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辽宁省某大学的24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的PSQI平均分数为(4.54±2.37)分,18.1%的大学生PSQI≥8分,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男生的睡眠质量较女生差(P0.05)。吸烟、喝酒、参加体育锻炼和心理因素为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P0.05)。结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较差,其中"睡眠障碍"这一方面的情况尤为严重,学校及有关部门应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2.
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希望特质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途径.方法 采用大学生希望特质测评问卷,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某高校600名大学生的希望特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并以希望特质水平现状调查得分由低到高选择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30名学生为试验组,其余3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为期8周,每周2h;对照组只进行观察.试验组在每次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采用状态性希望感测评问卷测量被试的状态性希望感水平,采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活动参与意愿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参与意愿测评,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获取的数据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在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希望特质水平在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0.57) (2.96±0.36),P=0.03];试验组希望特质水平在干预前得分为(2.97±0.35),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干预活动完成后,愿意参与组的希望特质水平(4.21±0.41)与不愿参与组被试的希望特质水平(3.6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3).结论 希望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希望特质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推广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展睡眠质量调查,探索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通过海报及班会宣传方式于2018年9月在肇庆市某医学院校招募志愿者,安排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于PSQI总分7者,在征得其同意后予以纳入。按照系统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30名)和干预组(30名),对照组通过微信群给予常规睡眠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干预,并在第4周末使用PSQI量表复测。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组内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干预前后PSQI总分和7个因子得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的一般资料及PSQI总分和7个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组除催眠药物因子外,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6个因子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t=14.790、5.460、7.102、5.835、4.360、3.764、4.267,均P0.05),且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3个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t=3.231、2.575、2.796、2.945,均P0.05)。干预结束时,对照组催眠药物得分升高,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得分较干预前下降(t=3.775、2.068、2.710、4.026、3.003、2.763,均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干预可应用于睡眠质量差者,可有效改善医学生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比较团体沙盘游戏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使用大学生移情问卷与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筛选某高校大学生,选择人际交往能力与移情能力得分均处于40%低分段的44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团体心理辅导组与团体沙盘游戏组,进行为期6周的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后1周、2个月后,采用大学生移情问卷、人际交往能力问卷、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评估心理干预效果.结果 认知移情、行为移情、适当拒绝与自我表达的得分在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后以及2个月后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人际关系敏感在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后低于干预前(t=2.671,P<0.05);情感移情、适当拒绝得分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主动交往得分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结束2个月后高于干预前(t=3.233,P<0.05);对照组的自我表达得分高于干预前(t=3.095,P<0.05),但干预结束2个月后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0,P>0.0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沙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具有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使干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线上、线下正念训练对改善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效果评价,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9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1 203名大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筛查,符合入组标准者103名,随机分为线上组(64名)和线下组(39名),干预后评估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改善程度。  结果  线上线下正念训练干预后大学生SAS、SDS、PSQI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7,5.31,3.99;4.88,5.02,5.88,P值均 < 0.01)。线上、线下两种干预训练,对睡眠质量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 < 0.05)。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3种症状合并越少,正念干预症状缓解率越高,3种症状并存缓解率≤25%,2种症状并存缓解率 < 40%,仅有1种症状缓解率100%。  结论  线上、线下正念训练皆可作为干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有效手段;线下正念训练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优于线上;正念训练对于单一症状者缓解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为针对人格特质开展睡眠相关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修订版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的徐州医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共1200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取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大学生睡眠障碍率23.62%;睡眠障碍按不同性别(男22.4%、女24.7%)、专业(医学22.2%、非医学25.0%)、年级(大五睡眠障碍率最高,占38.5%,其次是大三,占2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户籍(依次是郊区29.4%、农村24.0%、城市20.2%)、不同身体状况比较(很差100%、较差52.4%、一般34.0%,睡眠障碍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群体有情绪不稳定性(t=-8.112,P=0.000)、偏内向(t=5.215,P=0.049)、掩饰性(t=3.469,P=0.001)等人格倾向。结论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不理想,建议相关学校或部门基于人格特质开展睡眠相关心理咨询和辅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尊团体心理辅导在士兵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为提高士兵心理健康水平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2006年8~9月以某部队90名日常军事生活环境中的士兵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8次自尊心团体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缺陷感量表(FIS)分别对两个组的士兵施测,检验自尊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团体辅导组士兵采用自编自尊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评估表在干预后进行主观评估.[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后,干预组士兵的自尊水平有明显提高,缺陷感量表的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分值都有增加,辅导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日常的军事生活环境下采用自尊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士兵的自尊水平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方必基    刘彩霞    尧健昌  郭建成 《现代预防医学》2020,(19):3553-3556
目的 对近20年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研究结果进行元分析,以客观准确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睡眠状况。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NKI学术搜索等数据库检索、收集2000-2019年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文献,按照一定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收集189篇文献,775组数据,325 435名被试。运用SPSS 19.0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建立数据库,进行相关统计量的运算。结果 大学生PSQI总分的平均效果量95%置信区间为0.050~0.350;大学生PSQI总分高于常模分(t=4.59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PSQI总分在性别(t=3.214,P=0.001)和年级(F=21.861,P<0.001)变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呈逐渐恶化的趋势,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需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睡眠指导。  相似文献   

9.
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晶  姜峰  王晓瑞  王璐  贾朝 《中国校医》2007,21(2):182-183
目的探索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干预效果及其在大学生中的适应范围。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中招募志愿者,用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抑郁自评量表(SDS)作测量工具,通过团体干预后一周对SDS进行复测。结果①团体辅导后成员抑郁状况有明显降低。②团体辅导对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具有同等影响效果。结论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有显著效果,且在大学生中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评价运动处方干预和团体心理辅导对朝鲜族焦虑症状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为朝鲜族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支持.方法 在东北随机抽取3所高校1 362名朝鲜族大学生,对其采用状态一焦虑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对筛选出的96名焦虑症状大学生均分为4组进行2个月的干预,干预前后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前后对照组朝鲜族大学生的特质焦虑、状态焦虑、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06,-0.011,0.013,P值均>0.05).运动处方干预组干预前后测试得分仅在焦虑自评量表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t=3.109,P<0.01),在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54,1.641,P值均>0.05).团体心理辅导组干预前后结果与运动处方组基本一致.运动处方联合团体心理辅导组干预前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4,2.707,4.489,P值均<0.01).对照组在血清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皮质醇含量方面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03,-0.036,0.024,P值均>0.05).运动处方联合团体心理辅导组干预前后血清素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皮质醇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07,-6.061,-2.051,P值均<0.0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和运动处方干预对降低朝鲜族焦虑大学生焦虑水平有较好效果,尤其是运动处方联合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对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某高校87名蒙古族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干预前,87名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有23人存在心理问题,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6.44 %;干预后,SCL-90中的各项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2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79 %,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 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有助于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肥胖学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干预疗效,为更好地培育医学生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5所医学院校2020级学生3 760名,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筛查肥胖学生,对80名自愿参与者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不作条件处理,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每2周1次,120 min/次,共6次的人际团体辅导干预。采用16PF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进行前后测数据分析。  结果  学生总体肥胖率3.30%,男生肥胖率(8.07%)高于女生(1.22%)(χ2=29.03,P < 0.01),农村学生肥胖率(3.72%)高于城市学生(2.30%)(χ2=41.81,P < 0.01)。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维度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8,3.48,2.29,P值均 < 0.05),乐群性、兴奋性、心理健康、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个性因素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1,2.18,2.10,2.33,P值均 < 0.05),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型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0,-2.08,-2.17,-2.20,-2.14,P值均 < 0.05)。  结论  人格特征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肥胖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完善其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一种简便有效方法,为防治医学生失眠提供有效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2007年3月-2009年5月,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华北煤炭医学院985名学生的睡眠状况,从睡眠差的147人中随机抽取120人为干预对象。随机分为4个组,I组进行有氧运动练习,注重运动强度的控制;11组实施耳穴贴压治疗,坚持按揉次数;Ⅲ组有氧运动练习的同时耳穴贴压治疗;IV组为对照组不予干预。比较不同方法对医学生失眠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4周后,对4个组进行PSQI问卷测试,I、Ⅱ、Ⅲ、Ⅳ组PSQI总分分别为6.83±1.27、6.52±1.28、6.00±1.25、9.17±1.27,I、Ⅱ、Ⅲ组分别与Ⅳ组比较,PSQI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01)。Ⅲ组与I组或Ⅱ组比较,PSQI总分、入睡时间、日间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干预结束3个月后再次对I、Ⅱ、Ⅲ组进行PSQI问卷测试,PSQI各成分与干预结束时的结果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氧运动结合耳穴贴压的方法,对改善医学生失眠具有较好效果,特别是对入睡时间、日间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或是一种认知方式,国内外各种对完美主义的研究表明,人体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完美主义的影响,完美主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睡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之间有关联。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中文 Frost 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工具,以天津市三所医学高等院校的95名医学研究生为被试者,探讨医学研究生完美主义和睡眠质量的关系。得出结论:医学研究生的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根据医学研究生的完美主义倾向,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睡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团体咨询对医专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团体咨询对医专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以寻求改善医专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最佳途径。方法 采用游戏、讨论、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形式,对31名医专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干预。干预前后分别测查交往焦虑、交流恐惧自陈分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分。结果 团体咨询后,除交往恐惧自陈量表中的公开演讲量表得分在咨询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各量表得分在咨询后均有所减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团体咨询对改善医专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交往焦虑、交流恐惧、社交回避与苦恼等产生积极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医专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团体咨询对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团体咨询改善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为医学院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干预技术。方法运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我概念问卷(SCT),采用修补试验设计,对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5名贫困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对比干预前后UPI、SCL-90和SCT等心理量表的得分情况。结果贫困生SCL-90各症状因子的得分比干预前均有所下降,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PI筛选为第一类的学生比干预前明显减少,总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CT各因子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咨询是提高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探讨运动干预对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在运动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中的中介效应,为指导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师范大学70名焦虑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4名)和对照组(36名);实验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与瑜伽训练结合的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正常学习生活不进行规律运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被试运动干预前后的睡眠与负性情绪水平.结果 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4.31±1.26)、焦虑(36.41±7.32)和负性情绪(2.37±0.50)得分较干预前[(8.41±3.11)(53.76±2.70)(2.79±0.59)]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负性情绪在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6.77,P<0.01).结论 运动干预显著改善了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水平,负性情绪在运动改善睡眠质量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俞蓉蓉  徐云  许丹  李晓  林良华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2):1454-1456
目的 了解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开展睡眠相关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景指数量表(PSQI)和Zuckerman - Kuhlman人格量表(ZKPQ),对随机抽取的杭州市某大学12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中低睡眠质量者23名,占总体调查人数的19%;男、女生在PSQI总分及各成分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睡眠质量组在神经质-焦虑维度的得分高于睡眠质量正常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较差组的神经质-焦虑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较好组;睡眠时间与一般感觉寻求、日间功能障碍与冲动特质维度具有相关性.结论 部分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较差,且与神经质、冲动感觉寻求等人格特质相关.建议开展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咨询和疏导,以更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失眠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普通高校大学生失眠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Zung’s焦虑(SAS)及抑郁(SDS)自评量表对失眠组与正常对照纽各119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有入睡困难、早醒、再入睡困难任何1项症状者共119例,占调查总数的19.4%。失眠组EPQ中神经质(N)得分为(13.59±4.47),对照组为(10.13±8.32);失眠组内外向(E)得分为(8.27±3.68),对照组为(11.34±4.15)。失眠组有焦虑症状者45例,占37.820;对照组为19例,占15.97%;失眠组有抑郁者54例,占45.38%;对照组为27例,占22.69%;失眠组近1年内遭遇不同应激性生活事件者81例,占68.07%;对照组为57例,占47.0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声〈O.01)。结论普通高校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且与人格类型、生活事件和情绪障碍密切相关,建议加强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咨询和疏导,调整性格行为,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团体心理咨询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咨询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为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学院20名学生(贫困生12名、非贫困生8名)进行团体心理咨询的干预,对比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心理量表的得分情况。结果贫困生SCL-90各症状因子的得分比干预前都有所下降,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6个症状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SRS量表的结果显示贫困生的主观支持得分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心理咨询是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