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程序化气道管理在人工气道病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收治的68例建立人工气道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程序化气道管理,比较两组病人痰液黏稠度Ⅲ级情况、肺部湿化情况、肺部感染情况、气道黏膜出血、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痰痂形成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Ⅲ级比例及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肺部湿化率及病人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P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痰痂形成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程序化气道管理能有效降低人工气道病人痰液黏稠度及减少呼吸道感染,可缩短病人机械通气及入住ICU时间,改善人工气道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后昏迷患者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将58例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氧气面罩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痰培养阳性率与肺部感染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痰液黏稠Ⅰ度18例,Ⅱ度8例,Ⅲ度3例,与对照组16,9,4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55,P〉0.05)。研究组患者湿化不足8例,良好20例,过度1例,与对照组9,18,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06,P〉0.05)。研究组患者痰培养阳性2例,阴性27例,对照组分别为8,21例,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阳性3例,阴性26例,与对照组10,19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结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湿化效果方面的效果相同,但在降低痰培养阳性率和肺部感染率方面,氧气面罩气道湿化法优于人工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人工气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试验组采用人工鼻湿化,对照组采用定时湿化。比较2组的气道湿化效果(痰液黏稠度)、肺部感染率、气道阻塞率。结果试验组重度黏痰率、肺部感染率及气道阻塞率以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3%vs42.9%、9.5%vs 38.1%、4.8%vs 33.3%,均P〈0.05)。结论人工鼻具有良好的气道湿化及保湿效果,同时可降低肺部感染率、气道阻塞率,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ICU脱机后保留人工气道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40例序号单数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T管吸氧气道湿化方法,40例序号双数者为观察组,采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进行气道湿化,比较2种气道湿化方法对痰液黏稠度、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等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痰液黏稠度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士对呼吸湿化治疗仪的满意度高于普通T管湿化方式(P0.05)。结论采用呼吸湿化治疗仪对保留人工气道脱机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效果优于普通T管吸氧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5.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使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3~8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湿化效果满意,痰液黏稠度较稀薄,肺部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湿化方式在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72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A组采用微量泵气道内滴注湿化法,B组采用间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的气道湿化效果(包括气道内痰痂数、痰液黏稠度、痰量、吸痰5 min后的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肺部感染率和气道黏膜出血率等指标。结果:A组的痰液黏稠度、每日气道内痰痂数、痰量和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出现气道黏膜出血,气道黏膜出血率为0.00%(0/36),低于B组的8.33%(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78%(1/36),低于B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重症气管切开患者微量泵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可达到有效的气道湿化效果,降低痰液黏稠度,改善其呼吸状况,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法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因吸入性损伤而行气管切开的烧伤患者分为三组各20例,A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B组采用人工鼻持续湿化、C组采用微量注射泵结合人工鼻持续湿化。比较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气道护理次数、带管时间及痰液黏稠度。结果:C组患者肺部感染率、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P0.05),患者气道堵塞发生率、气道护理次数、带管时间、痰液黏稠度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结合人工鼻持续湿化法应用效果满意,有利于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氧疗湿化管路(RT 308管路)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T管雾化器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痰液黏稠度、气道湿化效果、清理呼吸道痰液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Ⅰ度、Ⅱ度及Ⅲ度分别为65%,30%,5%,优于对照组的10%,5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P<0.05);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P<0.05);观察组呼吸道清理间隔时间为(3.32±1.72)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 1.2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2,P<0.01).结论 使用RT 308管路气道湿化的患者痰液的黏稠程度较低,湿化效果满意,清理呼吸道痰液间隔时间延长,优于T管雾化器的气道湿化效果,减少了由于反复吸痰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脱机后使用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8例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为实验组,采用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进行气道湿化;同期27例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湿化瓶鼻导管吸氧、定时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在痰液黏稠度、呼吸道刺激、肺部感染等方面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在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中湿化效果满意,肺部感染率较低,氧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工气道患者使用恒温湿化给氧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ICU人工气道60例患者,按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恒温湿化给氧法,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湿化瓶吸氧、间歇湿化法,观察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痰痂形成、呼吸频率、氧疗效果、肺部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呼吸频率、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5);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1).结论 恒温湿化给氧法在人工气道患者中湿化效果满意,肺部感染率较低,氧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2种常见气道湿化法应用于不同病因行气管切开术患者气道湿化的特点,为气道湿化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154例,根据病因及气道湿化方案分组。湿化方案分为:氧气雾化湿化法(oxygen humidification and atomization,OHA)、温湿交换器法(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HME)。疾病分为:喉头痉挛短期湿化组(<5 d)、重度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长期湿化组(>30 d)。对比患者呼吸相关指标、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痰痂形成率、继发性肺部感染,日均护理次数等指标。结果:在喉头痉挛患者中,OHA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痰痂形成率、继发性肺炎率与HM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HA组日均护理次数明显小于B法。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HME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及湿化效果明显优于OHA组,而呼吸频率、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率及继发性肺炎情况均明显低于或少于OHA组;但HME组日均护理次数明显多于OHA组。结论:气道湿化方案需要根据疾病特征进行选择,合理选择可以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务人员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2.
付梦媛 《妇幼护理》2023,3(5):1254-1257
目的 探讨差异性湿化护理对气管切开患者改善气道功能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来我院实施气 管切开患者 3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15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湿化护理,观察组 采取气道内持续性湿化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湿化效果、不良症状、痰液黏稠度、气道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湿化满意人数显 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痰液黏稠度Ⅰ度(稀痰)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痰液黏稠度Ⅲ度(重度黏痰)人数显著低于对 照组(P<0.05)。观察组痰栓、黏膜出血以及持续性咳喘人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FEV1%pred、FEV1/FVC 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阶段实施气道内持续性湿化护理,可有效调节患者气道功能, 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提升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旋转式气道冲洗及持续性湿化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患者60例,随机等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观察组予糜蛋白酶稀释液根据痰液黏稠分度作气道旋转式冲洗后吸痰,持续予微量泵输入糜蛋白酶稀释湿化气道,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痰痂形成、气道堵塞、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吸痰次数、痰痂形成、气道堵塞、肺部感染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式气道冲洗及持续性湿化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微量泵持续湿化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20人.干预组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湿化液湿化气道,常规组应用注射器间断滴药湿化气道,对2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吸痰所用负压、血氧饱和度、吸痰管牵拉及黏膜损伤出血、气管内导管消毒效果、吸痰后感染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接近生理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实施气管切开行人工气道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输液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常温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并观察患者的平均氧分压、氧饱和度、心率以及呼吸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平均痰液黏稠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平均氧分压、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较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输液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湿化能有效促进患者排痰,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气道切开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与常规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差异。方法:将104例气管切开呼吸机撤机后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人工鼻组)、B组(持续微量泵组)和C组(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组),研究期间,测量并记录每日环境温度、每日同一气管切开口位置温度和湿度、研究开始及结束时血氧饱和度(Sa O2)、吸痰量和吸痰次数,评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结果 :在气道温湿度、血氧饱和度、吸痰量、吸痰次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控制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方面,C组优于其余两组。结论:采用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较常规湿化方法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智能型加温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插管患者湿化的效果。方法:107例气管插管患者(使用过呼吸机且已经脱离呼吸机者)吸入氧浓度在45%以下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别给予A:智能型的加温湿化氧疗系统,B:干燥给氧加用一次性湿热交换器,C:湿化瓶湿化给氧加Q6H的沐舒坦15mg加入生理盐水5ml雾化吸入20min。每8h评估痰液黏稠度,直至拔管。3d内气管插管患者拔管时记录拔管时间及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痰痂。结果:A组患者Ⅲ度痰液黏稠度及拔管时痰痂发生率分别为2/36、4/35;B组患者Ⅲ度痰液黏稠度及拔管时痰痂的发生率分别为12/36、15/34;C组患者Ⅲ度痰液黏稠度及拔管时痰痂的发生率分别为8/35、11/34。智能型加温湿化器氧疗患者痰液黏稠度Ⅲ度及痰痂形成率低于一次性湿热交换器、雾化吸入患者(P〈0.05),同时雾化吸入患者痰液黏稠度Ⅲ度及痰痂形成率低于一次性湿热交换器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智能型的加温湿化氧疗系统与一次性的湿热交换器及雾化器相比,其可以提供满意的湿化效果,有效预防湿化不足导致痰液黏稠,有效避免肉眼可见气道痰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加温加湿器在气管切开患者中气道湿化的效果及应用时间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神经外科昏迷气管切开且痰培养均为阴性的患者120例,分为A、B、C、D组。 A组患者采用传统气管内滴入进行气道湿化;B组患者应用气道湿化器,在气切后12 h内应用;C组患者应用气道湿化器,在气切后24 h内应用;D组患者应用气道湿化器,在气切后24 h以后应用。观察各组患者痰液分度及肺炎发生率。结果 B组、C组、D组患者1度痰液与A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应用主动加温加湿器的患者痰液较为稀薄,易于咳出,发生肺炎的风险较小。使用传统气道内滴入患者,痰液黏稠干燥,痰痂较多,不易咳出,发生肺炎的风险较大。主动加温加湿器应用时间基本无差别。结论持续使用主动加温加湿器可以使痰液更加易于排出,减少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带有人工气道危重患者采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带有人工气道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痰液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行气道湿化效果优于使用人工鼻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痴形成的方法.方法 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痴形成、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吸痰时呛咳的情况.结果 插管24h时,两组Ⅰ-Ⅲ度疾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痴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及120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和痰痴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湿化及吸痰中患者的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相比,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和密闭式吸痰方法能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呛咳反应轻,有效预防痰痴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