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von Hippel-Lindau(VHL)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其突变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VHL抑癌基因在中国人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中的突变特点,并探讨基因突变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双向测序方法检测72例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肾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VHL抑癌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72例肿瘤组织中检测出VHL抑癌基因突变25例,突变率为35%.其中移码突变13例,错义突变8例,无义突变3例,同义突变l例.第1外显子6例,第2外显子5例,第3外显子12例,内含子区2例.25例突变中,6例突变位于密码子157~166区域.VHL抑癌基因突变与肿瘤分期、分级等临床病理指标无关(P>0.05).结论:中国人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中VHL抑癌基因突变率较低,突变主要位于第3外显子,该外显子区可能存在一个突变热点区域.VHL抑癌基因突变与肿瘤分期、分级等临床病理指标无关,是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早期遗传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居民高龄食管癌患者与低龄食管癌患者中抑癌基因p53全部编码外显子基因突变谱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中p53基因突变的差异。方法:留取林州市〉70岁和〈40岁、低年龄组食管癌患者食管癌新鲜标本51例,提取DNA,PCR扩增p53第2~11外显子。DHPLC进行突变的筛查。突变样本进行DNA纯化测序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p53至少有1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36例,突变率为70.6%。高年龄组突变率为63.3%(19/30),低年龄组突变率为80.9%(17/2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有2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10例,突变率为17.6%。高年龄组突变率为26.7%(8/30),低年龄组突变率为9.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是林州市居民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发生频率很高的事件。林州市居民的p53外显子突变谱中,共有15种突变类型,共计59个突变位点,其中最多的突变类型是插入碱基C。在p53基因第2~8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的非编码区有大量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3.
王涛  郭启振 《现代肿瘤医学》2019,(20):3663-3666
目的:研究相关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变化,评价相关基因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在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配对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肾细胞组织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相关基因(VHL,PBRM1,TTN,SETD2,BAP1)与肾透明细胞癌表达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相对比正常肾透明细胞组织,VHL,PBRM1,SETD2,BAP1均呈低表达,TTN呈高表达,通过建立相关生存曲线,可知PBRM1低表达与TTN高表达能够减少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而VHL、SETD2、BAP1基因低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BRM1的低表达与TTN高表达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不良因素,因此PRBM1、TTN基因的表达对判断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Ren YY  Du LJ  Feng ZQ  Leng J 《癌症》2006,25(2):175-178
背景与目的:VHL基因突变与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关系密切,而CyclinD1基因通过促进细胞过度增殖,对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拟初步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中VHL基因突变的状况及其与CyclinD1表达上升的相关性。方法:取50例肾透明细胞癌手术标本,抽提病变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中的基因组DNA和总RNA。通过PCR扩增VHL基因各外显子序列并测序以及内切酶鉴定的方法,确定肿瘤组织中VHL基因突变的比率和具体位点。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相应肿瘤组织中CyclinD1的表达水平是否发生改变。结果:VHL基因序列检测结果表明,有42例(84.0%)肾透明细胞癌标本的VHL基因发生各种形式的突变,有12(24.0%)例甚至发生2种以上的基因突变。在57例VHL基因外显子突变中,1号外显子突变有17例(29.8%);2号外显子突变有26例(45.6%);3号外显子突变有14例(24.6%)。CyclinD1的表达水平在42例VHL基因发生突变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达到正常对照组的2~10倍(3.91±1.54倍)(P<0.01),另8例表现为正常。结论:在肾透明细胞癌中存在各种VHL基因突变,导致CyclinD1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以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胆管细胞癌患者基因变异状态,并分析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了自2016 年6月至2018 年6 月3 年收治的40 例确诊胆管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二代基因测序(NGS),从中筛选出可能的突变(单碱基突变、结构变异、拷贝数变化、基因融合等),回顾性分析患者一线治疗的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分析患者信号通路及其基因变异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0 例晚期单管细胞癌患者中TP53 基因突变的患者和未发生突变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1.0 vs 8.3 个月(P=0.332)和14.3 vs 32.9 个月(P=0.041);而PI3K基因突变的患者和未发生突变患者的中位PFS 和OS分别为8.3 vs 11.0 个月(P=0.285)和14.3 vs 37.0 个月(P=0.020);mTOR通路突变的患者和未发生突变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6.3 vs 10.3 个月(P=0.020)和15.6 vs 19.6 个月(P=0.892),通路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对生存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TP53 及PI3K通路激活的胆管细胞癌患者整体预后显著差于未激活的患者,mTOR通路激活及IDH突变对预后及疗效没有显著影响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p53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对p53基因第7,8外显子突变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在37例甲状腺癌中有11例在第7.8外显子发生突变,突变率为29.9%。p53基因突变在复发的患者中显著高于未复发的患者;p53基因突变与转移、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状况无显著差异。结论:p53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甲状腺癌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了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p53基因第5、6、7和第8外显于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13例(32.5%)有p53基因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第5和第8外显子,与癌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但伴淋巴结癌转移病例中p53基因的突变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本研究提示,p53基因突变存在于中、晚期食管癌中,并可能与食管鳞癌的进展与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南北方食管癌患者中抑癌基因p53全部编码外显子基因突变谱的差异。方法各选取揭阳居民食管癌患者42例,佛山患者52例,常规提取DNA, PCR扩增p53第2-11外显子全部编码区和附近的一部分非编码区,扩增产物用DHPLC进行突变的筛查。筛查出的突变样本进行DNA纯化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p53突变位点的比对和定位。结果高、低发区组中p53至少有1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分别为63.8%(28/42)和61.5%(32/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0.05); p53有2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分别为14.3%(6/42)和15.4%(8/52),两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881>0.05)。结论高低发区间可能具有相似的环境致癌物质,通过相同的p53基因突变机制导致了两地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进一步明确胃黏膜癌变进程中基因变异的规律。方法 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对18例胃癌组织以及正常胃黏膜中p53基因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53基因突变10例(10/18)占55.6%,其中第5外显子突变4例,第7外显子突变3例,第6外显子突变2例,第8例显子突变1例。结论 p53基因结构和产物的变化可以作为肿瘤相关标志,对评估胃癌病人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情况和该基因突变状态对吉非替尼疗效的影响.方法 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160例晚期非鳞癌NSCLC患者进行了EGFR基因检测,EGFR基因外显子19和外显子21突变检测采用突变富集PCR法.其中111例接受了吉非替尼治疗.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结果 晚期非鳞癌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为55%,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病理类型与是否突变明显相关.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的OS为29.0个月(95%CI:24.2-33.8),野生型为21.0个月( 95%CI:14.7-27.3),两者差别无统计学差异.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PFS为17.0个月(95%CI:5.6-17.6),而野生型为11.6个月(95%CI:8.6-25.4),两者有明显性差别(P=0.022).OS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ECOG评分、病理类型、EGFR基因突变状态明显相关.PF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FS与ECOG评分、既往化疗方案数和EGFR基因突变明显相关.EGFR基因外显子19突变与外显子21突变的OS和PFS无明显差别,客观疗效也无差别.结论 晚期非鳞癌NSCLC 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PFS明显优于野生型患者,OS有延长趋势.EGFR基因不同突变类型的PFS和OS均无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采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检测604例NSCLCs EGFR基因第18-21号外显子的突变,同时分析其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604例NSCLCs共检出242例EGFR基因突变(40.1%),其中外显子19和21 L858R突变各占突变总数的 50.0%(121/242)和45.5%(110/242);腺癌和腺鳞癌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6.0%(203/441)和49.1%(26/53);女性EGFR基因突变率(53.1%,119/224)显著高于男性(32.4%,123/380)。结论:广西南宁地区NSCLCs患者EGFR基因突变主要见于女性、腺癌和腺鳞癌,突变类型以外显子19的缺失突变和外显子21的L858R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子14(Fn1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8例行根治切除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及配对正常食管鳞状上皮黏膜组织中Fn14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Fn14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Fn1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7%(61/118),高于正常黏膜组织的4.2%(5/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食管鳞癌患者Fn1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Fn14蛋白阳性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23个月(95%CI:17~29个月),而Fn14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OS为54个月(95%CI:50~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除T分期、N分期外,Fn14蛋白表达亦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HR=1.51, 95%CI: 1.02~2.24;P=0.022)。结论 Fn14蛋白表达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探讨厄洛替尼(Erlotinib)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从110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提取DNA,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情况,31例EGFR基因突变患者中,30例患者口服厄洛替尼150mg/d,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价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OS),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一年生存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10例NSCLC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31(28%)例,其中19外显子缺失18(58%)例,21外显子点突变13(42%)例。EGFR基因突变率女性40%、肺腺癌33%、不吸烟者46%,高于男性、非腺癌、吸烟的病人。30例口服厄洛替尼患者,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1例,疾病稳定(SD)5例和疾病进展(PD)1例,客观有效率为80%,疾病控制率为97%,截止随访结束,仍有20例患者生存,故中位总生存未获得结果,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1.4个月,1年生存率为78%,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和皮疹,多为I-II级。结论:DNA直接测序检测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具有高度敏感性,以EGFR基因突变结果为依据,一线应用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患者,疗效明显,耐受性好,是治疗晚期NSCLC的最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科收治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31例,采用舒尼替尼行靶向治疗(50mg,pd,4/2方案)。服药期间进行不良事件管理及随访,每间隔2周期行疗效评价,随访截止至2013年8月,Kaplan-Meier分析总体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结果:随访8-35个月,平均22.3个月,可评价31例,PR 9例(29.0%),SD 14例(45.2%),PD 8例(25.8%),疾病控制率为74.2%,客观反应率为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2个月(95%CI:9.2-14.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21个月(95%CI:17.9-24.1个月)。不良事件多为Ⅰ/Ⅱ级,Ⅲ/Ⅳ级少见,常见的为腹泻、乏力、高血压及造血系统毒性等。41.9%的患者需调整给药剂量或暂时停药,不良事件经管理后可缓解。结论: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疗效好,安全性较高,是转移性肾细胞癌较好的治疗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Renal cell carcinomas (RCC) with abundant granular cytoplasm include oncocytomas, eosinophilic variants of chromophobe RCC, papillary RCC,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and some conventional (clear cell) RCC. Tumors with predominantly clear cell cytoplasm include typical chromophobe RCC and conventional (clear cell) RCC.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mutations in the VHL gene can serve as auxiliary diagnostic criteria in refining histology based subtyping of renal epithelial neoplasia. METHODS: The study cohort of 67 cases included 24 conventional RCC, 14 chromophobe RCC, 14 papillary RCC, and 15 oncocytomas.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 was used as a screening procedure for mutations followed by automated sequencing to identify mutations. RESULTS: Thirteen of the 14 mutations identified were novel, seven of which were in the coding region. In chromophobe RCC, mutations clustered in the 5'UTR/promoter region and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Exon 3 appeared to favor conventional (clear cell) RCC and correlated with a more aggressive phenotype. Mutations were absent in the papillary and oncocytoma RCC subtypes. CONCLUSIONS: Exon 3 mutations permitted a morpholog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conventional (clear cell) RCC and chromophobe RCC with clear cells. Mutations in the VHL gene refine histologic diagnostic criteria in RCC serving as adjuncts to the present morphology based diagnosis of RC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吉非替尼对比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纳入吉非替尼对比铂类联合第3代化疗药物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截止于2012年3月,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项研究,共1926例患者。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人群中,吉非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HR=0.43,95%CI:0.32~0.58,P<0.001)和有效率(71.5% vs.38.1%,OR=4.04,95%CI:2.90~5.61,P<0.001)方面均优于化疗组,在总生存期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3,95%CI:0.75~1.15,P=0.492)。在安全性方面,吉非替尼主要为皮疹、腹泻和肝功能损害;化疗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结论 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NSCLC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EGFR敏感突变者的一线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2008年10月1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资料,行肾癌根治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下腔静脉癌栓I级(肝下水平)11例、Ⅱ级(肝后水平)3例、Ⅲ级(肝上水平)1例、Ⅳ级(右心房水平)1例。结果:13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9±4.3)个月(6—48个月),2例失访,1例死亡。结论:肾癌根治性切除加癌栓取出术是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8月至2009年5 月,5 例初治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和18 例复治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恩度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恩度15mg/d,加人生理盐水500ml 静脉滴注,连用14 天。同时8 例患者采用FOLFIRI 方案化疗,2 例患者采用CAPIRI 方案化疗,9 例患者采用GLF 方案化疗,4 例患者采用FOLFOX4 或XELOX 方案化疗。分别按照RECIST 1.0 和NCI-CTC 3.0 评价疗效和毒性。结果23 例可评价毒性,21 例可评价疗效。在4 例初治患者中,2 例SD, 2 例PD。在17 例复治患者中,8 例SD, 9 例PD,疾病控制率(DCR)为47.1%。全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为5 个月(95 % CI: 2.2~7.8 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mOS)为12 个月(95% CI: 10.5~13.5 个月)。复治患者的mTTP 和mOS 分别为4 个月(95% CI: 1.7~6.3 个月)和11.5 个月(95 %CI: 8.5~14.5 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考虑主要与化疗相关。轻度心血管系统毒性考虑与恩度相关。结论恩度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安全性好,恩度未增加化疗药物的毒性。对复治患者有延长疾病控制时间的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剂量白介素2(IL-2)联合干扰素-α(IFN-α)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002年2月~2008年3月经病理诊断的晚期mRCC患者34例,采用低剂量IL-2联合IFN-α治疗。给药方法:IL-21.0MU/m(皮下注射),q12h,d1、d2;qd,d3~d5。IFN-α18MU/m(肌肉注射),qd,d3、d5。每周治疗5天,每4周为1周期。2个周期后采用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用NCICTC30评估毒副反应。按照Negrier,s系统对危险分层评价。所有患者随访5~47个月。结果:34例mRCC患者获得完全缓解2例(5.9%),部分缓解3例(8.9%),疾病稳定8例(23.5%),疾病进展21例(61.7%),客观有效率(RR)14.8%。中位生存时间(mOS)为17.0个月(95%CI:14.9~19.1个月),中位无进展时间(mPFS)9.0个月(95%CI:6.9~11.1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发热、乏力、流感样症状、厌食、体重下降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Ⅲ度毒副反应仅见于发热和乏力,分别为3例(8.9%)和1例(2.9%)。34例患者均出现发热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全部好转。参照Negrier危险分层系统,32例低、中、高危mRCC患者中,低危组的RR高于高危组(P<0.05),3组的mOS差异显著(P=0.000)。结论:低剂量IL-2联合IFN-α治疗mRCC的客观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低危患者有可能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