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们检测了1316例肝血流图,其结果显示:1.肝内微循环病变较严重的慢性肝炎病人预后较差。临床上好转的病人其肝血流图显示肝内微循环亦改善;2.肝内微循环病变较严重的急,慢性肝炎易发展为重症肝炎;3.肝硬变的肝内微循环病变较肝炎的严重;而肝癌的肝内微循环病变较肝硬变严重。4.肝内微循环病变较严重的肝癌患者存活期较短。我们考虑疏通肝内微循环能加速肝炎康复,对肝癌的防治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肝血流图又称为肝阻抗血流图,是无损伤性物理检测项目。研究表明,肝血流图可反映着肝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但至今尚少报道有关老年人肝血流图的特点。探讨“临床健康老年人“肝内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可能会对老年保健措施的制定,提供某些参考数据。对象和方法检测对象来自我院作健康体格检查,经内科体检和实验室生化检查,未发现既往或现患肝病,亦无明显影响肝脏的疾病的“健康人”。60岁以上共83例,其中男37例,女46例,称为老年组(平均年龄±标准差:66±4岁)。6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标记物 CD34 ( QBend10 )在鉴别肝细胞癌和肝硬变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在 2 1例肝细胞癌、4例肝炎肝硬变、4例轻度肝炎组织中对肝窦血管 CD34的表达进行观察 ,并对上述组织进行网状纤维染色。  结果 :CD34在所有肝细胞癌中血窦标记阳性且染色强 ,而癌旁组织则标记阴性 ,肝硬变及肝炎组织均标记阴性。网织纤维染色在所有肝细胞癌中有减少。  结论 :CD34在肝细胞癌血窦中表达不同于其它肝病 ,因而在鉴别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硬变以及在细针穿刺活检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6.
赵少波 《医学综述》2000,6(6):288-288,F003
<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复杂,肝组织微循环障碍是致病环节之一。对此,国内早已有较多研究及报道,认为各型肝炎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于几个方面:①外周微循环变化:肝炎患者存在甲壁、舌尖微循环异常,皮肤微区血流降低;②肝血流图的变化:肝血流图显示肝脏供血明显减少,肝血流图收缩波波幅值明显降低;③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血液流变性直接影响微循环的灌注。急性肝炎时血液粘滞性增高,全血粘度高于正常,而肝硬化时降低,在慢性肝炎和重  相似文献   

7.
肝血流图(Rheohepatogram)亦称肝阻抗图。近年来已有报告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的诊断研究。为了解广西正常人肝血流图的波型、参数及其变化规律,探索肝血流图对各种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我们于1980年9月至1981年5月对各种慢性肝病患者133例和正常成人100名做了肝血流图检查。并进行了动物实验。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1979年12月至1985年10月,用肝血流图探索了肝炎、肝癌病人肝内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病例和方法按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进行诊断和修正诊断。280例急性肝炎,勇180例,女100例;慢性肝炎377例,男314例,女63例。以上病例平均年龄40±14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眼底病患者三个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肝、肺血流图描记,发现患者的肝血流图有特征性改变:如肝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和肝血流量减少等,而肺血流图的改变则不大明显,从而从现代血流动力学的角度论证了“肝主目”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99例病毒性肝炎不同分型的肝血流图的型别及波型改变,提示在肝炎急性期,其差异不甚明显;慢性活动型(CAH)及慢性迁延型(CPH)小,肝血流图的型别及波型改变显著不同于正常人及急性期病人。故肝血流图的改变对判断肝炎的型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告尸检原发性肝癌28例(肝细胞癌8例、肝硬变合并肝细胞癌13例,胆管细胞癌7例)。肝细胞癌的肝硬变合并率为62%,肝硬变39例中肝细胞癌的合并率为33%。HBsAg阳性率,肝硬变合并肝细胞癌者59%,较肝硬变及肝细胞癌的40%为高,持续阳性病例较肝硬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癌癌变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c-my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活性的改变,分析它们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所用标本包括47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2例肝炎性肝硬变及5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ERT和c-mycmRNA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表达,用3'-OH末端DNA原位标记技术进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h-TER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6%(11/56)、82.7%(43/52)和93.6%(44/47);c-my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7/56)、40.4%(21/52)和55.3(26/47);凋亡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7.3±4.7)%、(16.5±2.6)%和(8.7±1.3)%;PCNA分别为(l7.1±2.9)%、(49.3±7.8)%和(62.5±9.1)%。h-TERT、c-myc、PCNA及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细胞癌各组中未见相关(P>0.05)。结论肝炎及肝硬变的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h-TERT和c-myc基因的过表达、PCNA升高及凋亡活性下降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315例HBV感染引起的肝炎、肝硬变进行了细胞角蛋白 19(cytokeratin 19,CK19)和CK18的ABC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110例慢性肝炎中80例(73%)及144例肝硬变和早期肝硬变中117例(81%)有肝细胞CK异常表达(即肝细胞表达“胆管型”CK);它可作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与慢性迁延性肝炎及各型慢性活动性肝炎之间的区分和肝硬变活动性判定的辅助指标,是慢性肝病活动性的表现,特别与碎屑状肝细胞  相似文献   

14.
肝的癌前性病变最重要的是肝硬变,向来认为肝硬变与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通过免疫学或肝活检等方法,逐渐明确了从肝炎到肝硬变然后到肝癌的一系列过程。HB 抗原的发现,以及其后有关肝炎病毒研究的发展,逐渐确立了 B 型肝炎病毒有可能成为致癌因子。又甲种胎儿蛋白在肝细胞癌患者血中异常地出现,这些大有助于肝癌的临床研究。最近α_1抗胰旦白酶缺乏症作为肝硬变及肝癌的因素之一引起了重视。本文讨论 B 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 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CCH) 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肝血流及肝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方法:用纯氧单仓治疗30 例CCH(2.5 MPa,2 h·d1 ,10 d 为1 个疗程,共6 个疗程),治疗前后用肝血流图仪和多普勒B超测定肝血流图收缩波和门静脉右支血流量;肝穿刺取新鲜肝组织,常规透射电镜病理观察,取算术均数行t 检验。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肝血流图收缩波和肝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明显升高。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淤胆减轻,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kuffer 细胞增生减轻,溶酶体数量减少,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增生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显著( P<0.05) ;肝细胞内质网增生、高尔基体扩张、贮脂细胞增生减轻,间质纤维增生减轻,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 P>0 .05) 。结论:HBO治疗CCH,可增加肝动脉及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有效地减轻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淤胆及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正> 血流图是根据区域性血流在心动周期中的供血量及其导电率具有规律性变化的特点,来探测某一部位搏动性血液供应多少和血管壁弹性状态的方法。我们曾利用这一方法,观察了肝脏血液动力学情况,对正常人、肝硬化及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肝血流图的检查及分析;并对肝血流图形成的原理初步进行了实验性研究,发现肝血流图是反映肝脏血液循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原位DNA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和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硬变和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结果显示:HCC中凋亡细胞密度显著低于肝硬变,而增殖细胞密度明显高于肝硬变。肝硬变中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假小叶周边形成“凋亡细胞带”;在癌组织中呈散在分布。提示:肝硬变“凋亡细胞带”的形成可能与肝血流改变有关;肝硬变癌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胞选择性增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胫腓骨骨折患者初、中、后三期及正常对照组的肢体、肝血流图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肢体血流图显示患肢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初期循环血量减少,流速减慢,周围阻力增高,血液充盈困难,中期有所改善,后期继续得到改善,但未恢复正常;肝血流图显示患者肝脏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初期循环血量减少,流速减慢,肝内阻力增大,血液充盈困难,回流受阻,中期有所改善,后期继续得到改善,但未恢复正常。认为骨折后患肢、肝血流图的异常变化,能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骨折血瘀证——瘀阻局部、恶血归肝的病理改变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和肝癌中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原位DNA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和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硬变和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结果显示:HCC中凋亡细胞密度显著低于肝硬变,而增殖细胞密度明显高于肝硬变。肝硬变中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假小叶周边形成“凋亡细胞带”;在癌组织中呈散在分布。提示:肝硬变“凋亡细胞带”的形成可能与肝血流改变有关;肝硬变癌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胞选择性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肝阻抗血流图及二维彩色环寻找能客观灵敏地反映脂肪肝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综合指标及参数。方法 在临床化验和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的基础上,应用阻抗法测定脂肪肝103例及对照组各年龄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统计分级用均数配对t检验。结果 随着脂肪现变程度的加重,肝血流灌注皮幅(Hs)、肝血流灌注速率(C dz/dtmax)、肝血流灌注指数[C/(B-C)]、快速射血间期(B-C)、I环和总环均逐渐降低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