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祖,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且时间较近,<周易>的许多哲理都渗入到<内经>之中,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周易>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欲深入研究<内经>,必求索其源,故有医易同源之说.  相似文献   

2.
胡军 《河北中医》2008,30(5):537-538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 它继承<内经>理论,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其虽论外感病,但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各科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总结其辨证规律,临证灵活应用,将大有裨益.笔者现就<伤寒论>脾、肾辨证规律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3.
<群经见智录>为近代名医恽铁樵为维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而著.书中通过剖析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的理论实质,对构成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等令人费解之处作了比较圆满的解释.认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内经>之阴阳,通<易经>之阴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改进中医,应以中医学术为主;维护中医,倡导中西医学沟通.恽铁樵这种从社会需要出发,努力发掘、提高中医学,使之与社会、与时代同步前进的思想,对于今天中医学术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留传至今,对后世医学发展有决定性重大影响力的医书,首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阴阳互根、对立统一、辨症施治的指导观,奠定了<内经>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是历代中医医生的必读书.<内经>八十一篇,虽然每篇独立成章,但各篇之间的内容又多有依存.  相似文献   

5.
《医林改错》活血祛瘀法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国章 《河北中医》2002,24(7):517-518
中医学的活血祛瘀法,在<内经>、<伤寒论>中早有记载,后世医家都有不同程度继承、完善和发挥.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首,数千年来为广大中医学子所奉行.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今世学子研习之往往力有未逮.因此提出群经互参法研究<内经>,以冀对<内经>理论的认识将更加明了、深入.  相似文献   

7.
<易经>为"群经之首",为儒道两家所共同尊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受瞩目的一部著作.张其成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1],正是<周易>以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水,汇成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学与之亦有不解之缘."医源于易"及"医易同源"的说法已广泛流传于世,认为中医学在肇始之初就采用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而有些医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易>与<内经>有相当大的差别,<易>为占筮之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内经>不信鬼神,明确提出"拘于鬼神耨者,不可与言至德",认为"医易非同源,医理有易理"而已.但无论如何,对于<内经>与<易>的文化姻缘,其上下的连属关系是不容否认的[2].  相似文献   

8.
刘琨  张宏业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1006-1007
急性白血病属于中医学"急性血癌"范畴.中医认为正气不足为本病的内在基础,且正气虚贯穿于血癌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全过程.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经>中非常强调提出肾气充足对人体的重要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孟庆云 《中医杂志》2004,45(12):948-948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内经》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及实践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渊源,内容包括:顺时养生,治病于未生;救其萌芽,治病于未盛;谨候其时,治病于未发;早遏其路,治病于未传;瘥后调摄,治病于未复.<内经>治未病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从不同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方法:选取《黄帝内经》权威训诂本及《黄帝内经》三个英译本作为语料,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三个译本中《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结果:翻译《黄帝内经》经典语句时,应本着等效翻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黄帝内经》的原貌,从而忠实传递《黄帝内经》的医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结论:《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不仅给其他中医经典书籍翻译提供借鉴,而且对典籍翻译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郭永胜  黄书婷  渠景连 《吉林中医药》2020,40(2):178-180,184
叶天士将《黄帝内经》中肝之苦欲补泻气味治法--甘缓、辛散、酸泄,总结归纳为"《内经》肝病主治三法",指出此治法的本质乃是调肝之体用: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通过全面分析叶天士著述中相关医案,系统探求其中变化运用规律:苦降、辛泄、微酸配伍之意,最合经旨,但需依病机变化以化裁。若营络虚损者,忌酸宜以辛甘润补;淋疝体虚者,忌酸宜以辛香甘润;肝胆相火亢盛者,则加苦寒之品以泄之;下焦肝肾精血不足者,则去辛散,取咸寒滋水以涵木等;并指出此种治法的禁忌病症情况,若其腑络壅结,则不宜用辛酸甘法,又当另辟咸苦配伍等其他治法。  相似文献   

13.
Acupuncture as a therapeutic measure for abdominal pain was early recorded in Huangdi Neijing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Fruitful experiences have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long historical years. Nowadays acupuncture therap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therapeutic methods in surgical acute abdomen and is widely used clinically.  相似文献   

14.
关格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中,历代医家对关格亦多有论述。文章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及治疗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吕仁和教授诊治慢关格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历史基础上,指出《内经》教学当中应注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内经》属于理论提高课,所以《内经》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在实际教学当中,突出《内经》经文课堂讲解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注意《内经》经旨原文意境的特殊性与深入性,并希望对《内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从《内经》自身所述及作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入手研究,认为《内经》课程作为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其在重视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由此才能保证《内经》学习的长期性与连贯性,然后从培养学生阅读背诵的良好习惯、传授学生勘误解释的基本方法、提供学生鉴别分析的认识思路、构建学生合理明晰的医学体系、奠定学生学术彰显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做了有关《内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几点思考与体会,希望对《内经》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是历代中医学术发生发展的根源和基础。该书在描述人体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人体解剖结构,因此就自然而然地需要采用一套公认的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来进行规范,以方便统一认识和传承交流。这些概念和术语在使用原则上与现代解剖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明确地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对于正确理解相关条文的经义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内经》原文涉及的解剖学姿势和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阴阳,以及三阴三阳等方位术语的初步整理,为正确解读《黄帝内经》中与人体解剖结构有关的条文提供线索,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探索条文提供解剖学支持。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第一经典,不仅为中医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会在新的健康医学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但黄帝内经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人才队伍萎缩、学科发展迟缓、教育教学压缩等。为更客观全面了解《黄帝内经》面临的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就全国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内经学科状况进行了调研,从5个方面分析指出发展存在困境的原因,并从6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包括重视文化价值、学科发展、人才队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内经》教学中围绕中医各家学说授课的一些措施,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能忽视《内经》自身的各家学说性质,展现出中医药学形成的学术背景,另一方面,需要适当援引一些历代中医各家学说的医家学习阐发《内经》经文的案例,总结出中医药学发展的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领悟到《内经》作为中医药学理论源头的重要性,并可以借鉴古代医家学习运用《内经》的思路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结合笔者《内经》课程教学实际经验,从《内经》自身方药理论、《内经》相关经文运用、援引《内经》古今名医心得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内经》教学当中联系中药方剂相关内容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贯彻经典联系临床的宗旨,体现出《内经》在中医药学发展当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整合课程知识,培养中医思维,为《内经》教学开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