 ,心房水平分流消失。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量值的 2mm~ 4mm。结论 :TTE检查对于术前选择合适的ASD患者 ,选择ASD封堵器的大小 ,术中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 ,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 ,评价疗效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室-右房通道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左室-右房通道22例.结果 封堵成功21例,1例因植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成功的21例心前区杂音均消失,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检查均示原缺损部位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术前存在三尖瓣反流者术后反流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示无房室传导阻滞或新的束支阻滞发生.本组选用对称型封堵器18枚,A4B2型封堵器3枚.结论 应用导管技术介入封堵治疗左室-右房通道是可行的,但须尽可能选择完全匹配的封堵器型号,以避免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堵闭房间隔缺损(ASD)术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30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TEE术前确诊为Ⅱ孔ASD的患者,经右心导管在TEE引导下用球囊测量ASD最大伸展径,并以此径再加1~2mm选择相应型号Amplatzer封堵器,在TEE监测下置入ASD处,于术后即刻及24小时观察疗效。结果30例ASD患者(男8例,女22例)在TEE引导下均成功置入封堵器,成功率100%,无并发症。TTE测量ASD直径=(15.0±4.1)mm及TEE测量直径=(16.6±4.9)mm,ASD径线与球囊测量直径=(20.4±6.0)mm结果差别均有显著性(P=0.0001及P=0.009)。结论Amplatzer封堵器安全可靠,只有在TEE引导下才能准确放置;TEE在术前病例选择,术中并发症监测,术后即刻疗效观察中是必须的。但在选择封堵器型号时不能以TTE及TEE代替球囊测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DH)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心脏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22例CDH患者,其中8例继发房间隔缺损(ASD),7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均采用国产类似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治疗。于封堵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CDFI检查,检测其形态功能等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2例CHD均顺利实施封堵手术(封堵器均位置良好,未见偏移,且分流消失),CDFI所检测的形态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CDFI在CHD介入封堵术前后病例筛选及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的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在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及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TE对5例PDA、15例ASD及6例VSD行经导管封堵术。结果 23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封堵,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无残余分流。2例ASD及1例VSD未完成封堵。总的成功率为88.46%(23/26)。结论 TTE对于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以及在放置封堵器过程中和术后疗效评价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完全型冠状静脉窦隔缺损(coronary sinus septal defect,CSSD)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经右心导管检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10例完全型冠状静脉窦隔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10例完全性CSSD患者中,超声诊断3例,诊断正确率30%;漏诊7例,占70%.10例完全型冠状静脉窦隔缺损患者中,10例均合并左侧上腔静脉残存,9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其中4例为房室间隔缺损,5例为房间隔缺损或大型房间隔缺损(近似功能性单心房).10例均合并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其中7例合并右室双出口、法乐四联症、单心室等紫绀型先心病,3例为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和功能性单心房患者.结论在复杂型先心病合并左上腔静脉残存或房间隔缺损时应警惕完全型冠状窦隔缺损的存在,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MRI)在诊断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4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为继发孔型ASD患儿,年龄9个月~15岁.采用PC-MRI采集通过ASD的左向右分流束的图像,以及缺损边缘与上下腔静脉及二尖瓣、右上肺静脉连线的PC-MRI图像. 结果 42例PC-MRI测量的ASD直径、缺损边缘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房室瓣及右上肺静脉间的距离均与经胸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P<0.001).26例PC-MRI测量结果与外科手术结果高度相关(P<0.001),不同流速编码中,流速编码50~70 cm/s时PC-MRI测量到的缺损直径与外科手术结果相对最为一致. 结论 PC-MRI可直观显示房间隔缺损的位置、数目、大小和与周围心内结构的空间关系,同时可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 为心脏解剖畸形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按ASD封堵适应症筛选32例ASD患者,经导管在X线引导下进行封堵,术中超声心动图实时监测,术后即刻、1、3、6、12、24个月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例患者因ASD残端过薄且软,无法支撑封堵器而放弃封堵术,余31例(96.88%)患者封堵成功。26例(83.87%)术中超声显示即刻过隔血流束消失,5例(16.13%)存在微量残余分流,随访至6个月后,残余分流全部消失。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ASD封堵术中,对术前筛选病例、术中实时监测、术后定期随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Sinus venosus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accounts for 5% to 10% of ASDs. In contrast with the more common superior vena cava (SVC) type,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VC) type of sinus venosus ASD with overriding IVC is extremely rare. The sinus venosus defect occur posterior to the fossa ovalis and is not regarded as true ASD.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is a diagnostic procedure of choice due to close proximity of atrial septum to TEE transducer. However; it may not constantly yield detailed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ay be needed.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45-year-old woman with an undiagnosed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IVC-type ASD without any anomalous drainage of pulmonary veins, who presented with progressive dyspne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脾静脉阻塞综合征(splenic vein occlusion syndrome,SVOS)的诊断价值。 方法 应用CDFI检测38例脾静脉阻塞综合征,观察CDFI血流信号,并经X-线脾门静脉造影及手术病理所证实。 结果 CDFI超声诊断符合率97.4%(37/38),其中胰腺炎15例,占39.5%(15/38),胰腺囊肿10例,占36.3%(10/38),胰腺肿瘤9例,占23.7%(9/38),脾外伤4例,占10.5%(4/38)。 结论 SVOS的CDFI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征,能清晰显示脾静脉管腔发生外压性闭塞或脾静脉腔内的实质性回声,声像图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志刚 《山西临床医药》2009,(14):1627-1628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8~36岁,平均30岁,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3个月~1年,胸超声心动图、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2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房室瓣反流,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随访无房室传导阻滞也无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全机器人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4例拟行全机器人ASD修补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全身麻醉诱导及双腔气管插管后,将TEE探头插入食管中段.①体外循环转机前,进一步明确ASD类型、数目及大小;术者参考上述信息初步拟定手术方案.②建立体外循环时,在TEE引导下,经右股静脉插入-19F或21F股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一右心房连接处;经皮经右颈内静脉插入-15F或17F股动脉插管至上腔静脉;于第二肋间经皮将-14G心脏停搏液灌注针插入升主动脉管腔中央偏后、距主动脉瓣口约3 cm处.③心脏复跳后,应用TEE即刻评价房间隔水平有无残余分流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①以手术结果为标准,TEE诊断ASD类型、数目的 准确性为1005%;所有患者修补ASD均按术前拟定方案进行.②术中证实,所有患者下、上腔静脉内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均放置于适当位置,TEE引导置管成功率为100%.③心脏复跳后,TEE显示所有患者房间隔水平均无残余分流,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术中TEE在全机器人ASD修补术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